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亨利八世與宗教改革(上)

亨利八世與宗教改革(上)

原標題:亨利八世與宗教改革(上)


近期,英國脫離「歐盟」再次引發人們矚目。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於當地時間6月26日批准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的「脫歐法案」,將正式允許英國脫離歐盟。有趣的是,16世紀的英國也發生了一場教會脫離「羅馬教廷」的改革運動,成為歐洲宗教改革的序曲。當時,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等新教派脫離天主教,成為繼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高潮之後,又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倘若說文藝復興徹底撼動了歐洲封建君權的統治基石,那麼宗教改革無疑震撼了神權統治基礎。正值英國君權日益加強之際,在國王亨利八世的力推下,各方勢力倚靠王權,通過一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實現了與羅馬教廷的徹底決裂,壯大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英國國教,揭開英國宗教改革的帷幕。


從馬丁·路德談起

英國的宗教改革,最早還要追溯至德意志人馬丁·路德。馬丁·路德出生於15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曼斯費爾德(今德國境內),是一名地道的德意志人。馬丁·路德的父母本是勤儉的農民,父親為了生計,在小鎮上成為一名礦工。在父親的資助下,馬丁·路德當起了一名小礦主,並成為一名城市議員。馬丁·路德的父親十分重視對他的教育,不僅供他讀書,還讓他去一所有名的大學學習法律。馬丁·路德卻志不在此,他放棄了學習法律的念頭,轉而進入修道院當修士,並順利完成了神學博士學位。此後,教會安排馬丁·路德到威登堡擔任傳教工作。



馬丁·路德


1517年,一場因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引發的爭論,在歐洲大陸蔓延開來。贖罪券又名「赦罪符」,本是教廷為基督教徒豁免賦稅或債務的一種憑證。早在1313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就開始兜售贖罪券。後來,繼任的利奧十世竟將贖罪券作為一種斂財的方式,引起了教徒的普遍不滿。教皇宣稱,只要教徒購買這種贖罪券,所有的罪罰即可徹底豁免。正如教廷所宣揚的,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櫃,就可以使購買者的靈魂從地獄升入天堂。

正直、剛毅的馬丁·路德對腐朽教廷的種種劣跡深惡痛絕。1517年萬聖節前夕,馬丁·路德寫成了《九十五條論綱》,明確反對售賣贖罪券。馬丁·路德的言論,引發了教會與世俗社會的強烈震動。馬丁·路德向教眾宣揚,告解聖事由心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認罪,教會的「功庫」只能歸於上帝,並由基督施行救贖,獲取恩典與福音,即「因信稱義」。



教士在出售贖罪券


論綱一出,使得贖罪券在德意志各地銷路大減,有些地方竟已無人購買。馬丁·路德的主張很快得到了德意志各階層的支持,同時也觸怒了教廷。1518年,馬丁·路德撰寫《解答》一文,為自己的主張進行辯解,強調自己並不是刻意詆毀教會,只是肯定了教會的正統性,並願意維護教會權威,聽從教皇發落。馬丁·路德的辯解引發輿論嘩然,一時間爭端四起,不少人紛紛指出大公教會的權威遠高於教皇,從而否定教皇頒布各種大赦理論。1518年8月,教皇發出緝捕令,要求馬丁·路德前往羅馬接受審判,並有可能面臨死刑懲處。德意志腓特烈選侯利用自己的特權,使審判改在奧斯堡舉行。1518年10月,馬丁·路德在宗教法庭上慷慨陳詞,並拒絕公開承認錯誤。


1519年7月,神學家約翰·艾克與馬丁·路德在萊比錫展開神學辯論。論戰中,馬丁·路德斷言羅馬教廷所頒布的《聖經》,只不過是教皇胡謅出來的,否定了教會的無誤性。約翰·艾克宣稱馬丁·路德的言論,可以判定為異端邪說。1520年6月,羅馬教皇利奧十世簽署了《斥馬丁·路德諭》,指出馬丁·路德所犯的41條「嚴重錯謬」,限其在60天內必須放棄自己觀點,否則將遭受嚴厲懲處。8月至10月間,馬丁·路德陸續發表了「抨擊教會特權、呼籲基督徒自由」的署名文章,並公開提出教皇無權干涉世俗政權,倘若教會不改革,世俗君王應予以挽救。馬丁·路德還宣稱,教皇不是《聖經》的最後解釋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與上帝相通而成為祭司,無需依靠神父。


