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拳有形無意非太極!重意不重力,才會使拳道走上正軌!

太極拳有形無意非太極!重意不重力,才會使拳道走上正軌!

形意之辯話太極

太極拳是中國武學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尚自然、崇虛靈、重中定、用陰柔等特點,正是中國文化從漢唐的陽剛向宋元的陰柔轉化的一種文化反映。這一文化反映體現了國學思想的向內追求和尚柔趣味。近代大儒梁漱溟20世紀30年代便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指出「中國文化是向內的」。旨哉斯言。由此而及於傳統文學、書畫、音樂、養生、醫學、哲學等似皆然。再者,太極拳之為武術,又為體育,在中國傳統,技藝必進乎道。太極之道,法於陰陽,合於術數,其運動在身,其規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於天道天文者為大為至。(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

一、形與意

太極拳不管是作為體育運動還是作為武術技擊,都離不開外在形體與內在的心意的雙向修鍊。然而,偏重外形動作的主要是在形上摹仿,而忽略了內意的修鍊,使太極拳流於套路運作的規範與優美。先師曾稱這種「公園太極拳」為「太極操」。而其甚者,在比賽或表演中更求外表漂亮,由操而舞,早失太極「起腳不過腰」的古訓。先師稱此類太極拳為「太極舞」。

其實,中國武功確實有武術(技)、武功、武藝、武道的多重性功能,欣賞性的武藝也是客觀存在,也不必全盤否定它。不過,在追求武功者看來,花拳繡腿畢竟不能實戰,一味向外求的結果,勢必使太極拳喪失武之本質,在技擊和養生兩大功能上有所失漏。相反,對於內意的追求較為合乎拳經「用意不用力」的宗旨,與此相關,就是「重內不重外」。重意不重力,才會使拳道走上正軌,大方向是對的。

嘗見有論者或練家認為,用意不用力,所以外形動作便不重要了,意念極重,甚至認為我只要意念一動,與對方接手時便可放人丈外。我想,此一認識也已落入另一誤區。凡人學藝,必有階梯、層次遞進,不可躐等以求。若謂唯外是騖者失,則唯內是求者亦未必真得。有些練者,入門不久,拳架尚未中規中矩,方圓開合尚未得竅,便已不求形似,一味練起意來,恐亦失之。如學書法,始於臨摹,必求點畫方圓合度,先求外形之逼似,再追形意之自運,終得神采之飛揚。此中階級,迤邐而進,方為合道。若始習書便不求形似而動輒以神似自炫,易落野狐之禪,終成胡塗亂抹之書。習太極者,或彷彿之。入規矩而出規矩,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努力。庶幾得之。

故筆者認為,習拳之初,當求形似,外形非常重要;練習即久,必練內意,心法是也;迨拳功深,外形內意,渾融不二,拳意真真,化機方至。功之深者,意念一動而內功隨之,外焉不覺,而內意到而內功充,或至「一片神行」境地。此中積累歷練,豈是初學可窺?是知始習便言「意」,總落空洞無物。終成不離意,恍兮惚兮,無意之意是真意。因此,筆者認為:形與意(亦為內家拳種名)乃是練太極拳必須弄懂的東西,甚至一切中國傳統文化都要處理好這對存在。形與意、外與內、實與虛……也就是陰與陽的對立統一原則,此外無道。偏執則非太極,單一則不合道。

至於內意,近於心法。心法之傳,門戶有別。歷來練家皆知「用意不用力」之拳經,在楊露禪之用意與一般練家之用意,其異同如何?其功用如何?悟者可多領會。無功之意,啥都不是。然功從何來?真傳善悟者方知。若初學乍練,便用意不用力,便單從意上求,純屬奢談妄念。昔一位吳式拳師叔曾述及當年向吳式太極宗師楊禹廷師爺討教拳理時,楊禹廷師爺說,鑒老(吳鑒泉)的太極球(意氣圈)只有綠豆粒大小,王茂齋老師的球(圈)約黃豆粒大小,自己之球(圈)如蠶豆粒般大。此一故事可令習練者參悟。太極一氣,也即太極一意,此意非彼意,意的質量不同。外形之有無與內意之有無,必須習者領悟得之。心既知之,形法隨之,不是那麼簡單。「書之妙道,惟觀神采」——此是高境界。「太極高手,一片神行」——此亦是高境界。以高層次練法指導初學,往往讓人不知所以,而永遠以低層次法修習大道,永難升階。

