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軍事才能一般卻進武廟,金庸將其和楊過做對比

此人軍事才能一般卻進武廟,金庸將其和楊過做對比

三國後期又尤其是蜀漢滅亡後,能給人留給印象的將領很少,但羊祜肯定是其中一個。對於羊祜,大家應該是熟悉又陌生,本文就來介紹一下,他是怎麼一步步成為晉朝的對吳統帥的。

此人軍事才能一般卻進武廟,金庸將其和楊過做對比

羊祜出身名門,泰山羊氏是一個連續九代都有人擔任二千石以上官員的家族,絲毫不亞於潁川的荀氏和鍾氏。羊祜的父親羊衜在魏國擔任過上黨太守,母親則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的妹妹。

羊祜在當時是著名的天才少年,從小便不斷被人賞識。曾有老者觀其面相,稱他六十歲之前必將為天下建功,郭嘉的兒子郭奕稱他為當代顏回,夏侯淵之子夏侯威也極為賞識他,還說媒讓他和哥哥夏侯霸的女兒結婚。另外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講當時有個風水先生見到羊祜家的墳墓後大驚,說此家必出帝王,但如果把墳挖開就會絕後。羊祜聽到後很是害怕,便把墳挖開了。風水先生後來又經過墳墓,嘆了口氣,說皇帝是當不成了,出個斷手的三公還是沒問題的。當然這個故事聽上去有點無稽,而且羊祜雖然沒有後人,但他哥哥的後代活得好好的,因而顯得故事牽強附會。

羊祜19歲時,魏明帝曹叡駕崩,由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兩人開始明爭暗鬥。羊祜則與兩家都有親戚關係,一來他是曹家親屬夏侯家的女婿,二來司馬懿之子司馬師又是羊祜的姐夫,所以羊祜無論幫誰都不太合適。於是羊祜便一直拒絕出仕,包括郡州五府甚至曹爽本人的徵召拒絕了有至少七次。

雖然羊祜哪一方都不參加,但他也看出曹爽不會是司馬懿的對手。於是曹爽徵辟羊祜的朋友王沈做官時,羊祜勸說他不要去,但王沈沒聽。後來曹爽滿門被殺後,王沈才讚歎羊祜有先見之明。

此人軍事才能一般卻進武廟,金庸將其和楊過做對比

曹爽被殺的同時,同黨夏侯玄被征入朝,夏侯玄的親戚夏侯霸怕受牽連,便逃奔蜀漢。作為夏侯霸的女婿,羊祜理應被追責,但由於他同時又是司馬家的親戚,外加司馬懿為了爭取大族支持,便赦免了羊祜和其他相關家族。被赦免的這些家族紛紛和夏侯霸家斷絕了往來,但羊祜依然對夏侯家關懷備至。

羊祜這種在家拒絕做官的狀態一直持續到司馬昭上台才結束。然而羊祜接受的並不是司馬家的徵召,而是已經日暮西山的魏帝的徵召,擔任中書侍郎,後遷給事中、黃門郎,成為位曹髦的近臣。大概此時的羊祜對於一心篡位的司馬家依然有抵觸心理,仍希望為魏國盡忠。

但五年後,曹髦率眾反抗司馬昭,被賈充所弒,司馬昭便立曹奐為帝。曹奐是司馬家徹徹底底的傀儡,羊祜心生失望,便請求外調,不再擔任侍臣。於是被任命為秘書監,管理圖書資料。

司馬昭滅蜀後,開始策劃代魏稱帝。他認為羊祜能力出眾,人品可靠,便將其徵召到自己的府中,擔任從事中郎,掌握機密事務。大概是羊祜覺得曹魏已經無力回天,自己也已經盡節,便沒有拒絕,從此成為司馬家的得力幹將。不久,羊祜被封子爵,食邑600戶。

