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太宗:隋文帝疑心太重,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好皇帝

唐太宗:隋文帝疑心太重,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好皇帝

原標題:唐太宗:隋文帝疑心太重,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好皇帝


【歷史劉老師原創,非授權嚴禁轉載】


貞觀四年七月,唐太宗李世民和身邊近臣房玄齡等人,閑來無事時談起了隋文帝。


大家知道,隋文帝楊堅再次結束了華夏上百年的分裂,完成了大一統。


而且,隋文帝勵精圖治、愛惜民力,最終取得了大隋朝的繁盛,史稱「開皇之治」。


聊天的一開始,唐太宗就問房玄齡等人,隋文帝楊堅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隋文何等主)?


當然,既然是閑聊,房玄齡等人也就簡單把隋文帝的功績給敘述了一遍。


比如:勤政愛民、體恤宮人,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


然而,就在房玄齡等人等待唐太宗的肯定回答時,唐太宗卻說了另外一番話:


對於隋文帝,你們只知道他勤政愛民的一面,卻並不了解他的另一面。


隨後,唐太宗表示,隋文帝雖然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但他卻並不信任自己的大臣,疑心病很重。


因此,不管朝廷的大事小情,隋文帝都親自決斷。


但是,由於人的認知問題和情緒引導,由此所得出的結論並不一定完全正確。


甚至,很多時候不合乎正常邏輯(謂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決,雖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


朝廷的大臣們,雖然知道皇帝的某些結論不正確,但卻礙於皇帝的猜疑之心,而不敢指出(朝臣既知上意,亦復不敢直言)。


所以,在隋文帝當政時期,包括宰相在內的朝廷所有大臣,都只是給皇帝跑腿的,並沒有參與到國家大事的決策之中。


說到這裡,唐太宗話鋒一轉,表示自己並不認同隋文帝的這一舉動——畢竟朝廷人才輩出,而皇帝一個人的想法並不一定完全準確,廣開言路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最有效辦法。


正因為唐太宗有此想法,並且在即位伊始就這麼去做,所以才有了魏徵等一批傑出的諫臣,幫助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這一大唐盛世。


參考史料:《舊唐書·太宗本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劉老師 的精彩文章:

宋朝往事:危難時刻,這位皇后救了皇帝一命
安史之亂後,唐朝哪位皇帝再次被叛軍趕出皇宮?

TAG:歷史劉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