早年筆者的形意拳老師俞敏曾告訴我說,象形取意就是學問,形意合一,是拳非拳。後悟中國文化,形意並重,以意為上。形似為始,神似為終。後入太極之門,恩師李經梧教拳一直要求中規中矩,但同時他又強調練意,常說,我什麼時候都在打拳。這不就是「行走坐卧,不離這個(拳)」嗎?前者是在強調形法的入手規矩之重要,後者又是在揭示養拳練意的本質。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謂,「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此已指習拳之中高級境界。

李經梧師曾在入門之初說:太極拳道理很深奧,但也很樸素,它是從古代的導引術、吐納術、內丹術逐漸發展而成。由此筆者思考認為:導引者,形動而氣行也;吐納者,氣運而脈通也;內丹者,神、氣、精之能量轉化也。人體的特定姿勢動作,可以疏通運動的經脈氣路,此外形不可廢,因外形之動與內氣相關。然一經經脈暢通,周天運轉之後,則意之所到,氣血隨行,若太極氣圈成,則周身八萬四千毛孔開合一家,即全體大用,放之六合,退藏於密,「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孫祿堂《太極拳學》)。此一點子即中央戊己土之意運也。因此,外形運動之導引,與夫內氣(意)開合升降之吐納,則是二而一也,外導內,內引外,開合升降即太極也。以之養生則為太極道,以之技擊則為太極拳。施放於外者,功也,修養於內者,道也。故高明拳家內外雙修,拳道一如,練養一家。

二、圓、勻、中、連、柔

前人之論太極者已汗牛充棟,筆者鮮於創見,僅從上述五字略抒管見,亦形意之發揮也。

圓:環也、圈也。試看宇宙間天體之運動,日月星辰無不以圓轉為存在規律。此即天道,而世間之物凡與道之規律鄰近或相合者即能長久,不近不合者便易消亡。「天不變,道亦不變」(漢儒董仲舒語),此「天」乃有此「道」,一切世間法不離此世間道。試看地球上之生物果實亦皆圓,圓滿為成熟之形,而日月星辰之運動則為圓弧運動,圓弧運動為常規運動,也是永恆運動。太極拳上合天象,下合地理,就意念和身形來講要符合渾圓的要求,此即渾圓飽滿、靜亦圓、動亦圓、不凹不凸、不丟不頂、八面支撐,環、圈、圓、轉,珠圓玉潤。在佛家密宗有大圓滿心髓,在道家則恪守天道之象與義,太極則之而成太極拳理。李經梧師曾簡潔地概括太極拳練習有四性:柔和、連貫、圓活、完整。此處所提之圓,即是先師所說四性中的「圓活、完整」兩性。

楊式與吳式拳均有「太極圈」之說。趙鐵菴師爺授與經梧先師《太極拳秘宗》中便有那首著名的「太極圈」歌訣:「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為動功非站定,依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推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凡與我師接過手的人無不覺有一個圈在我師身手間,甚至一旦接上手,退也不易了。周旋、圈、水磨推急緩,都是圓弧運動,身形不可凹凸,不可出死角,然後可以臻圓融無礙、進退自如的天然境界。因此。太極拳古名「先天拳」,含理至深,我以為還可以名之「自然拳」(不同於自然門),因為它的拳理深契「道法自然」之旨。