羊祜為官低調謹慎,從不爭權奪利,他為司馬家出謀劃策後都會把自己的原稿燒掉不留痕迹。這樣的結果就是幾乎沒人知道他為國家有過什麼貢獻,甚至連被羊祜舉薦的人才都不知道是羊祜舉薦的自己。同時羊祜也不治產業,不佔官田,在豪強橫行,大族被縱容的西晉初年幾乎只有羊祜一人如此。因其剛正不阿,特立獨行,也受到一些權貴的毀謗。

也有人勸羊祜做事不要如此低調,以及購置田產。但羊祜一一拒絕,他認為,做人應該以表裡如一為要求,自己為君王做事便應該保守秘密,而不是當面和背後各一套,如果有人知道自己舉薦他,他便會心存感激,最終就會形成一股勢力,大家都因私廢公,而如果要自己購置田產,那麼便會鑽營私業,荒廢了公事,因而自己是一定不會治理私產的。在個人作風方面,羊祜確實可以說無可挑剔。

此人軍事才能一般卻進武廟,金庸將其和楊過做對比

司馬炎登基後,羊祜任中軍將軍,統領宿衛七軍,加散騎常侍,進位公爵,食邑3000戶。這時離羊祜被封子爵過去僅僅一年半,爵位一口氣漲了三級,食邑翻了五倍。這樣的晉陞速度堪稱火箭級別,除了曹爽、孫綝這種輔政權臣,三國期間可能找不出第二個陞官這麼快的。但因為羊祜為人極其低調,史書上甚至難以知曉羊祜在這期間具體立了什麼功勞,只知道從此以後羊祜成了司馬炎最為倚仗的大臣之一,終生未變。

而羊祜也認為自己的晉陞速度過快,怕引起他人不滿,於是堅決不肯接受公爵爵位。於是司馬炎改封羊祜為侯爵,但賜予羊祜遠高於侯爵的待遇,並且很快晉陞其為尚書右僕射、衛將軍。當時司馬炎甚至打算讓羊祜位居賈充、裴秀等司馬家鐵杆權臣之上,但都被羊祜一一推辭。這時的羊祜雖然名義上是衛將軍,但地位已然和主政的宰相沒有區別,朝野內外也認為羊祜應居台輔之位,但這時的司馬炎心中卻在醞釀另一件大事。

這件事便是伐吳。

司馬炎繼位已經五年,但相比於功勞赫赫的父輩和祖輩,此時的他卻無甚功績,顯得威望不足,他對手下大臣如此縱容也有這方面的原因。經過五年時間,司馬炎認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已經穩固,便希望消滅東吳一統天下建立不世之功,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對於這麼重要的大事,必須找一個能力和忠誠都非常可靠的對象,很明顯,除了羊祜不做第二人想。

泰始五年(269),羊祜受命假節,都督荊州諸軍事,不久又加封車騎將軍、南中郎將、開府儀同三司。為了進一步擴大羊祜的職權,讓他在荊州自由發揮,司馬炎還下令廢除江北諸督,令襄陽、江夏等地全部軍隊盡歸羊祜一人統領。

此人軍事才能一般卻進武廟,金庸將其和楊過做對比

這樣做有好有壞,一方面有了更廣闊不受制約的天地,自然方便羊祜發揮自己的才能。但由於管轄範圍太寬,也會導致一些意外狀況發生。例如吳國的夏口督孫慎曾經入侵江夏,擄走上千戶人口,然而羊祜坐鎮的襄陽和江夏之間相隔八百里,等消息傳到羊祜這裡來時,孫慎早已撤回吳國,導致無法追擊。不過總的來說,司馬炎的安排還是更有助於伐吳大業。

羊祜來到荊州後,發現情況並不樂觀,由於吳國經常出兵騷擾,荊州百姓生活很不安定,軍糧也不足百日。羊祜深知,戰爭比拼的實際上是國力,後勤對於戰爭勝負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荊州不能擁有較為安穩的發展環境,那麼永遠無法在對吳戰爭中佔有主動權。

