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再這樣你媽就生氣了」:誰再跟孩子說這句話,請立馬阻止他!

「再這樣你媽就生氣了」:誰再跟孩子說這句話,請立馬阻止他!

同齡育兒

科學孕育,優質育兒,媽媽寶貝共成長!

01

我的一位媽媽朋友馨子,近來跟我抱怨:明明她是最疼愛孩子的,可是在孩子眼裡,她卻成了一個惡人。

馨子的孩子平時都是婆婆幫忙帶的,婆婆年紀大了,對小孫子難免要溺愛一些。

每次孩子想吃很多零食,但馨子阻止的時候,婆婆都要跟孩子說:「乖乖,你媽媽不讓你吃」,「再吃零食,媽媽會生氣的」。

諸如此類的事情數不勝數,只要是婆婆不想讓孩子做的事情,都用「媽媽知道會生氣」、「你媽媽知道了會揍你」之類的話來嚇唬孩子。

馨子想讓老公幫忙解決這個問題,沒想到老公卻對她說:「媽這也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就得怕個人」。

馨子越想越生氣,所以在孩子眼裡,爸爸和奶奶都是寵著自己的好人,只有馨子是一個動不動就會「發火」、「生氣」、「揍人」的「大壞蛋」?

這樣真的能教育好孩子嗎?家庭這樣給孩子歸因,企圖讓孩子聽話,改正錯誤,孩子是看不到背後的邏輯和道理的,他只能盡量去不讓媽媽生氣和逃避媽媽的懲罰。

我在微博上看到過這樣一篇吐槽:

我覺得,有些家長管教小孩的時候,給孩子的理由,經常是錯的。

比如我上次坐高鐵,一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總是拿腳使勁踢我椅子,持續了很長時間,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經歷。

我回頭跟他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椅子了?」 他媽媽說:「別踢了,阿姨生氣了。」

首先,我真的沒生氣。其次,就算我生氣了,其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告訴孩子,他做錯了。

你應該說:「不要踢別人椅子,這是不禮貌的。」

這個媽媽教訓的原因說錯了,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周圍人不生氣,我幹什麼都可以。」

的確,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但教育不能只講目的,不講方法。方法錯了,雖然暫時達到了目的,卻無異於飲鴆止渴,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也會埋下隱患。

我的表姐在去年生了二胎,她已經不止一次跟我抱怨原本懂事聽話的大寶,漸漸開始變得特別排斥二寶。

生二寶之前,夫妻倆跟大寶商量的時候,大寶特別地開心,表示喜歡多一個弟弟或者妹妹,以後也會幫著多照顧二寶。

剛生下二寶的時候,大寶的確有個小哥哥的樣子,圍在弟弟的床邊,抱抱親親弟弟。

但表姐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寶對弟弟越來越針對了,經常有意識無意識地打二寶。

後來有一次我去表姐家玩,剛進門,大寶撲過來打招呼:「小姨,我好想你呀,你怎麼這麼久都沒過來……」,表姐夫則拉開大寶,告訴他:「弟弟在睡覺,別喊這麼大聲!」

當時就感覺大寶的情緒不太好了。

我私下和表姐說,以後當著大寶的面,最好不要總說「因為弟弟在怎樣怎樣,所以你需要怎樣怎樣」的話。

表姐想了想,感覺平時還真沒少說。有時候二寶在睡覺,大寶在床上跳,就會告訴她:「弟弟剛睡著,你別鬧騰了。」大寶不吃飯,浪費糧食,也會跟她說:「弟弟學著你呢,你要多吃點。」

從成年人的角度看,這樣說似乎並沒有什麼輕視或者敵對的意思,只是善意的提醒孩子要想想別人。但在孩子眼裡,這種話的意思就變成了「因為弟弟可能會不舒服,所以我不能這樣做」。

父母可能一句無心的話,會讓孩子把一切問題歸咎在弟弟身上,她會去從弟弟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沒有人告訴她,並不是弟弟睡覺的時候她不可以在床上跳,不可以大吼大叫,而是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出門在外,有人在休息的時候,我們都應該盡量不去打擾;

也不是因為弟弟在看你在學你,所以你需要不浪費糧食,而是所有的人,都不應該浪費糧食,這是一種基本的素養。

做一個有禮貌,有素質的人,與弟弟或者其他周圍的人「會不會不高興」「會不會有意見」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只是因為這樣做是對的,你應該這樣去做而已。

02

長期被用錯誤的歸因教育的孩子,往往是是非觀念比較模糊,比較無助,甚至於非常喜歡推卸責任。

孩子們會不斷的探索父母和外界對他行為的底線。

他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只是被告訴過,這樣做A會生氣,那樣做B會不高興。

那麼孩子們會理所當然的想,是不是如果對另外一個人做了同樣的事情,另外一個人沒有生氣,這件事就可以繼續做呢?是不是在對方生氣之前停下來就可以了呢?

孩子不會記住這個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是不對的,他只會不斷的去嘗試,父母和外界對他要求的底線在哪裡?

如果沒有明確的底線,他會重複的去實驗,去探索。很難直接改正自己的問題。

03

被錯誤歸因教育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或變成「兩面派」。

當孩子經常被教育「媽媽會生氣」「媽媽不讓」這樣的話,孩子心裡會形成一種認知,在這個家裡最權威的人,對我最有威脅的人原來是「媽媽」。

孩子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意無意的跟「媽媽」對抗,試探「媽媽」的底線,跟「媽媽」展開權力的爭奪。比如故意不吃「媽媽」給的食物,故意不在「媽媽」規定的時間睡覺。

一旦孩子的權力爭奪失敗了,他確定這個家裡就是「媽媽」的意志為主,不聽「媽媽」的就有麻煩,他就會去討好這個權威的角色,至少表面上去討好,不激怒這個權威。

而在權威角色看管不到的時候,孩子很可能會加倍的去做平時權威角色不讓他做的事情。成了我們常說的兩面派,這樣的孩子,往往會非常難管教,也容易誤入歧途。

04

被錯誤歸因教育的孩子,長大後也很有可能學會錯誤的歸因。

很多人都是習慣外部歸因,始終不覺得自己有錯,錯誤都在別人身上。

他自己不小心撞壞了東西,會先說為什麼別人沒把這個東西放好。他自己做什麼事情遲到了,會先責怪周圍的人,為什麼沒有提前提醒他。

包括對待父母,也是一樣。這些孩子不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有了問題就會抱怨父母「因為你們,我妥協了多少多少,你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孩子沒有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不從外界找原因他就會很焦慮,很失控,很無助。

他沒有辦法自信,活出自己。只能不斷的複製自己學到的歸因方式,埋怨外界環境,把責任推卸給他人。

要教育出一個好孩子,從來都是一件費心勞力的事情。也許嚇唬孩子,威脅孩子,能夠很快的讓孩子按照我們的話去做,但說到底,我們無法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變得通情達理,落落大方。

教育是一個很慢很慢的過程,我們有責任拿出耐心來,去認真的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讓孩子通過我們的教養,長成一個三觀正,素質高的成年人。

這也是讓孩子將來在社會中,能夠受到尊重與歡迎的,最可靠的途徑。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齡育兒 的精彩文章:

女星穎兒在鏡頭前大哭:中國式媽媽的崩潰,從來沒人能懂
3-12歲是孩子專註力培養和矯正最佳時期,而且越早越好!

TAG:同齡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