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代書法名家名帖選——《與貽孫帖》

歷代書法名家名帖選——《與貽孫帖》

歷代書法名家名帖選——《與貽孫帖》

蘇過的童年多是隨父親的遊宦生涯,在頻繁的遷徙中度過的。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移知湖州,不久便發生著名的烏台詩案。蘇軾七月底被拘捕,八月中旬被押抵汴京,囚禁在御史台所屬的監獄中。這年蘇過年僅七歲,大哥蘇邁隨父到京城照顧父親,他則同二哥蘇迨留在湖州母親身邊。

父親蒙冤受屈的痛苦,人們歧視的目光,以及親友冷落的態度,使年幼的蘇過遭受心靈上的沉重打擊,感到仕宦的艱險和人情世態的炎涼。幾個月後父親被釋,貶謫黃州。在黃州,父親微薄的薪俸難於養家糊口,加之生活環境不好,甚至還要靠蘇軾親自下地種菜,來補貼和維持全家人的生計。使童年的蘇過和家人常過著缺衣少食的生活,這就培養了他後來淡泊寧靜、安於貧賤的的性格和人生哲學。

元祐元年(1086年)神宗駕崩後,哲宗新立,高太后垂簾聽政,熙寧、元豐年間受打擊的人相繼起複並受到重用。父親也奉調京城,先任中書舍人,後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叔父蘇轍也在京中任要職。蘇過後來在回憶京城生活的《冬夜懷諸兄弟》一詩中寫道:「憶昔居大梁,共結慈明呂。晨窗惟六人,夜榻到三鼓。」記述了他和叔伯兄弟一起,早起晚睡,共同讀書習文的愉快情景。然而這種童年不可多得的安定和樂生活,僅持續了四年時間,不得不因父親受到政敵打壓,被迫離京出知杭州而中斷。

蘇軾一生可謂多災多難,宗派鬥爭和文字獄使他受盡折磨。他才高名大,交遊廣,徒眾多,因此政敵們不會輕易放過他。自烏台詩案之後,他又多次遇險遭禍,最後一貶再貶,直到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去世。蘇過總是陪伴著被貶謫的父親而長途跋涉,乃至萬里投荒。他悉心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聆聽父親的教誨,並時時安慰父親痛苦的心靈,因此常常受到蘇軾的嘉許。

紹聖元年(1094年),蘇過隨父初到廣東惠州時,寫有一首《和大人游羅浮山》的詩:「海涯莫驚萬里遠,山下幸足五畝耕。人生露電非虛話大椿固已悲老彭。蓬萊方丈今咫尺,富貴敝屣孰重輕。結茅願為麋鹿友,無心坐伏豺虎獰。」詩中充滿了對含冤受屈父親的安慰之情,在艱辛的耕讀生活中,只要他學道有成,利祿富貴視若「敝屣」、「露電」。正好表現了時年二十二歲的蘇過,其甘於淡泊、不求富貴的曠達思想。惠州三年的謫居生活,對蘇氏父子來說是十分艱苦的,這幾年蘇過主要過的是侍養父親的耕讀生活。蘇軾有詩云:「小兒耕且養,得暇為書繞。」並寫詩讚之,說蘇過有奇志,其《凌雲賦》筆勢如《離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家講譚 的精彩文章:

三國正史上的魯肅借荊州的決策是錯誤的嗎?
歷代書法名家名帖選——《文字帖》

TAG:自家講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