於是羊祜馬上設計使東吳撤掉了對荊州很有威脅的石城駐軍,減輕了當地的外部壓力,同時大力發展屯田。羊祜把守衛和屯田兵比例提升至五五,讓一半軍隊戍衛,一半軍隊屯田,荊州的生產力得到快速恢復,不久便積聚起了十年的存糧。

對於東吳方面,羊祜認為孫皓施行暴政,無論官員還是百姓都離心離德。晉國應該以此為機會,開誠布公,爭取吳國的民心,使自己的形勢更為有利。於是羊祜在荊州大力興辦教育,安撫百姓,同時對東吳百姓敞開大門。在三國時期,人口是最重要的戰爭資源,魏蜀吳三方都經常在戰爭中掠奪敵國人口,就連諸葛亮也不能免俗。而羊祜卻反其道而行之,宣布在晉國的吳國百姓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去留。羊祜此舉無疑建立在晉國對吳國國力的絕對優勢和對自身治理水平的絕對自信之上,一星半點的人口流動已經對晉吳之間巨大的國力差距構不成決定性的影響。但此舉無疑使得邊境雙方都對羊祜感恩戴德,而實施暴政的吳國人心喪失得飛快。

羊祜每次與吳國交戰,都與吳國商量自己的進攻時間,從不搞偷襲,以免影響百姓作息。無論是交戰還是平時,部下抓到了吳國的俘虜,他都一一送回。軍隊行軍時割了吳國的麥子,他都向百姓支付等額財物(諸葛亮干過類似的事)。甚至連打獵的時候,羊祜都要求部下不能追趕跑到吳國國境內的獵物。羊祜的這些做法令吳國軍民都對其感服,稱呼他為羊公,前來投奔的將領和百姓絡繹不絕。

此人軍事才能一般卻進武廟,金庸將其和楊過做對比

對於羊祜的目的,吳國大將陸抗則心知肚明。一城一地倘若喪失,傷害並不致命,但如果民心也失去了,那才是難以挽回的損失。陸抗為了停止軍民外逃,便也配合羊祜,下令部下不得出兵騷擾國境。有一次陸抗生病,寫信向羊祜求葯,羊祜便送了葯過來,陸抗準備服用,部下極力勸阻,陸抗表示羊祜絕不會害自己,便服下了羊祜送的葯。很明顯,這是一次作秀的行為,陸抗並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他生病了也沒必要一定要找羊祜求葯,不驗葯就服下是他一開始就準備好的動作。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羊祜已經在吳國有了「羊公」的美譽,那麼吳國也必須樹立起一個能夠與羊祜相抗衡的道德標杆,這樣才能盡量防止人心喪失,顯然這個道德標杆只能是陸抗自己來擔當。

這樣做的效果也相當好,時人大力稱讚二人為君子之交。當時兩國荊州邊境十分和平,晉吳兩國常有使者往來,這樣的邊境狀態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陸抗稱羊祜的德行度量即使是樂毅和諸葛亮也不能及。

但這些終究只能是表面上的和平,晉吳雙方無不是想把對方給掐死。

泰始八年(272年)八月,孫皓解除吳國西陵督步闡的職位,召其到建業任職。步家經營西陵長達43年,根深蒂固,一朝權落。加之孫皓對大臣極為嚴苛,步闡自然心生恐懼,便舉西陵向晉國投降,並送去質子。司馬炎馬上任命步闡為衛將軍、都督西陵諸軍事。西陵即夷陵,是長江三峽的出峽口,西陵以西的長江兩岸儘是險峻的高山,西陵以東則是平地,易守難攻。如果能夠佔據西陵,那麼便在上游有了可以威脅江陵的支點,而江陵一旦丟失,整個荊州都會處於晉國的攻擊範圍之中,這也是當年陸遜在一撤再撤之後拚死也要在夷陵攔住劉備的原因。

