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既濟》,學習《周易》的入門卦

《既濟》,學習《周易》的入門卦

《既濟》卦和《未濟》卦作為一組排在《周易》的最後,是有特別含義的,為此很多學者做了一些有益探討,尤其是《未濟》卦的含義,眾說紛紜。不過嚴格說,這些探討還真沒有實際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都沒說到關鍵之處。

《乾》卦和《坤》卦作為全陽卦和全陰卦排在前面,表示《周易》是圍繞著陰陽對立的兩方面來探討社會問題;《既濟》卦六爻皆位正,《未濟》卦六爻皆位反,這兩個卦排在最後,表示《周易》用正反性質和複雜的社會屬性來定位社會矛盾。陰陽、六位和正反是周易卦象的主象,其餘六十卦都是這兩組卦卦象體系內的具體體現。所以這兩組卦排在最前和最後,體現的是卦象對卦義的架構作用,學習《周易》必須先弄清楚這兩組卦的卦象功能,才能說是開始進入了易學的門徑。

文|楊吉德

關於《乾》卦和《坤》卦的卦象意義,前面已經在這兩個卦的分析中分別作了論述,現在談談《既濟》卦的卦象意義。《周易》以偶數位為陰爻之正位,以奇數位為陽爻之正位;偶數位取靜之意,奇數位取動之意;陰爻取靜之意,陽爻取動之意。這一規則的標準卦形就是《既濟》卦。《既濟》六爻呈現出安定、秩序、各行其道的卦象,且陰陽爻互相間隔,不存在陰陽互相對立的矛盾。既濟卦是穩定的社會形態的一個基礎卦象模式。

由於六爻各安其位,每變化一個爻,就形成了一個反爻與另外五個正爻的對立關係。根據反爻所處爻位的不同,即產生與這個爻位意義相關的一個新卦,而這個反爻也是其卦的指事爻。 初九變為初六,為反爻,初爻有足之象,故卦辭以「蹇」比喻行路艱難; 二爻變,九二動於內卦之中,八卦之雨水落於民居,談排水防災,故卦辭寫「需」; 三爻變,六三陰居陽位,從靜,弱旅不征,寫「屯」講表面示弱,暗中發展壯大; 四爻變,四爻有祭祀神廟之象,在陽盛陰衰的情形下,祭祀廟社以完成改朝換代,故言「革」之; 五爻變,六五之君居尊不正,對大臣傲慢無禮,「明夷」喻商王之殘暴不仁; 上爻變,上爻為老,上九陽居上位,有治家之象,下五爻各正其位,是治家有方,故以「家人」為卦辭。從以上六卦看,《既濟》雖僅為一卦,但其作為系列卦的大宗卦能夠衍變出六個不同涵義的卦,體現出尤為深刻的意義。

【周文王寫周易的故事38講-既濟卦】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小丁:「我看這是一個標準卦,三陽三陰,陽爻居奇數位,陰爻居偶數位,沒有矛盾衝突,天下太平景象。『既』是完成。『濟』怎麼講呢?」

文王說:「天下四瀆:江、河、濟、淮。古時黃河水患天下莫能治,河水經常破堤而出,人民死亡無數。大禹臨危受命,將注入黃河的濟水改道流入渤海,減少了黃河水量,從此人民安定下來。完成了濟水的疏泄,才實現了對黃河的治理。」

小丁:「明白了,這個卦象陰陽各行其道,互不相害,天下太平。既濟之後寫『亨』,就是把治理黃河的意義轉化到了社會層面上。侯爺的意思是要想實現天下太平,就要像大禹治水取法疏導濟水一樣,注重化解矛盾,而不是強勢壓制對立方,這樣國家才會長期穩定。但屬下有一事不明,這麼好的卦為什麼『小利貞,初吉終亂』呢?我看『時空穿越鏡』中宋代有個叫程頤的說:『初吉,方濟之時也;終亂,濟極則反也。』我看著這麼彆扭呢,『既濟』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什麼程度是『濟極』?濟極到什麼程度則反?怎麼大凡有學問的說出話來總和猜謎語似的?」

文王捋著花白的鬍鬚,看著小丁:「你這個疑問是對的,姓程的是因為解不透才去打太極的。小指百姓。小利貞指百姓有利於這樣做。你看卦象,陰陽分隔,各安其位,老百姓各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老百姓不要操心那些雲山霧罩的事情。為什麼初吉終亂呢?這個卦象各安其位,也表示沒有統治者。只有在沒出現私有制的社會才不需要統治者,那叫小國寡民。自從夏後啟建立了私有制國家,私慾是永恆的,就不存在沒有統治者的社會了,所以這種祥和太平的社會,不會持續太久,很快就會出現掠奪和戰爭。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誡那些存有幻想的人,理想的社會只是水中月,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出現也是很短暫的。」

(註:《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之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講大禹改道濟水、漯水流注于海,以平息河水之患。)

◎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小丁:「初九在下,有動象,『曳其輪』指扳著載滿輜重的車輪子往高處遷移,要是在平地上走就不會去板車軲轆了,為什麼要搬家呢?」

文王:「大禹治水採取疏泄之法,治理黃河水患採取讓濟水改道,直接流入大海。濟水改道是一個十分艱巨而細緻的工作,新的河道必然要淹沒許多處於低洼處的村莊,大禹先幫助沿途居民由低洼搬至高處居住,盡量避免民眾的生命財產遭受損失。我舉這個例子意在說明,我們即便是做一項偉大的事業,也不能漠視民眾的生命。」

