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古董做道具,秋獮南巡皆實景,《如懿傳》這麼做值嗎?

古董做道具,秋獮南巡皆實景,《如懿傳》這麼做值嗎?

近日《如懿傳》在網上的評分,也從當初的6.5到了7.3,果然熬過了前三集一切都明媚了起來。

《如懿傳》的故事情節想必大家都知道,霍建華飾演的乾隆,和周迅飾演的如懿,有著青梅竹馬的情誼。

兩個人一開始感情挺好的,但是當如懿登上了後位之後,卻因種種現實的無奈與波折,讓兩個人最終形同陌路。

這部劇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這太「貴」了

這就像女孩子們買貴婦化妝品一樣,好不好用另說,貴的一定就是好的。

首先來說說服飾方面,單就是如懿封后大典上的朝服,就是花重金打造,根據歷史上皇后朝服的規格96.666%復刻。

最用心的地方是,劇組還根據史料準備了夏朝冠和冬朝冠兩種,真的是太完美主義了。

除了這套朝服之外,為了符合場合的需求,造型師們還準備了不同形制的衣服。

日常穿著的便服、出席重要場合所穿的吉服、參加重大典禮時的朝服等等……

而這些衣服,大部分都是根據故宮舊藏來複原。

不過如懿傳的服裝設計理念並不是完全的還原,而是在尊重清朝服飾文化的前提之下,融合現在審美理念,把清朝300年的服飾文化用在不同人物的不同時期。

戲劇服裝一直都是舞台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現角色的身份、年齡、性格的輔助手段,當然放在電視劇中也一樣如此。

只有讓對的人穿著對的衣服,才不會讓觀眾產生尷尬之感。

而這些衣服上都用的老綉片,綉娘要經過一個上午的時間,才能綉出衣服上的一片花。

《如懿傳》中服裝種類,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自然不用多說。

不過對於女人來說,衣服再貴也比不過幾套珠寶首飾啊!

順便分享幾個劇中超級喜歡的點翠古董,雖然現在市面上有很多仿點翠的首飾,但是不管大飄小飄都仿不出翠鳥羽毛的色彩和光澤。

就比如這些鎏金點翠簪,可以看到因為年代久遠,羽毛有些殘缺。

這個銀絲點翠墜南紅珠耳環也很小巧精緻。

印象最深的就是皇上和如懿扮平民夫妻出遊的時候,如懿的裝扮雖然沒有在宮中那樣華麗,可是這一頭的清代老銀掐絲點翠簪,我等真正的平民也只能在劇里看一看了。

聽說如懿進冷宮換的這對景泰藍護甲,也是張叔平特意尋來的老物件。

不過真古董畢竟還是有限,也不能每個人都戴。

但即使其他人戴不了真的,也要仿的像真的。

就比如恪嬪頭上的這個簪子,原型便是乾隆年間的金鑲珠石點翠簪。

不過劇中看著,應該是用燒藍仿的,但是也很像就對了。

還有純貴妃的這個鎏金蝴蝶點翠簪,仿的也很傳神了。

就連一閃而過的妝奩,也絲毫沒有馬虎,這個看著不大起眼的九連環簪,也是根據故宮典藏一比一仿製的。

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穿的差點無所謂,主要是得吃好。

厲害的來了,《如懿傳》中的人,不僅穿的貴,吃得還無比講究!

想當年《甄嬛傳》中的飯菜就已經夠誘人了吧,但是因為拍戲耗時太長,如果用真菜色澤就變了,所以劇中食物多為道具。

「安陵容」的扮演者陶昕然透露,「有一場戲,是我夾一點菜給皇上吃,當時道具師給的提示不太明確,那個蝦特別逼真,我夾了一隻給陳建斌,他往嘴裡一咬,馬上往旁邊一放。下來後他說牙都差點磕壞了,那蝦是塑膠的。

但是《如懿傳》中的菜都是真實可吃的,每次看到《如懿傳》中的那些糕點吃食,網友都不禁感嘆:這個劇組的人都是什麼家庭啊?玉盤珍饈每日不斷。

劇中所有的菜都由劇組的道具師孫師傅親手所做,並且在每天9點半之前送到片場。

因為有的戲無法一條過,所以很多時候,他一份菜得準備多份。

而且孫師傅在拿到劇本後,還根據菜品去翻閱了不少典籍,並請教了許多老師父。

所以劇中的許多菜色,都是有典可依的。

比如琵琶精懷孕時的這道松鼠鱖魚,清代《調鼎集》中就有記載:「取鮪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鯚魚,即鱖魚,也叫鯚花魚,南方人多稱其為桂魚,取蟾宮折掛之意。

再比如太后最愛的藕粉桂糖糕,《本草綱目拾遺》中也寫明了做法:「冬日掘取老藕,搗汁澄粉,干之,以刀削片,潔白如鶴羽,入食品。先以冷水少許調勻,次以滾水沖入,即凝結如膠,色如紅玉可愛,加白糖霜摻食,大能營胃生津。」

大到烤全羊,小到宋高宗所食鵪子水晶膾、袁枚所記載的魚茸花糕、唐宋時期盛行的杏仁露……

那些古籍上記載的美食,都通過現代化的表現手法,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不過要說起講究二字,《如懿傳》中高低冥迷、雅緻壯觀的宮殿就不得不拿出來遛一遛了。

