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奇經八脈再認識,學好經絡不用愁!

奇經八脈再認識,學好經絡不用愁!

一、奇經八脈理論的再認識

奇經八脈是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十二正經、經別、經筋、絡脈、皮部有廣泛的聯繫,對全身氣血的運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難經》將奇經比作「深湖」,把十二正經比喻為「溝渠」,對人體氣血的調節關係概括為「溝渠滿溢,流於深湖……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

歷代醫家如王叔和、張仲景、葉天士等對奇經八脈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發揮,明代李時珍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發展和完善了奇經八脈體系。自本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許多學者對奇經八脈的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成果,充實、完善了奇經八脈的內容。

二、對督脈的認識

歷代醫家對督脈的循行描述一般都以《難經》 的記載為依據,八十年代以前的各種書籍都沿用督脈行於脊背正中這條主線,1984年的全國中醫統編教材《經絡學》根據《內經》記載,補入督脈的三條支脈,1995年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經絡學》,以《靈樞·營氣》對督脈的記載為主脈,參以《素問·骨空論》、《難經》的論述,恢復了古代對督脈記載的原貌。根據十二經的循行順逆是以營氣運行為依據,提出督脈的走向也應當以此為標準,是由上而下,這是營氣運行的正常走向。

對督脈的走向自《難經》始,認為是自下而上,這種觀點到今天一直沿用,長達兩千年之久,李鼎老師認為,《難經》所說屬逆向運行的特殊走向,督脈的逆行,主要與氣功家的內氣運行現象有關。黃倫從人體出生變化過程來解釋督脈的走向,認為《靈樞·營氣》所說的對象是一個成人的個體(即脫離母體的個體),其自身已與大自然成為一個統一體。由水谷精微化生的營氣,在人體中沿經脈運行,出生之前,其營氣經臍腎受母孕于丹田,丹田屬陰,督脈循行當自下而上,分娩之後,督脈由陰轉陽,其循行與《靈樞·營氣》記載相符。

對其功能有人總結為總統諸脈,調節經氣;維護陽氣,衛外御邪;敷布命門之火,溫煦臟腑;轉輸陰精,養腦益髓;參與生化,運行營氣。

三、對沖脈的認識

《內經》中對沖脈的循行沒有系統、完整的記載,後世醫家的認識也不統一。

周歡、馮禾昌經考證認為沖脈有五條分支:

沖脈發源於胞中;

外行線起始於「氣街」;

與足少陰、足陽明關係密切;

後行分支沿脊柱上行;

前行分支上行至口,下行至大趾和足心。

但在具體循行中,二人所考稍有差異。

全國統編教材《經絡學》歸納為五條路線:

從小腹內部淺出氣沖部,與足少陰腎經並行而上,過臍旁達胸中而瀰漫布散;

自胸中分散後上循到鼻之內竅「頏顙háng sǎng」部;

起於腎下,出於氣沖,循陰股內廉,入腘中,經脛骨內廉到內踝的後面,人足下;

從脛骨內廉斜入內踝,至足跗上,循行於足大趾;

從小腹分出,向內貫脊,行於背部。

沖脈在腹部的循行是「並少陰之經」,還是「並陽明之經」,《素問》與《難經》的說法及後世醫家的注釋均不一致,李鼎老師認為沖脈所發,自幽門至橫骨基本上每隔1寸1穴,左右共22穴,因其均屬足少陰經,所以說沖脈「並少陰之經」,足陽明經除了氣沖穴外,並不與沖脈交會。

四、對維脈、蹻脈的認識

《內經》對陰維脈、陽維脈的循行分布沒有具體的論述,《難經》提出「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對「諸陽會」、「諸陰交」黃竹齋認為是金門、築賓穴,從而確認為是陰維脈、陽維脈的起點,爾後許多著述(如《難經校釋》《難經釋疑》、《內難選釋》等)大倡此說。也有人認為是懸鐘、三陰交。