勻:天體日月星辰之運行無忽疾忽慢之變態,其永恆不變者即勻緩運動,此為常態。常態即合道,非常態即不合道。試看地球上四時之交替,天體間日月之穿梭,星辰之旋轉,皆勻速運動,故勻速為天地之大道,太極拳則之,運動以勻速而易圓滿無偏也。與勻相關聯的就是緩、慢。然而地球之運轉勻而緩,勻而慢,故人立於其上而不覺其動,而其實際則緩慢中有不緩慢在。太極之體在靜,其用在動,動與靜為一,動中寓靜,靜中寓動,勻緩中寓不勻緩,所以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中有「貴在動靜有常」一說,又謂「忽左右上下俯仰之不勻也」皆屬失常度。勻之一字包蘊舉步伸手、俯仰向背、進退顧盼、呼吸吐納諸方面,又非僅指運動速度。試想,練拳者呼吸不勻,能不散亂輕浮嗎?內家拳之靜以制動、後發先至、似慢實快,便需在此勻緩中討消息。

中:凡圓球皆有中心。日月星辰,乃至果實皆有核心,核心即中心。中之為用大矣。所有圓球之運動皆有向心力與離心力,兩者之相反相成為張力。太極拳即以圓取象,因此最重用中,可以說,不能用中即不為圓。老子《道德經》謂:「多言(動)數窮,不如守中」,守中者即全體大用,中為太極本。心意安和中正,不進不退,不攻不守,不貪不欠,渾然忘機,無勝負爭強之心,是謂得中。得中而天地靜,四方安,五臟百體安和通泰,是為無極態。太極本無極,靜則無極,動則有極,靜動之機即太極。守中者,太極返無極也。中者,如不動,守中者,周身一家。「神宜內斂」便是守中;「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便是守中。道以中為體,以和為用,中和為大道。人體之中為何物?眾說紛紜。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八面支撐」、「中正安舒」,此乃身法之「中」。而若究其實,其「中」即身體的完整性,圓滿無缺,周流無礙,「中」在圓中矣。若言有中,各天體星球皆有中心,因此向心力之作用,作圓弧線之運動。因各星球皆有自我軌道,各以中心自運,故互不相犯,往來循環,而成天體運行。可見中心之整合與牽製作用而成常道。故不失中則形全氣滿神足,不偏不倚,不盈不虧。在外為圓,在內為中,時時不離中土,即不丟不頂。所以外形之圓滿即不失中,中在空間之中,又不一定在空間之中。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中說:「太極拳者,形而上之學也。」

因此,練太極拳而不明理,必不能得太極精髓,此其與他拳不同者。太極勁即中定之為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中即定之意,時時處處寓中定之意,即謂得中。氣定神凝便是中定功夫。吳孟俠、吳兆峰《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之「全體大用訣」原文即有「全體大用意為主,體鬆氣固神要凝」之句。凡能守中用中者,則得中和之氣,而能與太虛同體。

經梧先師授徒,非常重視品德教育,他本人之品德亦為武林所識者有口皆碑,正是守中用中之典範。其拳術之出神入化要在於品德之中正無虧。不解此理,僅事爭勇鬥狠,縱鐵鞋磨穿終不能至我師之上乘武功,不修道之故也。丹書云:「中者,虛空之性體也。」可知,有形之「中」或為臍、為丹田、為命門,而無形之「中」則為虛無之靈性。守中之意須若有若無、若即若離、若存若亡,否則即落執著,著相則妄。

孫祿堂《拳意述真》記述劉奇蘭語曰:「道藝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時出之」,即此意。孫祿堂以誠中、虛中、空中之妙理以說形意、八卦、太極虛無合一之道,習太極者當三複斯言。拳經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故守而不守,不中而中,乃為得之。當與人接手之時,有意無意方為得。

形意拳老師俞敏說:「拳打下意識」,李經梧先師說:「接手時一想就晚了」,皆指此意。打拳不散亂、不間斷、不歪斜、不凹凸、不丟頂、不零碎、不出尖、不獃滯,即為圓渾,中已在焉。

連:綿韌也,貫通也,續繼也。萬物以生生而不已。試看天體運行其有瞬間停頓否?地球自轉其有片刻停息否?故連者,一貫而至永恆也。太極法則於此,故又以名「長拳」。此長拳非肢體姿勢之大小,實指拳勢之連綿不斷。勢乃內氣之吐納,如環無端以外顯,故拳打氣勢,內練氣脈;式乃拳腳之變化,顯為招著之法術也,兩者需明辨。宇宙古往今來,循環無端,無首無尾,相續不斷,此即存在之大道。故太極之為拳,依天道運行之理,行雲流水,滔滔不絕,從虛無(無極式)起,至虛無(無極式)終,總有「一」在。

