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傳統意義上的典型文人畫——啟功自述學畫經歷

傳統意義上的典型文人畫——啟功自述學畫經歷

我小時是立志作一個畫家的,因此從小我用功最勤的是繪畫事業。在受到祖父的啟蒙後,我從十幾歲開始,正式走上學畫的路程,先後正式拜賈羲民先生、吳鏡汀先生學畫,並得到溥心畲先生、張大千先生、溥雪齋先生、齊白石先生的指點與熏陶,可以說得到當時最出名畫家的真傳。

到20歲前後,我的畫在當時已小有名氣了,在家庭困難時,可以賣幾幅小作品賺點錢,貼補一下。到輔仁期間,我又作過一段美術系助教,繪畫更成為我的專業。雖然後來我轉到大學國文的教學工作,但一直沒放棄繪畫創作和繪畫研究。

啟功在書房

抗戰後幾年,我還受韓壽宣先生之約到北京大學兼任過美術史教學,當時他在北大開設了博物館學系。當陳老校長鼓勵我多寫論文時,問我對什麼題目最感興趣。我說,我雖然在文學上下過很多工夫,而真正的興趣還在藝術。陳校長對此大加鼓勵,所以我的前幾篇論文都是對書畫問題的考證。

到新中國成立後,我的繪畫水平達到最高峰,在幾次畫展中都有作品參展,而且博得好評。如解放前參展的臨沈士充的《桃源圖》,曾被認為比吳鏡汀老師親自指導的師兄所臨的還要好,為此還引起小小的風波。

啟功20世紀50年代畫作

又如在由文化部主辦的北海公園漪瀾堂畫展上,我一次有4張作品參展,都受到好評,後來這些作品經過劫波都輾轉海外,有的又被人陸續購回。後來我又協助葉公綽先生籌辦中國畫院。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為此陳校長特批我可以一半在師大,一半在畫院工作。

啟功、吳鏡汀合作的扇面

如果畫院真的籌建起來,也許我會成為那裡的專職人員,那就會有我的另一生。可惜的是畫院並沒成立起來,我和葉先生都成了右派,這無異於當頭一棒,對我想成為一個更知名的畫家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從此以後我的繪畫事業停滯了很長時間。一來因在畫院為搞我最喜愛的繪畫事業而被打成右派,這不能不使我一提到繪畫就心灰意冷,甚至害怕,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二來在以後的工作中,特彆強調「專業」思想,我既已徹底離開畫院,那一半也就回到師大,徹底地成為一名古典文學的教師,再畫畫就屬於專業思想不鞏固,不務正業了。

啟功畫作:米芾拜石

這種情況一直繼續到「文革」後期,在中華書局點校《二十四史》時,我有時又耐不得寂寞,手癢地忍不住撿起來畫幾筆,但那嚴格地說還不是正式地創作,只是興之所到,隨意揮灑而已。「文化大革命」撥亂反正後,思想的禁錮徹底解除了,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這時我的書名遠遠超過了我的畫名,很多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我原來是學畫的出身。

啟功畫作:溪山煙雨

那時大量的「書債」已壓得我抬不起頭、喘不過氣來,我找不出時間靜下心來畫畫;即使有時間,我心裡也有負擔,不敢畫:這「書債」都還不過來,再去欠「畫債」,我還活不活了?我的很多老朋友都能理解我的苦衷,摯友黃苗子先生曾在一篇「雜說」鄙人的文章中寫到:「啟先生工畫,山水蘭竹,清逸絕倫,但極少露這一手,因為單是書法一途,已經使他嘗盡了世間酸甜苦辣;如果他又是個畫家,那還了得?」此知我者也。所以「文革」後我真正用心畫的作品並不多,有十餘幅是為籌辦「勵耘獎學金」而畫的,還有一張為第一個教師節而畫的,算是用心之作。

看過我近期作品的人常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您為什麼喜歡畫硃竹?」我就這樣回答它:「省得別人說我是畫『黑畫』啊!」「黑畫」一詞,從廣義上說可以泛指一切能供上綱批判的畫,如反右時的「一枝紅杏出牆來」之類的畫;狹義的是說「文革」後不久,有些人畫了一才比畫,如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被正式冠名為「黑畫」。聽我這樣解釋的人無不大笑。其實這裡面也牽扯到畫理問題。難道畫墨竹就真實了嗎?誰見過黑的像墨一樣的竹子?墨竹也好,殊竹也好,都是畫家心中之竹,都是畫家藉以宣洩胸中之氣的藝術形象,都不是嚴格的寫實。這又牽扯到畫風。

啟功畫作:教澤流芬

我的畫屬於傳統意義上典型的文人畫,並不意在寫實,而是表現一種情趣、境界。中國的文人畫傳統淵源悠久,它主要是要和注重寫實的「畫匠畫」相區別。後來在文人畫內又形成客觀的「內行畫」和「外行畫」之分:「內行畫」更注重畫理和藝術效果,「外行畫」不注重畫理,更偏重表現感受。如我學畫時,賈羲民先生就是「外行畫」畫派的,而吳鏡汀先生是「內行畫」畫派的,但他們都屬於傳統的文人畫,而文人畫都強調要從臨摹古人入手,和解放後大力提倡的從寫生入手有很大的區別。

啟功畫作:秋山

我是喜歡「文人畫」中的「內行畫」,所以才特意從賈先生門下又轉投吳先生門下。我也是從,臨摹入手,然後再加入自己的藝術想像和藝術構思,追求的是一種理想境界,而不是一丘一壑的真實。

我在《談詩書畫的關係》一文中,曾提出這樣的觀點:(元人)無論所畫是山林丘壑還是枯木竹石,他們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點畫是否舒適,換句話說,即是志在筆墨,而不是志在物象。物象幾乎要成為舒適筆墨的載體,而這種舒適筆墨下的物象,又與他們的詩情相結合,成為一種新的東西。倪瓚那段有名的題語說他畫竹只是寫胸中逸氣,任憑觀者看成是麻是蘆,他全不管,這並非信口胡說,而確實代表了當時不僅只倪氏自己的一種創作思想。

啟功畫作:竹石圖-夏

就我個人的繪畫風格來說,是屬於文人畫中比較規矩的那一類,這一點和我的字有相通之處,很多人譏為「館閣體」。但我既然把繪畫當成一種抒情的載體,所以我對那種充滿感情色彩的繪畫和畫家都非常喜歡,比如我在《談詩書畫的關係》一文中又說:到了八大山人又進了一步,畫的物象,不但是「在似與不似之間」,幾乎可以說他簡直是要以不似為主了。鹿啊,貓啊,翻著白眼,以至魚鳥也翻白眼。哪裡是所畫的動物翻白眼,可以說那些動物都是畫家自己的化身,在那裡向世界翻白眼。

我又在《仿鄭板橋蘭竹自題》中寫到:「當年乳臭志彌驕。眼角何曾掛板橋。頭白心降初解畫,蘭飄竹撇寫離騷」。

這首詩不但寫出了我對繪畫情感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我的繪畫生涯:我從小受過良好全面的繪畫技法的訓練,掌握了很不錯的繪畫技巧,但對繪畫的藝術內涵和情感世界直到晚年才有了深刻的理解,可惜我又沒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我所喜歡的這項事業,只能偶爾畫些殊竹以寫胸中的「離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迪谷 的精彩文章:

山川林溪得之於心,濃墨淡彩躍然紙上——速寫畫家彭林
《洛神賦圖》——創下中國郵票五個第一

TAG:元迪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