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繼續教育專場:功能性胃腸病的未知、Hp國際共識啟示、胃癌前病變的管理……

繼續教育專場:功能性胃腸病的未知、Hp國際共識啟示、胃癌前病變的管理……

歡迎辭

各位同仁:

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辦的第十八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將於2018年9月27~29日在大連舉行。本次會議邀請來自世界胃腸病組織、世界消化內鏡協會、歐洲胃腸病學會、美國胃腸病學會、亞洲胃腸病學會代表及國際、國內著名消化病學者到會演講,交流國際、國內最新研究成果及臨床經驗。會議設有院士論壇、主委論壇、國際論壇、青年論壇等14個會場,全方位展示我國消化病學的研究現狀,將為與會代表提供一次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相信本次會議將是一次高水平的學術盛會。

會議期間將有眾多國際、國內醫藥公司及醫療器械公司展示最新的醫藥及醫療器械產品,將是各位消化病學同行了解最新醫藥產品及醫療器械的良好機會。

9月的海濱城市大連,秋高氣爽,景色美麗,氣候宜人,是開會學習的好時節,歡迎各位同行的到來。

陳旻湖 教授

第十八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大會主席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

27日下午,連續兩場繼續教育專題將圍繞功能性胃腸病、Hp感染處理共識/指南、慢性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胰周積液、腸型胃癌的預防、胃癌前病變的管理以及胃腸多巴胺功能的新進展等七個主題展開。繼續教育講題不僅對臨床規範診療進行總結,同時帶來最新的研究進展。今天下午的繼續教育專題部分講題內容概要如下:

功能性胃腸病,臨床研究還能做什麼?

報告人:侯曉華 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2018-09-27 13:30-13:55 7C會議室

在過去20年中,對功能性胃腸病的認識有重要的提高,但仍然有許多未知值得繼續探索。

1.不同區域、不用文化間的疾病差異仍不清楚。例如亞洲地區腸易激綜合征的腹脹癥狀較西方國家出現比例高、而且更使患者困擾;同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團隊發現,我國腸易激綜合征上腹部癥狀較西方國家更為常見等。

2.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仍不清楚。我們的認識已經將功能性胃腸病從動力問題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問題。多種機制參與疾病的發生和持續,但對疾病的具體調節仍需要進一步探索。

3.目前疾病的診斷不夠及時和特異。例如在腸易激綜合征診斷方面,羅馬Ⅲ診斷標準的診斷效力較之前沒有明顯提高,同時又缺少特異性的生物學標誌物和其他實用的診斷方法。我們的團隊研究發現,2016年更新的羅馬IV標準會漏診1/3~1/2的患者,因此疾病的診斷仍需進一步改進。

4.疾病的治療仍然不滿意。在疾病治療方面,很多干預措施的療效尚不滿意,還有很多治療方法缺少高質量的證據。

(供稿: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藺蓉)

國際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指南

對我們的啟示和思考

報告人:呂農華 教授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2018-09-27 13:55-14:20 7C會議室

近年來,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國內外共有5大重要共識意見,其中2017年我國第5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對規範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起重要作用,為國際幽門螺桿菌研究提供了中國經驗和觀點。

雖然國內對幽門螺桿菌的認識有不同聲音,幽門螺桿菌是致病菌毋容置疑, 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指出:幽門螺桿菌胃炎是一種感染(傳染)性疾病,感染者應給予根除治療,除非有抗衡因素。

30餘年來全球大量人群研究顯示: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獲益遠遠大於負面影響。在我國,由於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很高,耐葯率高等因素,根除幽門螺桿菌仍需要指征,獲益大者優先根除。2018幽門螺桿菌感染美國休斯頓共識指出:如果幽門螺桿菌感染持續存在,初始活檢時無胃黏膜萎縮、腸化生或異型增生,不排除後續仍會發生嚴重病變(如潰瘍、惡性腫瘤),推薦治療所有活動性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推薦對有消化性潰瘍病家族史和居住在有活動性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測。我國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推薦在胃癌高風險個體篩查和根除幽門螺桿菌。

當前,控制幽門螺桿菌感染應從3方面著手: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控制家庭內傳播(鄰國已經開始進行婚前檢查和治療)。

對於有癥狀的活動性胃炎患者進行內鏡檢查和幽門螺桿菌檢測、治療。

在無癥狀的活動性胃炎持續患者中,進行胃癌高風險個體篩查和治療。

(供稿: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夏亮)