李經梧師授拳,十分重視起勢與收勢,習拳時之起與練至完成時之止,僅為小收束,故拳打不知,拳打十二時,無時不在太極態。經梧師83歲做前列腺手術後,腿腳不便,多坐於椅上休息,然總在用意練拳。晚年坐椅上與人接手說手依然沾、連、粘、隨、接、化、打、發,絲毫不差,雄風不減,全在其意「連」而未停歇。故「連」之一字,非僅謂拳式之不斷也。又我初習太極,師謂勁短、斷,要勁長、連。今思之,勁之長、連,即意、氣之長、連也。歷來練家有練拳、養拳之分。經梧師亦告誡:要練養相兼。因之體會:練習時之連與不練習時之連當融為一體,於是片刻無不在拳功中。近年,我諸多同門師兄時有指點,中有強調:十年練拳,十年養拳者,受益匪淺。

柔:非軟也,如棉裹鐵也。李經悟《太極拳秘宗》謂:「絕不可失其綿軟」。武禹襄《太極拳解》謂:「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沾依,然後能靈活。」以柔克剛為天地之理,老子在《道德經》中盛譽水之柔中含剛,攻堅克強,且說萬物以柔弱生以剛強死之道理,乃天地至道。而某些人解太極拳攻訐「柔軟說」,說什麼「一柔到底」如何如何,實在淺薄。傅鍾文以水中蘆葦的搖擺之柔來喻太極拳理,是知者之言。經梧師曾以鞭子之勁喻拳,亦極形象。徐致一在《太極拳》書中從技擊和生理兩方面闡述太極拳的「柔」與「以柔濟剛」的優點,很有說服力。萬物之剛者,往往易折斷,再堅硬的剛物,一旦遇到比之力量更強大的都會被摧折,故太極拳家取此義入拳,柔勝剛之理幾乎為中國先哲的慧見獨知。

亦正因此,中華武功才能獨秀於世界武壇,如無此種文化內涵哲理意蘊為支撐,中華武功特別是太極拳還不是也淪為一種人體力量搏擊術了嗎?不柔不化不是太極拳。人體從精神到肌體若持續繃緊,緊張超過負荷,人很快就會完蛋。泰拳之剛猛舉世公認,泰拳師之軀體亦剛硬無匹,然而泰拳師之平均壽命僅為四十歲還不到,說明斯術是戧生之術而非延年之法。或謂養生則太極拳為優,技擊主柔則未必為優。此說亦似是而非。太極功夫之以柔化搏人,歷代皆有高手,豈能以自己之淺解枉誣古人,誤導太極修為?

盈天地間最巨偉之力量莫過於大氣壓,大氣壓力無形可見,然而它是現代物理學中最重視的學科之一。茫茫宇宙,大小天體得以生存運動,皆氣之作用。古賢悟此理而演創太極之拳,象天法地,包陰孕陽,將虛無一氣之道理引入拳法之修鍊,是人道武事之合於天道自然之一大發明創見。現代醫學證明,人體肌肉組織若長期處於緊張堅硬狀態,則細胞迅速壞死,具體表現在一些現代疾病,如肩周炎、頸椎病、腰肌勞損等。太極拳之所以有祛病健身、養生延年的功效,根本原因即在於主張「道法自然」—以柔軟為剛強。太極拳的鬆柔狀態正是我們人體「歸根復命」的不二法門,在鬆柔狀態中細胞和神經叢才可以再生和保持鮮活靈敏,使汗腺毛孔和肌肉在長時間的拳勢運動中處於開合鬆柔狀態中,於是,人身小宇宙才能空松而元氣充滿,與天地太虛同體,從而永葆生命的鮮活靈動。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真傳一張紙,只是看不懂!
學習太極拳要弄清的幾個問題,也你練了一輩子也沒搞清楚!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