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法統之爭:佛陀涅槃之後怎麼辦

法統之爭:佛陀涅槃之後怎麼辦

上一講我帶你認識了佛陀唯一的原創性理論:緣起性空。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佛陀圓寂——或者說涅槃——之後,他有沒有辦法確保後世的人不會把他的經念歪,確保自己的學說可以原封不動地傳承下去,同時還要保持傳播上的開放性呢?

事實上,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佛教的法統觀念和法統基礎不是從第一部佛經開始就一條條記錄在案的。這一講里我要談的,是在一次滅佛運動之後,漢傳佛教的法統,是如何由一位中國信奉佛教的皇帝牽頭才追溯出來的。

1

阿能訶鼓:補了還是原來的鼓嗎?

你可以假想一下,如果你處在佛陀的位置上,你會怎麼預防自己圓寂之後,自己的思想學說不會被扭曲呢?

我問這個問題,是為了提醒你,在歷史上,佛教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宗教,各種經典說什麼的都有,問題是我們該怎樣判斷哪些說法是合乎佛陀本義的,哪些說法是違背佛陀本義的呢?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藉助一下《雜阿含經》。這部佛經在今天的知名度不高,但如果想要認真了解佛教,它應該列入必讀經典的第一部。理由很簡單,它是最早集結的佛教經典之一,雖然寫成文字已經是佛陀涅槃的好幾百年之後,但我們尋找佛教最早的教義,只能從它和其他幾部阿含經典入手。

「阿含」是梵文的音譯,意譯過來就是「歷代師徒相傳的教義」。

《雜阿含經》裡邊有一個阿能訶(hē)鼓的故事,是佛陀在鹿野苑的時候向大家講的,大意是說,以前有一個鼓,叫阿能訶鼓,聲音很好聽,敲起鼓來在四十里外都能聽到。時間久了,阿能訶鼓漸漸有了破損,人們重新裁切牛皮,把破損的地方修補起來。修來補去,鼓雖然還是原來的模樣,但聲音已經不像從前了。

阿能訶鼓是對佛法的比喻。佛陀明智地看到,佛法在世間的傳播也像萬事萬物一樣會經歷成、住、壞、空的過程,各種修補雖然會讓佛法看上去依然光輝燦爛,卻在暗中損毀著佛法的本質。佛法的阿能訶鼓到底是怎樣破損的?

簡單來說,是由於不同的修行者對佛法的理解和傳承出現了偏差。

2

佛陀之後有阿難和大迦葉

知道了佛法的阿能訶鼓是怎麼破損的,那又應該如何修補佛法,讓它儘可能順乎佛陀本義,保護佛法的本質呢?這要從另一部佛教經典《付法藏因緣傳》的誕生說起。它的誕生和一次消滅佛教的運動有關。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過四次大規模的滅佛活動,合稱「三武一宗滅佛」。「三武」的第一位是北魏太武帝,當時道教勢力要爭地位,慫恿太武帝滅佛。太武帝的滅佛詔書里把佛教稱為「鬼道」,還說佛法就是一個大騙局,是漢人劉元真、呂伯疆那些無賴拿來一些胡人的荒唐話,又用老莊哲學摻雜附會來的。

這個騙局實在太大,很難撼動,但太武帝豪情萬丈地說:「有非常之人然後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歷代之偽物。」具體怎麼消滅這個「歷代之偽物」呢?辦法是佛像全砸,佛經全燒,和尚無論老少全部活埋。

偏巧太子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趕緊上表勸諫,雖然沒能勸動太武帝,但給佛教徒爭取了一些時間,僧人能逃的就逃,佛經能藏的就藏,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全國寺廟無一倖免。

後來北魏文帝繼位,佛教重新振興起來。僧人曇曜和吉迦夜正是在這種政治氣氛下編譯出了《付法藏因緣傳》。你要留意的是,這其實不是「翻譯」,而是「編譯」,是根據現有的一些材料連編帶譯,針對太武帝時代對佛教的誣衊,給佛教認真地正名。

最要緊的正名事項,就是把佛教的傳承譜系梳理清楚。佛陀涅槃之後,你得先記住兩個人,一個叫阿難,一個叫大迦葉(shè)。

阿難的俗家身份是佛陀的堂弟,後來一直追隨在佛陀左右,成為十大弟子之一。在十大弟子當中,阿難最突出的優點是博聞強記——佛陀都講過什麼,只有他記得最清楚,所以號稱「多聞第一」。佛陀圓寂之後,大家在佛法上的疑惑都要去問阿難。