劇中每個人的住所,不僅置景講究,更厲害的是都為人物的性格背景做了鋪墊。

比如,如懿所居住的翊坤宮使用了立體雕竹元素,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說:「東亞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國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長特徵賦予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有節、剛直等精神文化象徵」。

所以「竹」的意象與如懿的性格特徵很是相符,即便身處宮中爾虞我詐的權力中心,她也一直不改初心。

舒妃的寢宮,以木色調為主,桌上多為詩文墨寶,質樸簡約,也符合她飽讀詩書、嫻靜溫和的形象。

白蕊姬的永和宮,則擺了琵琶和戲服等,符合她南府琵琶樂伎的出身,也表現出她那自卑又不安分的性子。

除了各宮的整體布局之外,最難得的是劇組還把功夫下到了日常生活中。

比如這幅南宋馬遠的《孔子像》,也是現存最早的絹本孔子像。孔子身著長袍,拱手而立,神情肅穆。僅寥寥數筆,便神形兼備。

再比如這幅清代江香女史馬荃的畫,設色妍雅,恣態靜逸。

不禁讓人聯想到乾隆初期,江蘇巡撫君繼善獻了一副惲冰的畫給孝聖太后,乾隆很是喜歡,還題詩嘉獎

惲冰以沒骨名,而這位馬荃則擅勾染,兩個人合稱為清代女性畫壇雙絕。

所以劇中乾隆掛著這幅馬荃的畫,是最合適不過了,可見道具組的用心和其文化底蘊。

但是最感人的還是下面這個,郎世寧給帝後畫像的時候,畫館裡擺的這幅畫,是歷史上郎世寧親手所繪的《聚瑞圖》,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今年天津博物館舉辦「清代中期繪畫特展」時,還借出展覽過。

平常各宮的陳設就不用多說了,景泰藍、玉雕、雕漆等擺件各有來頭,就連一閃而過的人蔘都是長白山野山參。

某寶找了個比之稍小的看了下價格,只能感嘆一下嘉妃的母族可真富貴。

不過上面這些東西雖然貴,但一眼望過去很可能就忽略了,可謂是深藏功與名。

要說劇中最豪華、最燒錢的場面,那就非木蘭秋獮和南巡莫屬了。

先說說木蘭秋獮,為了短短的幾秒鏡頭,真是下足了血本,這個中心對稱的構圖讓不少強迫症患者的網友一本滿足。

清代皇帝每年秋天都會到木蘭圍場巡視習武,行圍狩獵,不過倒不是單純地為了娛樂。

康熙設置木蘭圍場時,正值平定漠北蒙古之際,秋獮的作用更多的是希望八旗官兵不要忘了滿族驍勇善戰的本色,不能因為驕奢淫逸荒廢了祖宗基業。

所以,木蘭秋獮的戲份,對於整部劇的劇情走向和人物關係的推動來說或許無足輕重,但是它的存在,讓整部戲有了厚度和質感。

烏蘭布統景區的實景拍攝,每一幀都宛若風光大片,也讓屏幕之外的觀眾,對於康乾盛世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除了這些大場面耗資不菲之外,還有各種小細節,也是捨得下功夫。

不僅圍場上的熊、馬、鷹都是真實的動物,就連乾隆鍾愛的鹿角椅都還原了。

 故宮博物院藏 【鹿角椅】

鹿角椅就算了,畢竟是權力的象徵,知道的人也比較多,但是連乾隆的獵犬都沒有「放過」,是否也太細節控了?

和木蘭秋獮一樣,皇帝南巡也是清朝全國性的大事件。

在清軍入關時,曾對頑強抵抗的江南人民進行過大規模的屠殺,因此江南地區的反清情緒異常高漲。

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的統治者就採取了各種方法,籠絡江南地區的文人士大夫。

康熙就曾六次南巡,乾隆為效仿祖父,也有過六次南巡。

所以《如懿傳》中,乾隆南巡的龍舟也是花了大價錢。據製作部門的工作人員所說,由於船的式樣和用途不同,置景組動用各類工匠近百名,製作及安裝歷時125天。

而且龍舟內設有每個妃子獨立的卧室、行宮,還要便於皇帝遊走,同時又要兼顧皇帝與妃子的私人空間。

因此對船的每一處細節都要求特別嚴格。船身、船內都採用雕刻、彩繪工藝,每一條紋路深淺、走勢都清晰可見。

以上種種都足見《如懿傳》的劇組壕無人性!家中有礦或可匹敵。

不過《如懿傳》的大製作,不止是體現在場景布置之上,更多的還是大製作所傳達出來的文化底蘊,以及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播。

創作者能做的,只有在尊重歷史的情況下,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來對待歷史。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觀眾十分欣喜的原因,《如懿傳》讓大家看到了,中國電視人的風骨。

最近幾年,粗製濫造、誇張雷劇盛行,很多觀眾都對國產劇失去了信心,似乎國產劇這三個字就象徵了低俗與荒唐。

但是隨著一部部良心之作的出現,製作團隊對精益求精的信念感,換回了觀眾的駐足凝眸。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帶著謙卑和虔誠的良心之作出現。

那些在時間中累積的經驗,迎著奇思妙想,終將迸發出驚異的浪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會火 的精彩文章:

鄭嘉穎陳凱琳婚禮現場曝光,馬思純分手後首發文:八月依舊美好!
易烊千璽曬中戲錄取通知書,嗯哼Jasper小天使同框,101女團龍丹妮聚會

TAG:會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