得知步闡降晉,孫皓大驚,急忙派陸抗率諸軍進攻西陵,而司馬炎也派羊祜率眾救援。這對錶面兄弟終於要在戰場上真槍實彈地兵刃相見了。

當時晉軍分三路,荊州刺史楊肇到西陵接應,羊祜率步兵五萬進攻江陵,巴東監軍徐胤率水軍東下以救援步闡,三路共有八萬人。而陸抗手中只有三萬,且西陵城防堅固、糧草充足,因而情況對陸抗極為不利。但陸抗指揮若定,他坐鎮樂鄉,派部下修築圍牆以自衛,以重兵包圍西陵,同時識破羊祜的疑兵之計,派人破壞堰壩,阻斷羊祜的運糧路線。這時吳軍兩位重要將領朱喬、俞贊叛逃,而陸抗卻將計就計,猜中了俞贊會建議晉軍進攻的地方,連夜撤換防務,大敗楊肇。最終西陵城破,步闡及其部屬數十人皆被陸抗誅殺三族(充分說明陸抗確實不是善茬)。

這一戰充分體現了陸抗高超的軍事才能,同時也顯示出羊祜雖然戰略能力出眾,但在臨陣指揮方面遠非陸抗的對手。羊祜戰後也被降職為平南將軍。

但一場戰爭的勝負無法扭轉兩國國力,更何況這一戰的損失基本都來自吳國的步家,因而對東吳造成的打擊更大。羊祜的步伐並沒有被打亂,他繼續著自己用信義瓦解吳國軍隊鬥志的策略,並建議司馬炎在上游的益州大力操練水軍。

兩年後,陸抗去世。又過了兩年,羊祜升任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經過多年的籌備,羊祜認為伐吳的時機已經成熟了,便向司馬炎上疏,並得到了張華和杜預的支持。但此時晉朝在西北陷入了和鮮卑勢力的長期戰爭,損失嚴重,加上賈充、荀勖等一向與羊祜不和的權臣反對,因而司馬炎也遲遲無法下定決心伐吳。羊祜事後說: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這句話後來演化成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許羊祜已經感覺到了,伐吳事業將成為自己的終生遺憾。

此人軍事才能一般卻進武廟,金庸將其和楊過做對比

咸寧四年(278年)八月,羊祜身染重病,被召回洛陽。同月,羊祜的姐姐也就是司馬師的妻子景獻皇后羊徽瑜去世,羊祜心情悲痛,最終病情加重。病入膏肓的羊祜依然對伐吳事業念念不忘,他甚至在考慮平定吳國後如何治理荊州的問題。十一月,羊祜病逝,享年58,他終究沒能活到算命先生說他要立功的60歲。死前羊祜推舉杜預接替自己的職務。

消息傳來,司馬炎為其身著喪服痛哭流涕,淚水甚至結了冰。荊州百姓聽說羊祜病故,罷市為其默哀,街頭巷尾都是嚎啕大哭之人,百姓自發為其建碑立廟,甚至連吳國的將士也為其哭泣。朝廷追贈侍中、太傅,持節如故。羊祜喜好遊山玩水,飲酒賦詩,曾表示平定吳國之後自己就辭官歸隱,死後魂魄也要再去登上峴山。但這些都成無法實現的願望。

咸寧五年(279)十一月,也就是羊祜死後正好一年,司馬炎終於發動了滅吳之戰。這一戰如同羊祜所預料到的,吳軍降者如潮,同時水軍也發揮出了極大的作用。

天下統一後,朝廷擺慶功宴,司馬炎在宴會上舉著酒杯,流淚道:這都是羊太傅的功勞。事後,司馬炎下詔告慰羊祜廟,並封羊祜之妻夏後氏為萬歲鄉君,食邑五千戶,並賜帛萬匹,谷萬斛。

金庸在《神鵰俠侶》中曾對羊祜有過高度評價,並以角色之口將楊過和羊祜二人做對比。很巧的是,羊祜在野史傳說中也曾因墜馬斷手。而《神鵰俠侶》的主題之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點,放在羊祜身上是完全擔當得起的。

後世設立武廟,羊祜得以入選。羊祜的軍事才能或許並不算頂尖,但他的功績和貢獻是巨大的,足以擔當得起武廟的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