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前情回顧:

《是什麼讓我們生出一個愛生病的娃。》

1.孕前沒有調理身體

2.孕期哺乳期飲食寒涼。

3.黃疸不經過辨證就使用茵梔黃。

我們繼續按照這個時間順序推移,看看還有哪些事為孩子的虛寒和亞健康埋下了伏筆。

新生兒疾病的過度治療:

新生兒肺炎的誤判:新生兒可能由於著涼出現鼻涕和咳嗽的情況,加上現代化醫學體系裡面對新生兒肺炎有很多預判,比較容易產生一些混淆,加上父母的焦慮,可能就會做出「過度治療」的決策,如抗生素,消炎藥,等等。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抗生素,消炎藥是寒涼葯會傷害脾胃,現代醫學的說法是會降低生命活動,然後需要通過一段時間才能完全代謝,而如果沒有代謝出去,則可能會產生一些亞健康的問題,如便秘,夜啼等等。

如果學了中醫辨證的基本知識就能夠明白,哪些咳嗽是可以通過非常簡單的方法來幫助康復,比如受寒了,就艾葉泡腳,手捂囟門,太極按摩,就可以解決。

新生兒大便血絲:由於母乳不夠的問題,一些新生兒一開始就會添加奶粉,而如果對奶粉過敏或者消化能力不足,則可能會產生積食的情況,大便血絲是其中的一種情況。父母則可能因為無法判別,給孩子吃一些不合適的藥物。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新生兒濕疹:新生兒濕疹很有可能涉及到激素的使用,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激素的使用會透過皮膚吸收,引起不良的反應,並無法根治,越用越長,越長越有。而實際上中醫認為辨證濕疹的根源,也就是從脾胃和飲食入手,很可能「泡個葯澡」或者「飲食調整」後一段時間就會康復。

新生兒變蒸發燒:

變蒸發燒是小兒生理變化的正常現象,就像潮汐。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通常一歲七個月之前會經歷每32天一次變蒸,有時候是晚上燒,白天不燒家長可能不知道。這是身體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反應,變蒸發燒後身體和情智的發育會邁進一步。而這類發燒如果用藥處理,則會以傷害孩子的脾胃作為代價。

教科書式的輔食的添加

先舉個例子:


一小兒5個月,醫生或兒保醫生,以及書籍上,某些微信公眾號上要求可以開始添加輔食。可以開始加蛋黃。孩子吃了蛋黃之後開始上吐下瀉。由於不知道是積食引起,加上焦慮,想止瀉,使用有大量副作用的止瀉藥或者抗生素。之後陸續出現食慾不好,經常便秘的情況。為了解決便秘餵了很多寒涼的水果。但是大便越來越難拉。一開始益生菌有用,後來益生菌也沒用。跑遍醫院,都沒辦法。每天都在等大便中度過……不長體重,越不長越喂的營養好。越喂越不長……

這是一條多麼熟悉的通往脾胃虛寒的路: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我們經常會按照教科書式的方式刻板的添加輔食,如:

4或6個月吃蛋黃

每天吃50克水果

每天吃600-1000ML奶粉或母乳

每天吃50克蔬菜(魚肉、豬肝等)

每隔2-3個小時哺乳一次

泡奶粉必須30ML一平勺

諸如此類

……

因為媽媽們想要按照標準的餵養,而不照顧孩子的身體承受能力,則很有很可能讓孩子不斷的經歷積食與反覆積食的過程,這樣的輔食不是【補充營養】,而是【消耗氣血】。所以羊爸爸提倡反饋式餵養,通過觀察大便睡眠精神食慾舌苔,來反饋前一天的食物是否合適,是否可以繼續,還是要做減法。

所有的規則都是用來為生命成長服務的。

而生命成長卻不需要為規則服務。

為什麼忌口那麼久還是不好?

也有媽媽學了一點中醫知識之後,長期只給孩子喝【小麵湯】,進入另外一個極端。孩子脾胃能力無法得到鍛煉,又沒有得到好的治療,則就會出現脾胃一直無法得到恢復。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對於相對嚴重的問題,如長期便秘,消瘦,忌口對健康的輔助,也都是要在「治療對路」的前提下,才會起到最大功效。

遍訪「名醫」為什麼還治不好?