小丁又問:「『濡其尾』是沾濕了誰的尾巴?」

文王:「自然是九尾狐的尾巴。大禹治水,愛及一切生靈,九尾狐也只是沾濕了尾巴而保全了性命。九尾狐有王者氣象,後來大禹娶了九尾狐為妻,才成就了大禹的夏後基業。無咎,沒錯。意在強調這樣做的重要性。」

(註:《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禹三十未娶,恐時之暮,失其制度,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九尾白狐,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考古發掘的漢磚畫中常畫有九尾狐,也是取自大禹的傳說。我們無法考證文王時代有沒有大禹與九尾狐的傳說,以及九尾狐對大禹治水所包含的意義,推測應該是大禹娶了九尾狐圖騰部族的女兒,不過這只是一種合理的附會。)

◎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小丁:「茀是大車的車廂帷布,為什麼寫『婦喪其茀』呢?」

文王:「二爻為家。這個卦象陽爻居動位,陰爻居靜位,各得其所。男人出去幹事業,女人操持家務,必須要成為嚴格的禮制,這樣整個社會才能有序穩定。女人要乘車外出,必須有茀遮蔽才行。有的女人不安於家務,卻喜歡跟著丈夫東奔西走,丟失了車篷布,表示女人不能外出。勿逐,不要再追趕丈夫去了。七日表示人的大半生,男人拼搏大半生,終會有所得,女人在家的期待也會有所值得的。」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小丁:「高宗是商紂的先王,侯爺講過,他親自率軍伐鬼方之國,用了三年的時間平定了鬼方的叛亂,對大商王朝的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有一個問題:高宗身為大商之王,為什麼不是在九五爻,而是寫在九三爻呢?」

文王伸起了大拇指,「這個問題提的好。本卦陰陽間隔,各安其位,表示什麼?」

小丁答:「表示各自獨立,自己管理自己。」

文王:「對啊,既然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情,那就不需要君主的管制,實際上商王和天下許多方國的關係不是君臣的關係,而是中心大國和周邊小國的關係。高宗以武力伐鬼方,是因為鬼方經常為了經濟利益而侵犯投靠大商的小國,破壞了安定的國際環境。所以卦辭寫『初吉終亂』,就是講這種平等共處的國際準則最終會被經濟利益所破壞。

至於為什麼把高宗寫在第三爻而不寫在第五爻,是因為九三爻是三個陽爻的中心之爻,大商只是一個中心大國,不是天下共主,他要是天下共主,我們還有理由去推翻他嗎!」

小丁又問:「『小人勿用』是說小人不能這樣做,這怎麼解釋呢?」

文王:「意思是大伐小可以,因為這是在維護安定秩序;但小不可伐大,這樣容易造成秩序混亂。」

小丁憋了好一會兒,還是忍不住地問:「如果我們周國伐商是不是屬於以小伐大呢?」

文王笑著拍了拍小丁的肩膀:「有道理,這就是我為什麼寫高宗的原因。高宗時代大商富強,國際環境安定有序,作為中央大國,有責任平定周邊野蠻部落的暴亂,也可以說這是『既濟』時代。而現下紂王無道,民不聊生,天下大亂,屬於『未濟』時代,小伐大應時而生。所以說,時代不同,時代的主題就不同,切不可死讀聖賢書而不知變通。」

◎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小丁:「六四是安靜之爻,從治水的角度講,是沒有洪水的季節。繻是夏天穿的單衣;袽是破棉衣。終日戒是一整天都有戒備。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文王:「這是指要建立一項制度,在夏天雨季開始一直到雨季的結束,都應該有專人在河堤上值守,觀測洪水的變化。發生大洪水都是有預兆的,發現預兆要及時發動民眾搬遷到高處去。常言說:有備無患。不能因為沒發生洪水就疏於防範。其實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在和平時期,要防備戰亂的出現,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小丁:「九五為君。東鄰西鄰指平等的鄰國。殺牛祭祀是太牢,用於祭祀上帝祖先;禴祭是祭品薄,用於祭祀神靈。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文王:「祭祀是國君的一種態度,每次祭祀都用盛祭,是重神力輕人力的體現。用薄祭體現了重人力輕神力,說明關注的是民生,會得到老百姓的擁戴。西鄰可以指我們周國,東鄰是我們東面的國家。東面的國家有了災難總是祈求上帝,導致老百姓為了活命紛紛來投奔我們。而我們在沒有災難時就提前預防,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擁護,才真正的『實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厲。

小丁問:「上六為首,整個卦都各安其位,為什麼上六爻就被河水打濕了頭呢?」

文王答:「有其利必有其弊。初爻到五爻是陽爻勢力範圍,九三的勢力只能影響到這個區域,在這個區域可以組織協調治理河水事項,水患從而得以整治。上六為法外之地,人單勢孤,沒有能力抵禦自然災害,像狐狸這種有靈性的動物都被水淹,何況附近的居民呢!所以各自為政的社會形態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就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是不值得提倡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氏易學 的精彩文章:

根據周易臨卦,方可解透《道德經》「曲則全,枉則直」
《周易》有兩個偽卦,易學史上卻從未有人發現

TAG:楊氏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