《九十五條論綱》


緣於馬丁·路德堅持自己的觀點,教皇公開宣布開除其教籍。儘管如此,在德意志地方諸侯與廣大市民的支持下,馬丁·路德撰寫了《反對敵基督者的通諭》一文,並於12月10日當眾燒毀了教皇通諭及教律。在腓特烈選侯等人的庇護下,馬丁·路德致力於《聖經》的德語版翻譯工作。至此,一場由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似燎原之火,銳不可當。


關鍵人物亨利八世


在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等人的大力推動下,16世紀的歐洲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宗教改革運動。原由羅馬教廷一統天下的局面被徹底打破,以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英國國教)等為代表的新教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成為與天主教、東正教分庭抗禮的基督教三大派之一。新教倡導信徒可與上帝直接聯通,不需神父作中介,主張教會制度的多樣化,反對強求一律。

安立甘宗,又名英國國教、聖公會等,主張《三十九條信綱》與中庸之道,最早可追溯至3世紀的羅馬帝國時期。安立甘宗因紀念英國第一位殉道者而得名,凱爾特人則被認為是該教派先驅。6世紀末,英國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聖奧古斯丁,推動了安立甘宗的發展。在宗教改革前,安立甘宗是依附於羅馬教廷的小教派,其影響面與波及面十分有限。進入16世紀,隨著歐洲宗教改革如火如荼,英格蘭新貴族與資產階級都冀望能夠加強王權、削弱教會,徹底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而推動這一行動的關鍵人物就是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是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於1509年即位,是一位強勢君主。他上任伊始,就聯合西班牙反對法國強權。為了加強專制王權,擴大國庫財源,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准他與西班牙公主凱瑟琳離婚為由,在英國本土掀起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


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國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歲貢。1534年,在亨利八世的力推下,議會通過了《至尊法案》,明確國王才是英國教會唯一至高無上的首腦,並擁有糾正錯誤、鎮壓異端,以及處理教會事務等一切權力。國王可以自行任命教會的各種教職、決定教義,並由國王來審判有罪的教徒,不承認羅馬教廷的最高權力,從而將英國教會牢牢置於王權控制之下。

正如世人所稱道的那樣:「亨利八世建立了一個沒有教皇的天主教。」1563年,英國議會還制定了《三十九條信綱》,規定了英國教會的教義,將《聖經》定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堅持「信仰耶穌即可免罪」,並從法律上明確了英國國教的地位。



亨利八世


英國國教的改革,看似是一場宗教改革運動,實質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加強王權、削弱教權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正因如此,改革的重心在於擺脫羅馬教廷的掌控,對天主教所奉行的教義與教規並沒有從根本上予以觸動,反而具有很強的保守性。亨利八世希望將教會牢牢掌控在國王手中,掌控其改革進程,而真正擁護改革的新教勢力派和人文主義者則力量弱小,影響力也極為有限。


改革進程中,舊貴族和新興的士紳階級與國王的利益相一致,而國內的教會則受制於王權,屈服於亨利八世的行政命令。亨利八世也不必拋棄原有的宗教信義,只需改造教義中不利於王權的部分。此外,蘇格蘭地區保守勢力根深蒂固,受天主教影響很深,基於政治穩定的考慮,使得亨利八世在改革中處處小心翼翼。儘管如此,整個亨利八世時期,除了5名義大利籍的主教由教皇舉薦外,其他主教都由國王按照自己意願,從世俗領域內挑選。對於國內的教士而言,反抗國王的權威無疑將面臨巨大的風險。



除了政治權力的爭奪外,宗教改革還存在其他誘因。從經濟上看,英國教會佔有約全國五分之一的土地,並有權向民眾徵收什一稅和其他捐稅。龐大的財政收入,使王室垂涎已久。從權力結構看,英國教會不論是宮廷會議還是議會上院,教廷仰賴高級教士發出自己的聲音,並且在司法與文化領域無孔不入。然而,教會法庭長期受羅馬教廷庇佑,教士犯罪則拒絕接受世俗法庭審判,教會的治外法權已引起了英國社會的普遍不滿。


在王權日益強化之際,教廷的屢屢干涉已成為亨利八世鞏固統治的最大障礙,王權與教權的矛盾顯著加深,並由一場離婚案而日趨白熱化。亨利八世因王后凱瑟琳無子,欲另取新歡安妮·博林,但教竟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言聽計從,拒絕批准離婚案。在亨利八世看來,倘若將來由自己的女兒來接替皇位是都鐸王朝所未有的,很可能會引發內戰。更何況,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來干涉英國皇位繼承問題,這是對亨利八世莫大的羞辱,令舉國臣民不堪忍受。亨利八世遂下定決心,斷然拒絕與教廷合作。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科知識 的精彩文章:

何為「魚鱗冊」
古代如何開展情報工作

TAG:百科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