有些媽媽由於初學中醫,未對身體和疾病建立系統的思維。認為只要看了中醫,這個病就一定會好。而一些醫生們為了避免一定的醫療風險,會比較傾向於使用清熱解毒的治療思路快速壓制癥狀,換得媽媽們的安心。

很多醫生很會使用【慰藉式的醫療方式】,療效很快很好,正氣足的孩子也可以抵抗之後由於藥物對身體帶來的消耗。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而正氣不足的呢,之後孩子的身體,是食慾更好了還是更壞了,睡覺更好了還是更壞了,消化能力越好了還是越壞了?病情反覆的頻率更高的了還是更低了?我們每個人心裡都答案。

好的治療是需要堅守的。

不好的治療是需要快速放棄的。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偽中醫機械式中醫療法

媽媽們容易將「片段化的」知識拿來使用,而忽略了中醫本身的整體性。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不經過寒熱辨證就做小兒推拿:如發燒沒有經過寒熱辨證,直接退六腑退燒,與那些直接使用寒涼葯和退燒藥的處方無異。這個發燒根本的原因沒有解決,孩子依然會出狀況。

曾經看到過一些例子是沒有經過辨證的媽媽,每天給孩子上捏脊保健,殊不知該小兒很多時候不適合上捏脊,則孩子越捏越便秘,越容易上火……然後開始懷疑中醫,懷疑小兒推拿。

不經過寒熱辨證就做艾灸:同樣,艾灸也容易被誤用,在沒有完全學會辨證的時候,如遇到熱證,或者寒熱錯雜使用艾灸時,比較容易產生津液虧損導致上火的情況,孩子不僅無法康復可能還會更糟。

不經過寒熱辨證就做葯浴:藥物可以通過皮膚完完全全的吸收,不亞於直接服用藥物。葯浴如吃藥。葯的思路不適合孩子的情況,也會幫倒忙。

不經過寒熱辨證就吃川貝雪梨止咳,蒸蘋果止瀉……用某某偏方治療所有「咳嗽」,」蕁麻疹」,「濕疹」「尿床」……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記住: 不經過辨證包治百病的治療都是偽中醫。

當然不排除很多「蒙對」了的情況。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指望問一句話就想換個方子

很多媽媽喜歡扔出一句話然後馬上得到一個萬無一失的答案,如果遇到不會辨證的回答者: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如果遇到了會辨證的回答者: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與上面的話題類似,所有的診斷都需要望聞問切,如果沒有條件面診或望聞問切,則更需要將吃喝拉撒睡的情志舌苔的情況記錄下來,交給診治的醫生或老師,通過詳細的調查去辨證病情的方向和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中醫治療的是人,不是單純的癥狀。

我不學中醫,指望都靠醫生

我們以往的思維是:生病就去醫院就好。

但如果找不到好醫生,或者認不出好醫生呢?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就像生活,我們不需要拿到許多專業的資格證書,才能好好的生活。技術是為生活服務的。而我們很多時候只需要學一點點,然後仔細的觀察生活,就能避免很多問題。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在羊爸爸體系下,通過教會媽媽們簡單的辨證知識,通過對一個個案例的收集和記錄,我們發現,媽媽們可以做到,對於80%的常見病,在兩天之內通過自己的辨證處理有所改善。

通過學習後可以自己處理,也可以交給放心的醫生,更重要的是,通過調整生活的方式,生病變得更少。通過學習我們大約可以避免以下的多餘的問題:

「能不能吃板藍根啊」

「要不要弄點冰糖梨啊?

「肉湯能喝嗎」」

「可以去洗澡嗎?」

等等等……

現在,回到我們一開始的主題:是誰讓我們娃愛生病?

我們現在應該都有了答案。

因為對生命和疾病的認知太少太少,又或者知道了一點又亂用,找錯醫生,焦慮推動著我們不斷的讓孩子試藥……孩子走上虛寒。容易積食,過敏,久咳不愈,便秘……

是誰讓我們娃這麼愛生病?

往期精彩文章閱讀

濕氣重,人會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