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三年走訪百餘人,這部豆瓣高評8.7「三無」國產紀錄片《手造中國》,穿越千年的震撼!

三年走訪百餘人,這部豆瓣高評8.7「三無」國產紀錄片《手造中國》,穿越千年的震撼!


手,觸碰瓷土的那一刻,手藝人就這樣投入了一生。




瓷器,作為中華文明的隗寶,中國長久的「名片」,正如「china」既指中國又有瓷器之意,可見,其珍貴地位。




而如今的拍賣場上,屢見億元瓷器,頻頻刷新紀錄。但是,鮮有人知,瓷器背後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手造中國》,一部講述中國名片「瓷器」的紀錄片,又將如何使人驚嘆、震撼其魅力。






「瓷,源於瓷土、融於水火、塑於人工、成於天意。」

這樣簡單一句話,瓷的前世今生就已囊括其中。




千百年來,中國手工瓷匠人們,通過敲打、清洗、配比、風乾、火煉等,各種奇特的方法和多達72道工序,把大自然賦予的材料,幻化成新的物質。




而這種新的物質,以不同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瓷,就這樣安靜有力地傳道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文化,以及如有天成的手工技藝。——《手造中國》







央視,作為紀錄片的專業領導者,不得不說,有許多好節目被埋沒。




《手造中國》這部紀錄片,前後攝製歷時三年,攝製團隊走訪了景德鎮百餘位手工瓷工匠,從每一個手工瓷匠人身上,學習和了解到中國人身上流淌著的文化基因,精髓技藝。




就是這樣,一部被稱之為

「三無」片:無背景,無資金,無技術

,卻在豆瓣拿下8.7高分。







其實,近年,對於年輕人關注老手藝的活躍度,現象似乎已好了很多,因為我們真的不想老祖宗們留下的「寶貝」,就這樣消失了……




接下來,就跟著我去虔誠「學習」匠人們的執著堅守。







詹金福,一位守著水碓三十餘年的手藝人。



要知道,為了制出優質的瓷泥,老詹日復一日的做著甚至勞苦、枯燥的工作。




水碓,這個最能體現中國手工瓷器,工匠智慧的發明之一。人們利用水流的動力,帶動石錘,將瓷石錘打成粉末,用於制泥。







為了挑選出上好瓷泥,老詹每天需到山上撿瓷礦石,裝滿擔後,來到小溪邊清洗。




然後,經過水碓長達10天的敲打後,小碎塊成了細膩的泥土,泥土倒入沉澱池,反覆的淘洗,濾出雜質。



就像沙裡淘金般的虔誠、慎重。







而沉澱後的泥土,則要每隔一周,就得赤腳一點點的踩上2個小時。因為光腳踩泥,能更好感知泥中存在的氣泡,好將其排出,不留一絲雜質。







三周後,老詹就會把踩好的泥,壓成磚型,這就是瓷不(dun)。每一次瓷石變成瓷不,都需要老詹耗時一個月的辛苦勞作。







而接下來,就是大家熟悉的拉胚工作了。拉胚作為成器的第一步,是十分考驗功底的一道工序。




24歲的萬武(小萬),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小件拉坯匠人。我們知道,一個好的拉胚匠人,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功底。




但別看小萬年紀輕輕,他是從14歲就開始學徒,如今身上有著年輕人少有的穩重和內斂。






小萬表示,他自己一天要拉幾百個胚,每次都是全神貫注的投入,並且,眼睛都不能亂瞟一眼,容不得半點馬虎。




「學這個東西,最重要的是感興趣。拉坯的時候,手要穩,能定型。」他說道







然而,有時候拉坯也會成為一種體力活,一個大件瓷器的拉胚,可能需要四五名壯漢共同完成。




當然,它需要的不僅是力氣,更需要拉坯匠人雙手對瓷泥細膩的感知。




幾個人合作力使一處,共同去控制泥胎成型,手疊一起互相傳遞力量,彷彿是傳授功力般,而所有的心力都是寄托在主控的這雙手上。








當我們在驚嘆於一件件精美瓷器的時候,

那些看起來光滑細膩的瓷器背後,聚集了多少匠人的手紋,而那些手紋在一件瓷器的生命里,又有多少匠人為之付出一生。




不由間,對每件器物肅然起敬。







那麼說到瓷器,少不了就是呈現的畫作。




瓷器彷彿天生就是畫作的載體,但在瓷器上的畫作和紙上作畫截然不同。瓷器上的色彩,從來都不簡單,在制瓷72道工序中,這一筆一畫都是畫師對人生的理解,筆觸觸動的是人的情感。







