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場默默無聞的伏擊戰 為何被黃仁宇視為晚明國運轉捩點

一場默默無聞的伏擊戰 為何被黃仁宇視為晚明國運轉捩點

(文史作家泥文授權勇哥讀史獨家發布,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據父輩們口頭言說和家譜顯示,我們祖上是從湖北移民過來的。這與八大王張獻忠「血洗四川」有關。

有史料顯示,張獻忠曾在開縣(今重慶開州區)的黃陵城大戰明軍,傷敵無數,使明軍大傷元氣,讓明朝加快了走向末路的步伐。明史專家黃仁宇先生講過一個觀點:開縣黃陵城之戰不是名城的陷落,也不是任何大規模的會戰,然而就是這籍籍無名的黃陵城下的一場伏擊,使晚明國運到了最關鍵的轉捩點。

據說黃陵城位於開縣豐樂鎮東2.9里處,地勢高聳,四周陡峭,熊耳山、迎仙山為其屏障,石柱關雄踞於右,彭溪河環流於左,登山環顧,群山盡收眼底,是開縣城東兵家必爭的唯一制高點。

但黃陵城是不是城很難說,《開縣誌》記載說:五代時,當地黃姓、侯姓兩戶躲避亂世依山築寨,後衍為今名。

我們穿行於那一片地方,看到的除了山地和農作物,根本看不出那裡曾是一座「城」,一個曾被戰爭的血浸透過的地方。誰也說不清這座城具體位置何在,更說不清它究竟建於何時、消隱於何時。倒是當地人說,在土崗曾經挖出過一些石磚和青磚,曾經在一塊磚的縫隙里發現過一枚生鏽的箭鏃,來印證一段歷史,來想像那個勇猛的射箭武士。

據史料說,明代崇禎14年(公元1641年)正月,張獻忠率農民起義軍由達州到開縣,屯兵黃陵城。一個大雨滂沱的黃昏,張獻忠在這裡伏擊了明朝的追兵,讓明軍血流成河,魂歸異土。換一種說法,也就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等的起義,讓明朝國力疲憊,加快走向衰竭的運程,給清軍入關的勢頭起到一個間接助力的作用。

其實,後來明朝滅亡,李自成被清軍所敗,清朝入主中原,張獻忠便依據所屬勢力,與清朝對決,足見他有御外辱的襟懷。據記載,當時清朝統治者,曾多次進行招降,均被張獻忠拒絕。

張獻忠算是有個性的主,本想以對付明軍的「以走制敵」的極有創意的打法方式對付清軍,奈何清軍的戰鬥力遠非明軍的戰鬥力可比。明軍處於一個沒落的大季候,人心渙散。而清軍鐵蹄落地雷動,訓練有素,勢如破竹。張獻忠們的敗,不能不說是先天基因決定了。公元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坊間傳說張獻忠是「屠夫」,弒殺成魔。又說他們起義算不得義軍,更不是仁義之師,最多就是流寇慣匪。其實,是戰爭就得死人,正義也好,非正義也好,其本質就是流血的政治。況且歷史的真實性如何,又有幾個人能說的清?政史都是為當朝政治服務的,就算民間有以事實為記錄的「野史」,歷經幾百年,沒有有力的措施也無法存活下來。在那個封建統治一切和愚民的社會,老百姓就如木偶,清政府為了打擊消滅起義軍製造可怕輿論也不是不可能。我們來看,滿清1649年為征服四川時發布的命令:「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何為賊?在皇權眼裡,任何反對既為賊。我想這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命令才是四川人也在浴血奮戰中被屠戮殆盡,而此時,明朝已經於1644年滅亡了,張獻忠也在1646年死了,誰屠了四川?

處於戰亂不斷的四川民眾,肯定會招來意外橫禍與滅頂之災,我想這也是川人銳減的原因之一。如民間傳說,一說張獻忠第一次率軍入川時,被明朝女將軍秦良玉擊敗,心中留下了屈辱的仇恨;一說,張獻忠小時候隨父去四川賣棗,因自己驢子的驢糞和驢尿拉在一戶人家的門前,而受擦凈驢糞驢尿之辱;一說拉屎錯用順手摘的蕁麻,蠍得張獻忠暴跳如雷,說四川不但人可惡,連草都可惡,由此導致了張獻忠屠川的惡劣行徑。其實這些可信度不高。

張獻忠的心真如此狹隘,又怎能有數十萬之眾歸附於他?再說,張獻忠一早就仇視四川人的話,為啥將都城定在成都?長期盤踞於四川?難道兔子不食窩邊草的道理他不懂?

關於「七殺碑」有兩個版本,「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理性思量,你會相信哪一個?

(泥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勇哥讀史工作室專欄作家,著有《泥人歌》《我多想停下來》等多本專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帶一萬兩銀子回到康乾盛世 能過上地主人家的生活嗎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使用一神秘武器 美軍狂呼「原子炮來了」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