李鼎老師以元代滑壽 《十四經發揮》的解釋為依據,從維脈的循行、功能上理解認為維脈像網路一樣連結於各經之間,起溢蓄氣血,調節盛衰的作用,其循行分布不具有上下環周的流注關係,「諸陽會」不是指起於金門,而是指頭肩部各交會穴;「諸陰交」也不是指三陰交,而是指腹部各交會穴。

陽維脈聯絡了各陽經通向督脈,與督脈的風府、啞門相交會;陰維脈聯絡了各陰經通向任脈,與任脈的天突、廉泉相交會。維脈不像十四經脈那樣循環流注,而是由淺入深的維絡諸經,將各經氣血歸匯於任督,使各經之間互相聯絡,從而調節氣血的盛衰。並結合《甲乙經》、《外台》、《奇經八脈考》等歷代醫籍對維脈交會穴進行了系統的訂正。

據《難經》記載「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李鼎老師認為陰蹻脈在頸部(人迎穴之前)應左右交叉後上至對側鼻旁,與陽蹻脈交會於目內眥而通於腦。以往的經脈圖均未畫出陰蹻脈「交貫沖脈」的部分。李鼎老師予以糾正,並補出「從頸上行,至對側鼻旁」這一段,同時他還結合衛氣的循行,及《內經》的原意進行研究,認為陰陽蹻脈在目部交會,陽蹻脈的走向叫是從目至足,陰蹻脈的走向是從足至目,與「陰昇陽降」的原則相合。

五、對奇經病候的認識

對奇經病候的研究,多認為奇經病候是奇經獨有的病症,高希言等通過對陰陽維脈、陰陽蹻脈交會穴主治規律的研究,並與十二經病候相對比,認為奇經病症是對十二正經病候在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上的概括,不是另立於十二經脈病候之外的特殊病症。

「陽維為病苦寒熱」是對三陽經發熱、頭痛、汗出(無汗)等共有病症的概括,「陰維為病苦心痛」是對足三陰病候的概括,包括胃脘、胸腹部、心、肺、胃腸道、泌尿、生殖系等多種疾患;「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是胸腹、下肢內側多種病症的總稱;「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主要是指頭面、頸項、肩背、腰及下肢外側病症,蹻脈病症重點闡述在陰陽失調情況下,下肢內外側病症;帶脈病候是集中對腰腹部疾患的概括;督脈病重點闡述大腦、 脊背部病症;任脈、沖脈病症在於集中說明有關生殖系疾病。

六、對奇經與臟腑關係的認識

錢志雲認為奇經八脈存在陰陽表裡的配屬關係,但沒有說明沖、帶脈的陰陽表裡配屬關係,奇經八脈與腎的所屬關係,文中只是論述這八條脈與腎有較為密切的關係,但沒有說八脈各自屬於哪一臟、哪一腑。秦立新通過分析奇經循行路線的特點,認為與奇經相絡屬的臟腑是腎、腦、膽、胞中。

提出奇經以腎為「臟」,以奇恆之腑為「腑」,形成一個「對十二經相對獨立的系統,成為奇經系統。」提出奇經:「不同於十二經之處,並不在於無表裡配偶,臟腑屬絡,而在於它們與奇恆之腑相應,與藏精之臟——腎相應,主生長、發育及生殖。」 李鼎老師對清代吳鞠通、葉天士提出的「八脈隸於肝腎」從經絡的聯繫為依據進行了探討。

七、有待解決的問題

八十年代以來,對奇經八脈理論研究的成果是比較顯著的,主要是對督脈、沖脈的循行及蹻維脈交會穴的補充與完善,並對《難經》以來關於督脈、陽蹻脈、維脈的循行方向有了新的認識,從而否定了以往認為奇經均是「自下而上」循行的說法。

今後的研究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進一步從文獻的角度深入研究有關理論;

結合奇經的理論,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加以驗證;

奇經研究要結合腧穴和交會穴,要與臨床應用相結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青年被施邪法,替同名者死,幸虧遇見真神仙獲救!
人間存在著一種高等智慧生命,人人都嚮往變成它!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