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害怕「過於誠實」,變得坦誠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人際交往中,或多或少都有不真誠的時刻。告訴同事「你拖後腿了」,告訴朋友她其實有點自私都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是在親密關係中,第一句說出口的「我愛你」似乎都會讓人感到害怕。
然而,誠實是許多道德哲學、宗教和文化準則的核心內容。理智上,我們相信誠實是好的,我們也想知道關於我們自己的真相。能夠坦誠相待的關係,也往往讓人更舒服、更放鬆。
那麼,為什麼我們害怕在日常生活中變得誠實,尤其是對我們最關心的人?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試圖回答這個問題。該研究的題目恰如其分,題為《你能處理真相:錯誤預測誠實溝通的後果》(You Can Handle the Truth:mispredic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Honest Communication )。
在論文中,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助理教授 Emma Levine 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 Taya Cohen 發現人們明顯高估了誠實對話的成本。 Levine 說:「我們常常不願意與他人進行完全坦誠的對話。通常人們認為,給出批判性反饋和暴露自己的秘密對雙方來說都是不舒服的。」
這項研究發表在《實驗心理學雜誌》(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上,探討了誠實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結果和預期結果。研究人員做了三個實驗。出於研究的目的,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將「誠實」定義為「依照自己的信仰、想法和感覺說話」。
在一項田野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在三天內對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完全誠實。在一項實驗室實驗中,參與者必須與親密的夥伴坦誠交流,同時回答私人的、一直迴避的特定問題。第三個實驗要求參與者誠實地向親密的夥伴分享自己的負面反饋。在這些實驗之後,參與者和他們展露坦誠的對象被問及誠實的結果。
在這三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嚴重錯誤地預測了這些結果。研究人員寫道:「綜合來看,這些發現表明,個人對誠實的迴避可能是一個錯誤。」「通過避免誠實,個人會錯過他們長期欣賞的機會,而且他們還可能會重複(這種錯誤)。」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通常會誤解他人對自己誠實的反應,因為他們誤解了人們對誠實(這件事)的反應。
Emma Levine 在接受 Quartz 採訪時說:「人們普遍認為隨著誠實性的提高,他人會更容易產生負面反應。因此,人們認為誠實的談話會讓他們個人感到痛苦,並損害他們的人際關係。事實上,誠實比人們想像得更令人愉快,對人際關係的傷害也更小。」
Levine 說,對於人們傾向於認為「他人對完全誠實的反應不佳」的現象,有一些可能的解釋。
首先,人們可能會猜想他人不希望自己完全誠實,因為他們沒有觀察到其他人完全誠實。這源於人們假定規範反映出了一種偏好(即保留部分不誠實)。
其次,他們可能過於關注他人對信息的反應,而沒有考慮到更廣泛的、可能是積極的傳遞信息的環境——比如說話人的意圖或與接受反饋者的關係。
最後,因為人們經常避免對別人完全誠實,他們很少得到關於完全誠實的結果的準確反饋。這使得糾正錯誤的假設變得困難。
Levine 和她的團隊並沒有研究哪種類型的人更傾向於誠實,或者享受誠實。
「人們越誠實,就越會意識到他們對其負面預測是錯誤的。」 Levine 說:「人們也可以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誠實,例如,在表達困難或批評的信息之前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善意。」
她說,最重要的是,在進行了艱難的對話之後,應該向別人尋求反饋,這樣就能明白自己是太嚴厲了,還是太間接了。「這可以幫助你判斷你的誠實是否得到了認可,並幫助你進一步提高表達誠實的能力。」
題圖來自 giphy


※北美喜劇笑不出來,去年最賣座的喜劇回到了 1995 年的水平
※中國今年對美投資減少 92%,主要還不是因為貿易戰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