後來大家聚在一起整理佛陀遺教,史稱「第一集結」,又因為參與結集的僧侶有五百人,也就是五百羅漢,所以又稱「五百結集」。在這次結集上,屬於佛經的部分,都是阿難一個人背誦出來的。

今天我們去佛教寺廟,阿難和他的大師兄大迦葉的雕像一般會在佛陀雕像的一左一右。這種人物關係的設定,出處就在這部《付法藏因緣傳》。

這裡提醒一下只聽音頻的用戶:「大迦葉(shè)」的葉(shè)跟「葉子」的葉是一個寫法,所以經常被誤讀成「大迦葉(yè)」,就像「葉(shè)公好龍」經常被誤讀成「葉(yè)公好龍」一樣。這個字在表示地名和姓氏的時候,通常讀作(shè)。

佛陀涅槃之後,他第一代接班人是大迦葉。大迦葉主持了第一結集,問在座的五百羅漢是否認可阿難背誦的內容,五百羅漢都說「和佛陀當初親口說的一模一樣」。

大迦葉完成了歷史使命,準備涅槃了,指定阿難做自己的接班人。

關於阿難,我還要給你講一段故事,這個故事就記在《付法藏因緣傳》里。

話說阿難走進一片竹林,見到一個僧人正在念誦佛法偈語,內容是這樣的:「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意思是說,人如果見不到水裡的老仙鶴,就算活到一百歲也沒意義,還不如只活一天但能見到水裡的老仙鶴。

我們聽到這種話,可能覺得很玄妙,努力去悟話里的深刻涵義。但阿難是大行家,一聽就知道全是荒唐話,暗暗嘆息佛陀的話這麼快就變得面目全非了。於是阿難打斷了那個僧人,對他說:「你念錯了,我來告訴你正確的版本: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liǎo)之。」意思是說,人活一百歲卻不懂佛法,不如只活一天但領悟了佛法。

那位僧人回去把阿難的話講給自己的師父,師父不以為然地說:「阿難這麼大歲數了,腦子不靈光了,說話總是說錯,不要信他的。以前我教你怎麼念,你還接著怎麼念去!」

這位僧人聽了師父的話,堅定了信心,繼續去念「不見水老鶴」去了,還把師父的話原封不動轉告給阿難。阿難無可奈何,做了一番長篇獨白,覺得再活下去沒意思了,不如就在今天涅槃了吧。

阿難在涅槃之前,指定商那和修做接班人,商那和修傳法給憂波鞠多,還預言了將來憂波鞠多要找一個叫提多迦的人接班。凡此種種,傳承脈絡清清楚楚,佛陀正法在這個譜系裡完好無缺。

《付法藏因緣傳》就是這樣向世人說明:不久前的滅佛運動純屬無端迫害,誰說佛法是漢人搞的大騙局呢,這不都是原原本本有據可查的嗎?

所以這部書的問世在當時很有撥亂反正、安定人心的意義。

譜系問題在古代意義重大,比如漢朝儒家就特別重視師承關係,老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不要有什麼獨到的見解。有明確師承的人,也就是有門派的人,才容易取信於人。

佛教現在就面臨著如何取信於人的問題,要證明自己的學說是有師承來歷的,而且每一代都有明確的傳承。

《付法藏因緣傳》給出了二十三代的傳承關係,但究竟有多可靠,這還真不好說。好在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有一個譜系就比沒有強,只要沒人存心挑刺,就足夠用了。

所以這部書雖然今天的知名度很低,但深刻影響了佛教的發展。隋唐以後的天台(tāi)宗、禪宗、凈土宗這些大門大派都從這部書里給自家確立法統,把書里的法統引到自家門派。

佛教對「衣缽相傳」的重視就是從這裡來的,只不過各派講的法統難免會有一點差異,還有一些明顯是搞錯了。

比如《六祖壇經》的早期版本把《付法藏因緣傳》的二十三代傳承變成二十八代,雖然看起來很齊整,但增加出來的舍那婆斯其實就是商那和修,同一個人的不同譯名被當成了兩個人。

佛陀圓寂之後,大迦葉和阿難兩個人繼承了他的衣缽。順著這兩個人,我帶你梳理了《雜阿含經》和《付法藏因緣傳》的來龍去脈。

其中《付法藏因緣傳》重新梳理了佛教的傳承譜系,使得佛陀正法的傳承有了完整無缺的依據,因此奠定了漢傳佛教的法統觀念和法統基礎,後來漢傳佛教分支里的那些大門大派或多或少都是從這部書里給自家確立法統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是心齋 的精彩文章:

TAG:如是心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