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和尚是可以吃肉的,為什麼演變到現在不可以吃了呢?
本文由【見微知著說歷史】獨家發佈於企鵝號,擅自轉載必究!歡迎轉發分享~
現在的和尚都嚴守清規戒律,不吃肉、不喝酒、不近女色。其實在古代,和尚的生活並沒有這麼清苦,一些情況之下和尚是可以吃肉的。
佛家確實是不讓僧侶吃「葷」。但是這個「葷」並不是指雞鴨魚肉這些葷菜,而是一些帶有氣味的蔬菜。《說文》中「葷」字的意思是「臭菜」。《蒼頡篇》、《儀禮》中都有這個說法。所以僧侶戒葷並不是說不可以吃肉,而是不可以吃有刺激性氣味的菜。
佛家中有一個說法,叫做「五葷」。「五葷」指的不是五種肉,而是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在《西遊記》中,唐僧讓豬剛鬣斷絕「五葷三厭」,所以給他起法號叫做「八戒」。不過「三厭」則是道教的說法,意思是三種忌諱的肉:雁肉、狗肉、烏魚肉。至於道士為什麼不吃這三種肉,有人給出這樣的解釋。
大雁非常專情。元好問遇到一個人。這個人捕獲到一隻大雁,把它殺了。結果這隻雁的伴侶悲痛欲絕,直接摔在地上自殺而死。元好問被大雁的感情感動,買下死雁,埋葬了起來;狗就不用說了,是人類的好朋友,忠誠於主人;烏魚代表君臣忠敬(這個小編也比較費解,不明其意)。所以道士不吃這三種肉。
和尚一開始是可以吃肉的。但是也不是什麼肉都可以吃,只能吃「三凈肉」。所謂「三凈肉」,就是沒看到、沒聽說或者是確定不是為了自己而死的牲畜的肉。比如一個和尚去化緣,剛好這家人在燉肉吃,那麼這個和尚也是可以吃的。因為這種肉就是「三凈肉」。這個說法也好理解,和尚既沒有犯殺戒,又滿足了口腹之慾,補充了營養。後來「三凈肉」又擴展到「五凈肉」。除了上面三條,再加上自殺的牲畜之肉和被其他動物吃剩下的肉。總而言之,只要是不因自己而死,都可以吃。
後來和尚為什麼演變到什麼肉也不碰了呢?這就跟梁武帝蕭衍有關了。這位皇帝可以說是佛教的忠實信徒。順治因為董鄂妃的死一度出家,後來又被勸了回來。梁武帝是有事沒事就要出家,還不止一次。國不可無君,每次梁武帝出家後,大臣們又籌錢把他「贖」出來。一來二去,當時的和尚都富得流油,廟宇十分宏偉壯觀。
蕭衍不是做戲,他嚴格要求自己不吃肉。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全國的和尚也不能吃肉。就連祭祀用的牲畜都是拿面做的,就像諸葛亮用面捏「蠻首」一樣。從此和尚不吃肉的風氣就形成了。
參考文獻:《說文》、《孫真人歌》、《爾雅翼》


※他是戰場上最奇特的人,每次上陣必帶面具,原因竟是他長得太美了
※此人鐵齒銅牙,曾經教唆韓信謀反,一句話使自己脫罪
TAG:見微知著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