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科學精神中國行」大型公益活動在京啟動

「科學精神中國行」大型公益活動在京啟動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齊曉君)9月26日,中國科技會堂的會場上,一面寫著「科學精神中國行」的紅旗,經著名量子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與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之手,共同傳遞到北京大學學生代表手中。「科學精神中國行」大型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該公益活動將持續召集知名權威科學家,開展一系列與科學相關的主題宣講和線下活動,旨在為科學與社會搭建跨界溝通的橋樑,讓科學特別是新時代的科學精神走進高校校園和各地科技館、走向新青年和大眾,由《科技日報》和《知識分子》聯合主辦。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在主旨演講中說:「科學的發展須臾離不開批判質疑。四百年來,伴隨著對重大科學理論的不斷顛覆和革命,科學一路前行。科學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而批判質疑是其精髓。普遍而言,當前中國科學界一方面缺乏批判質疑國內外同行的能力和勇氣,另一方面又缺乏接受他人批判質疑的氣度和胸懷。這也表明了弘揚科學精神在中國的必要性、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

潘建偉教授的演講觀點與此不謀而合:「科學精神中很重要的是批判和質疑。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空理論,隨後量子力學又進一步地顛覆了原來愛因斯坦深信的決定論觀點。從這種角度上來講,科學是演進的,沒有永遠不變的權威,所以科學非常需要質疑,需要審慎的批判精神。」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潘建偉教授回答,「功利的文化氛圍無法滋養需要沉浸在科學探索中的知識分子,一方面,要回歸到傳統文化中的從容和淡定,另一方面,在科學實踐中要摒棄中庸之道,不要一團和氣,要敢說真話、實事求是。」

「知識分子」微信公眾號創始人、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教授演講時提出,科技體制對中國特別是科技發展非常重要,科技體制改革秉承的科學精神應該有兩點,一是首先要認可改革是動態發展的過程,二是改革是否階段性到位,要看這種體制是不是真正支持了有德、有才、有能的科技工作者,有效地開展科技工作。

當今社會,弘揚科學精神絕不僅僅是科學共同體的內部事務,還關乎我們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

活動期間,還發布了雙方合作的重要成果——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破局與變革——中國科技的升級之路》。書中包含四十餘篇由科技屆知識分子撰寫的建言獻策文章。此外,在圓桌論壇環節,潘建偉、謝國明等專家共同深入探討何為科學精神,弘揚科學精神的重點和難點所在,以及媒體人在大力弘揚科學精神中的角色與作用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第29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火炬傳遞在哈爾濱舉行
第一書記「摘帽」了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