胃癌前病變的管理

報告人:呂 賓 教授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2018-9-27 16:10-16:35 7C會議室

胃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從胃黏膜淺表性炎症歷經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等癌前病變階段,最終少數人發展為胃癌,是一多因素、多步驟的漫長過程,因此胃癌前病變是胃癌預防、早診、早治的重要階段,應進行全方位的管理。

一、評估癌變風險,制定分層管理計劃

一項10年的隨訪研究顯示,萎縮性胃炎、腸化、輕中度/重度異型增生的年胃癌發生率分別為0.1%、0.25%、0.6%、6%。研究證明,胃癌前病變癌變風險與癌前病變的範圍和程度有關。胃鏡、病理和血清胃蛋白酶原測定是臨床評估癌前病變範圍和程度的主要方法。

Kimura-Takemoto分型,在胃鏡下可將萎縮性胃炎分為閉合型、開放型,其胃癌發生風險不一,C1~C3分別是0、0.25%、0.71%,而O1~O3分別為1.32%、3.70%、5.33%。因此,在胃鏡下仔細判斷萎縮的邊界和範圍有助於胃癌風險的分層。

慢性胃炎OLGA/OLGIM分期系統,基於胃炎新悉尼系統對炎症和萎縮程度做半定量評分,將慢性胃炎的組織病理學與癌變危險性聯繫起來,為預測病變進展和制定疾病管理措施提供更為直觀的信息。

胃蛋白酶原水平反映胃黏膜的功能狀態:胃體萎縮者,PGI、PGI/II比值降低,血清胃泌素-17水平升高;胃竇萎縮者,血清胃泌素-17水平降低,PGI、PGI/II比值正常;全胃萎縮者則兩者均降低。

二、合理解釋、對症治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胃癌前病變具有癌變風險,正確的病情解釋和患者健康教育對於提高患者的防病意識和接受監測的依從性具有重要作用,並且能消除醫源性恐慌、焦慮。需要根據萎縮、腸化的程度和部位,並結合年齡、家族史等綜合判斷胃癌前病變患者風險,對低危者推薦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高危者應強調監測的重要性。

胃癌前病變患者可以沒有任何癥狀,部分可有上腹部飽脹不適、早飽、噯氣、隱痛、灼熱感等消化不良癥狀,對於有癥狀者,可根據癥狀類型進行對症治療。

三、採取預防措施,降低癌變風險

根除Hp後能明顯改善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動性炎症以及萎縮,有益於阻止腸化的進一步發展。各類指南均推薦對於萎縮/腸化患者應根除Hp治療。研究表明,根除Hp後胃癌發生率降低39%,分層分析顯示,不僅可使年輕人、胃黏膜病變較輕者獲益,同樣對老年人和腸化或上皮內瘤變階段等較重病變者,亦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流行病學顯示,在服用非甾體抗炎葯(NSAIDs)的人群中,胃癌的發生率下降50%,近期香港的研究顯示,根除Hp後服用阿司匹林者胃癌發生的風險比(HR)為0.3。也有研究於根除Hp治療後給予選擇性COX-2抑製劑(塞來昔布)治療3個月,胃癌前病變顯著改善。

常食用新鮮蔬菜、水果的人群,胃癌發生風險較低,某些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硒可能降低胃癌發生的危險度,但存在爭議。

四、定期內鏡監測,及時發現早期腫瘤

由於胃癌前病變有一定癌變風險,對於該群體進行必要的內鏡監測有助於早期發現胃癌,我國共識建議不伴有腸化和異型增生的萎縮性胃炎可1~2年1次;中-重度萎縮或伴有腸化的萎縮性胃炎者,每1年隨訪1次;伴有輕度異型增生並剔除取於癌旁或明顯局灶病變患者,可縮短至6個月左右隨訪1次;重度異型增生者需立即複查胃鏡和病理,必要時行手術或者內鏡下切除。

對胃癌前病變進行內鏡隨訪的重點是判斷萎縮、腸化的範圍和程度變化,尤其是發現早期胃癌,要充分認識早期胃癌在白光內鏡下的表現,對可疑病灶採用NBI、FICE等聯合放大內鏡等判斷病灶性質,以提高早期胃癌的發現率。

(供稿: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張爍)

關注消化界,海量專業知識等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的發展與比較
從胰腺炎到癌症只需3步!別等到了晚期才發現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