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論:鄉村振興要用足用活土地這個基本要素

社論:鄉村振興要用足用活土地這個基本要素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下稱「規劃」),其中提到: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事實上,近年來中央層面對農村「三權」多有提及。黨的十九大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要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

上述政策和規劃一脈相承、層層推進,從中可以清晰看到在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土地這個基本要素的重要性。要實現鄉村振興,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人,二是地。這兩個方面解決好了,鄉村振興就有了重要基礎。而在人和地這兩方面來說,地更是「立足之本」。要順利實現鄉村振興這個戰略目標,用足、用活、用好相關的土地政策至關重要。

從中央的政策規定看,有兩個立足點:一是要「穩」。這包括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期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以及進城落戶不得以要求農民放棄「三權」作為前提等。再一個就是「穩中有改」。這次規劃中進一步明確「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就體現了「改」的方面。

這個「改」,其實是為土地要素的進一步資本化提供了更深層次制度上的設計,也就是讓土地由「固定物」轉變成「活用錢」。這個此前基本上被沉澱的要素價值無法估量,拿農村宅基地來說,每年都有大批農民離開農村、離開土地,遷移進入城市,在農村就出現了大量農房、宅基地常年閑置的情況。武漢市曾做過一個調查,到2016年底,全市1902個行政村,農村房屋73萬套,其中長期空閑的農房佔到了15.8%。大量的農房和宅基地閑置、任其破敗,是一個很大的浪費,而利用起來就會是一筆很大的財富。但怎麼利用卻是一個大問題,僅僅依靠農村內部的流轉,是無法實現其價值最大化的。

土地要素實現資本化的一個前提是確權,這也是近年來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全國已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面積10.5億畝,佔二輪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78%。

在土地承包確權之後,按照相關政策,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權益就可以作為抵押物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有的地方已經取得了確實成效。但對更多地方來說,這項政策執行起來仍然存在較大困難。其中的癥結之一就是承包經營權的「價值」需要評估,沒有這項評估,金融機構就無法放款。這都需要進一步具體政策的配套。

順應城鄉融合發展趨勢,重塑城鄉關係,更好激發農村內部發展活力、優化農村外部發展環境,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雙向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這是此次規劃提出的要求。

總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在於增強農村產業基礎,用足、用活、用好現有的土地政策,並在實踐中加以改進,是應有之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朝韓頻繁互動,經濟合作前景看好
上海購物節加強產業聯動,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