畫師方麗,就正打算為母親,製作出一件代表自己心意的粉彩瓷器,作為她母親77歲的生日禮物。







然而,一件成品,需要的是多位工匠的合力完成,不同的畫面內容,都需要各自不同的材料與畫法。




不同的步驟、不同的圖案,也都需要不同工匠來完成。







終於,經過反覆的打磨,多道複雜的工序後,這件精美粉彩瓷器大功告成。




方麗也如願為母親送上這件祝壽禮物《百鹿尊》。









除此之外,一件精品手工瓷器的製作,工、技、料,缺一不可。




工,不所不用其極,




技,無所不用其絕,




料,無所不用其稀。








不僅如此,關於瓷器,還有一種為雕刻瓷器。




黃國江(小黃)出生的那個村子,曾以盛產雕刻瓷器而聞名,而他如今已有十多年的雕刻瓷器經歷。




因為從小耳濡目染,所以他對這門手藝多了一份回憶。但是,現在小黃身邊的朋友都改行了,只有他還執著於這門手藝。







「因為熱愛才去做,越做越喜歡,有時候晚上做的,不想睡覺,停不下來。」小黃說道







顯然,這是個「快銷」時代,一切慢工出細活的東西,變成了奢侈和遙不可及。再加上,因立體浮雕,這門手藝學徒時間長,雕刻的成本高,賺錢慢,所以自然很多人選擇放棄。




就連,曾經教過小黃的師傅都改行做鞋子去了,可即便如此,就算曾有過一絲內心動搖,但他最終還是選擇,堅持雕刻這門手藝。




小黃相信,未來某一天,這一行有他的一席之地。







一顆青菜,一碗白麵條,這是小黃所有午飯。而且,沒有放油,面對鏡頭,小黃甚至有點不好意思。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手藝人,他的生活因為自己的堅持,其實變得並不容易。




「現在日子苦一點沒關係,五年之後,十年之後,慢慢的一直一直會很好。」小黃堅信道







於這些手藝人而言,心中的信念就是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制瓷的每一步,都一個匠心的傳承。瓷器好不好,火候很重要。




有人說,窯火,是上天賦予瓷器的最後一道自然之力,因此,瓷器也被稱為火的藝術。








所以,這一步需要經歷老道的師傅把關,要不然,稍則就會前功盡棄。




對此,還有一個地道的名詞「把樁師傅」,就是柴窯燒制過程中,掌握火候的人,而75歲的胡家旺(胡師傅),被認為是景德鎮,最後一位柴窯把樁師傅。







可以說,把樁師傅不僅責任重大,也是極為關鍵,一個窯能放多少個匣缽,匣缽放什麼樣的泥坯,不同的泥坯放在什麼窯位,全憑把樁師傅的經驗。








就是從柴窯點火到熄火的兩天時間裡,胡師傅必須日夜把守在窯爐前,時刻關注窯火的緩急。




真真考驗的是耐心和體力,過程何其繁雜,結果呈現的完美就更顯可貴和不容易。







都說,唐三藏西天取經需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而成瓷之路也需要走完七十二道工序的歷練。




而那些最終得以出世的美麗瓷器,必定會被匠人們用心雕琢出一身滿是故事的華美外衣。




這就是瓷器的魅力,是機器永遠無法代替和複製的,它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都匯聚著匠人匠心。







因為,一件合格的瓷器,必須是萬里挑一。這也是老祖宗們留下的規矩,七百多年前古代御窯廠留下來的嚴苛講究。




而那些沒有被選中的都要被砸碎深埋,不能流出。







其實,在手工瓷器成瓷的路途中,少不了兩個字「等待」。等待水土的結合、等待瓷泥的風乾、等待窯火的煉製,在等待的同時也磨練了匠人平靜的內心。




禪定般的匠人,粗糙的雙手摩挲出無言的器物,這個世界,時光彷彿變慢了,慢的足夠讓人找回心的方向。







而在《手造中國》導演的鏡頭下,在景德鎮匠人磨出繭的雙手中,在那些留存於世的瓷器里,傳遞了我們這個民族延續至今的獨特氣質。




「這個時代太快了啊,我們傾盡所有心血,也只是想證明這個世上還是存在著有生命的藝術品。」 







當然,說再多,不如你自個兒去看看。

(一共五集分為:水土、器度、畫心、守藝、薪火)




那些匠人們不僅僅是用手的溫度,用心鍛造著中國,震撼世界,才讓我們有幸看到更多美好。






《手造中國》第一集:水土




正是他們這份堅韌的持守,讓中國瓷道在離亂的歷史中綿延不絕。

由衷讓人致敬!




本文圖文素材來自紀錄片《手造中國》


以及部分文字來源網路及該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朦朧的美少女


本文系創意果子原創文章




轉載須知


轉載時後台回復「轉載」二字,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朋友圈隨便轉發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意果子 的精彩文章:

日系、美系的天下?這些美到犯規的國產手辦,告訴你中國風的正確打開方式!
鼻炎界的「印度葯神」,熱賣83年!鼻塞鼻癢噴一噴,鼻子舒服一整天,孩子也能用!

TAG:創意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