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這件小事,你家孩子做對了嗎?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吧!
有約君說
「寶寶,快喝水啦!」
「我家孩子怎麼就不愛喝水呢?」
……
仔細觀察,在我們身邊,經常可看到家長拿著水壺追著喊孩子喝水,抱怨自家孩子不喝水。也有父母覺得既然孩子不愛喝水,應該是不口渴,那就隨他/她去吧。
而在水的選擇上,有些家長特別講究,非純凈水、礦泉水不喝;有的卻很隨性,索性用孩子喜歡喝的碳酸飲料、蔬果汁代替水給他們喝……喝水這件「小事」其實還真有講究,你家孩子做對了嗎?來聽醫生怎麼說——
兒童「不顯性失水」比成人多
水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成人體內液體含量約佔體重的55-60%。而據廣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吳繁介紹,在剛出生的新生兒中,這個比例為78%。新生兒有個生理性體重下降期,即出生後2~3天,由於胎糞的排出、胎脂的吸收及喪失水分較多,加上初生孩子吸吮能力弱、吃奶少,可以出現暫時性的體重下降,甚至比出生時的體重還低。
經過「生理性體重下降」後,寶寶體內的水含量也可佔65%以上。一般到8歲後,兒童體內的水含量佔到60%左右,開始接近成人水平。孩子雖然個頭小、身體中水分的百分比率相對高,但他們處於生長發育期,活動量大、機體新陳代謝旺盛,水分排泄速度快,而且呼吸頻率較成年人快,使得「不顯性失水」遠遠超過成年人。所以,每天補充足夠的水量尤為重要,它是少兒每天保持充沛體力、腦力和健康狀態的基礎。
誤區1
孩子不愛喝水是因為不渴?錯!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渴了自然會主動喝水。其實,孩子不愛喝水,並非不口渴,而是身體機制尚未發育成熟。
兒童少年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其渴感中樞尚未發育成熟,導致部分孩子主動飲水較少,讓許多家長形成「我家寶貝不愛喝水」的錯覺。而水分的不足,又會對他們的身體機能、新陳代謝、行為、甚至發育都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即便孩子沒有感覺到口渴,家長也應當小量多次的讓孩子攝入足夠的水分。
孩子每天所需的基本水量跟體重相關,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3~5歲小朋友,每天飲用白開水1000~1500ml。細化到不同年齡段,廣醫三院兒科醫生給出一個大致的估演算法:
<1歲:120ml~160ml/公斤;
1~3歲:100~140ml/公斤;
4~9歲: 70~110ml/公斤;
10~14歲: 50~90ml/公斤。
不過,對於6月齡內的嬰兒,中國營養學會指出,母乳餵養已能滿足這部分小寶寶全部液體、能量和營養素需要,不需額外補充水分。
誤區2
喝飲料、果汁來「補水」?
不可取!
有些家長會想辦法通過飲料或者果汁來代替水來補充液體,覺得多喝飲料一樣可以補充所需要的水分,這種做法不可取。
在眾多飲料中,最受歡迎的有兩類,碳酸飲料和果蔬汁飲料——
碳酸飲料是將二氧化碳氣體和各種不同的香料、水分、糖漿、色素等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氣泡式飲料,喝多了不但添加劑和糖的攝入增多,有些碳酸飲料還含有咖啡因,孩子喝多了會興奮,對睡眠和健康不利。
果蔬汁飲料主要由各種果汁、鮮榨汁、蔬菜汁、果蔬混合汁等,味道不錯, 大多數孩子都喜歡喝,很多家長想用它代替水給孩子喝。但一些果汁飲料中真正的天然果汁並不多,多數含有色素、香精、糖精以及防腐劑,喝多了同樣增加孩子肝臟的負擔。
不少家長會用稀釋的果汁給孩子治療便秘,或替代水來補充液體。但兒科專家指出,對於不滿一歲的寶寶來說,與完整的水果相比較,果汁沒有任何營養上的優勢,並不適合用來治療脫水和改善腹瀉。
就算天然的果汁對寶寶身體有一定的好處, 但也不能忽視攝入過量可能帶來的潛在不利影響。比如,果汁中的高糖含量會增加熱量和齲齒的風險。所以,即使是鮮榨果汁,飲用量也要控制,建議1~3歲的小寶寶每日喝果汁不要超過120ml;4~6歲的小寶寶每日喝果汁不要超過120~180ml。
誤區3
非礦泉水、純凈水不喝?
其實喝「涼白開」就行
有些家長覺得有條件要給孩子選最好的水飲用,非礦泉水、純凈水不喝。其實這種做法沒有必要。
礦泉水中一般含有一定量的礦物鹽、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氣體,這些礦物鹽和微量元素大多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但是其含量和比例對寶寶來說相對有點高;另外,某些微量元素在體內的生理作用劑量與中毒劑量非常接近,過量攝入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有些礦泉水中含有較多礦物質,溶質濃度較高反而還可能會給小嬰兒未成熟的腎臟增加負擔。因此,並不是所有的礦泉水都適合孩子當作飲用水長期飲用。
純凈水是不含雜質或細菌的水,可直接飲用,所以很多家長覺得給寶寶喝這種水更健康,其實也未必。長期大量喝經過加工後除去了雜質的純凈水,可能使得孩子缺乏某種礦物質(鈣、鎂、鉀、鈉、硫等)。礦物質在人體內的總量雖不到體重的5%,但在人體組織和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在體內不能自行合成,必須由外界供給。
相較而言,喝燒開後放涼的「涼白開」,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對人體更適宜。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吳繁、兒科醫師黃衛亮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翁淑賢 通訊員柯影、白恬
圖@視覺中國
編輯:吳婉虹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報道


※脂肪肝為什麼偏偏賴上你?看看這些坑你中了幾個
※心理熱線數據分析:哪些人容易「看不開」|有人要自殺,你該怎麼辦?
TAG: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