[蔚州傳奇]白樂鎮「十樁釘一騾」的傳說
原標題:[蔚州傳奇]白樂鎮「十樁釘一騾」的傳說
來源:節選自《蔚州傳奇》任建國 著
「白樂」的來歷
明燕王朱棣掃北時送給當地村民一頭白騾,後此村就名為白騾,後演變為白樂!
白樂鎮是蔚縣歷史上傳統的八大集鎮之一,也是改革開放以後,首批經省政府批准的建制鎮。和其他集鎮一樣,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美麗動聽的傳說,不盡相同的風俗人情。關於白樂的來歷說法有多種,但傳說最廣的只有兩種。一種就是傳說明朝永樂年間燕王(朱棣)掃北時,部隊駐紮於此地,並常將軍中的一頭白騾子借給當地農戶們耕耘。後來這頭騾子病死於此地,人們為了紀念它,就將這裡叫了白騾,再後就演化成了一座驛站,在站堡的堡門壁上有磚刻的一副對聯,傳說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所撰。上聯是:"五台映雪晴朗若玉山照我""(寓意為白),下聯是"九宮聞夜雨膏然沛澤下民"(寓意為樂)。上下聯寓意為白樂 。
白樂鎮「十樁釘一騾」的傳說
自從永樂皇帝朱棣第二次在白樂站駐蹕時,得知了這個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的驛站是因為自己的失誤而被以訛傳訛的叫成了這麼個不雅的站名,並將錯就錯地給御賜了一副對聯後,這個地方就不安穩了,年年夏天遭受洪水的肆虐,百姓苦不堪言。百姓明知道是因為這個不稚的站名給帶來的厄運,有心要改掉這個名字,還叫原來的皪站,可這是當朝皇上給御賜的,誰敢隨便更改呢,要是改了那就是對皇上的大不敬,鬧不好是會掉腦袋的。而不改就得連年受洪水侵害,人財物也得遭受損失。該怎麼辦呢?
後來,站里一個鬚眉皆白的老人出主意說,這事得請金河寺的老方丈給看看功夫,讓人家從玄妙學上給咱們指點指點。當從金河寺請來精神矍鑠道行深厚的老方丈後,老方丈給解釋說,這當朝皇上乃金口玉言,那是能畫地為牢點石成金的理,他將皪站改叫成了白樂,那這地方就是白騾子了(本地方言,樂、騾發音不分),騾子那是生靈,是生靈就要移動的,所以那山水(山洪)就會不是沖這裡就是沖那裡,要是再不想辦法這裡可就不能居住人了啊!站里人們擔心的說那該咋辦呢?老方丈說也好辦,是生靈要移動也不怕,咱給它釘(定)個樁(庄)子把它栓住不就行了。人們說咋釘樁子呢?老方丈說那還不好辦?建庄立堡住人不就行了。於是就給白樂站的西北面建了一個村莊叫馬庄,原想叫驟庄,覺得騾字聽起來不雅,就改成了馬庄,意為拴馬的樁子也能栓騾子。馬庄建起住人後,還是不行,山洪依然肆虐,沒辦法,人們就又去請教老方丈。老方丈說可不,光有樁子了你沒繩子也不行啊!拿什麼栓它呢?於是就又讓人們在距離馬庄不遠的白樂站北面建了個繩(沈)家莊。這兩個庄建起來後,還是不行,就又給馬庄的西邊建了個拖庄(地圖及官方名為統軍庄,但白樂當地人一直叫的是拖庄),意為拖住它。可仍然還是遭受水澇災害。這樣反反覆復先後在白樂站的周圍建起了樊庄,意為飯。康莊,意為糠,生靈不能光吃細糧飯食,得吃粗糠。高庄,意為高大的樁子。這樣又在白樂站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建起了力元庄、山門庄、人(任)家莊等九個庄也不行,直到最後在白樂站南面不遠又建了個小庄,這樣湊夠了十個庄(樁),這白樂站才算平穩安順了,從此再也沒有遭受過大的洪澇災害。
這也就是那個有名的「十樁(庄)釘(定)一騾(樂)」的傳說。


TAG:蔚州古城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