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唐詩鑒賞辭典》第五首《詩二首》

《唐詩鑒賞辭典》第五首《詩二首》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三]

【古風泊客一席談】

詩二首

【初唐·王梵志·五言古詩】

其一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

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其二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拼音版:

qí yī

其一

wǒ yǒu yī fāng biàn ,jià zhí bǎi pǐ liàn 。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

xiàng dǎ zhǎng fú ruò ,zhì sǐ bú rù xiàn 。

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qí èr

其二

tā rén qí dà mǎ ,wǒ dú kuà lǘ zǐ 。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huí gù dān chái hàn ,xīn xià jiào xiē zǐ 。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作品介紹]

《我有一方便》是唐代詩僧王梵志創作的一首無題詩。該詩以小人物的口吻自誇與世無爭、息事寧人的處世法則,刻畫了一個甘居弱小的小人物形象。

《他人騎大馬》是唐代詩僧王梵志創作的一首無題詩。此詩寫騎驢的主人公跟「騎大馬」者與「擔柴漢」比較,抒寫了主人公比上不足的不滿與比下有餘的自得心理。

[注釋]

其一「我有一方便」

方便:此處意為處世法寶。

練:白色的熟絹。

相打:相互毆打,打架之意。

伏:即「服」,服氣,甘願。

縣:縣衙。

其二「他人騎大馬」

獨:單獨一人。

跨:橫跨,乘坐。

回顧:回頭看。

擔(dān):用肩膀挑。

漢:男子的俗稱。

心下:心裡。

較些子:差不多,過得去。些子,一點兒,少許。

[譯文]

其一「我有一方便」

我有一個處世的法寶,這法寶有一百匹熟絹的價值。

被人欺負就服氣自己的弱小,就是至死也不去縣衙里告狀。

其二「他人騎大馬」

別人騎著一匹大馬,我一個人坐頭小驢。

回頭看到了挑柴的漢子,心裡立刻好受了許多。

[作者介紹]

王梵志 [唐] (隋末至唐初年間前後在世),唐初白話詩僧,衛州黎陽(今河南浚縣)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號生平、家世均不詳,隋煬帝楊廣至唐高宗李治年間前後在世。詩歌以說理議論為主,多據佛理教義以勸誡世人行善止惡,對世態人情多諷刺和揶揄,對社會問題間或涉及。多數作品思想消極,格調不高。語言淺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於嘲諧戲謔之間。藝術上比較粗糙,但對認識初唐社會和研究白話詩的發展有一定參考價值。對初唐盛行的典雅駢儷詩風有一定衝擊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詩校輯》,收詩348首。

賞析

壹/

該詩創作於唐朝初年,作者生於隋末,家道中落,50多歲時過著四處募化求齋,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這一時期是他詩歌創作的高潮,該詩即創作於這一時期。

王梵志的詩作在唐初流傳極廣,後來卻一直被封建正統派視為「下里巴人」,不能進入詩歌藝術堂奧。現存梵志詩相當大一部分從內容上說,是勸世勸善的詩體道德箴言,這類詩較少文學價值。梵志詩最有文學價值的,當推那些有意無意作出的世態人情的幽默、諷刺畫,就像這首詩。

這首詩錄自敦煌卷子本《王梵志詩》卷第三。詩用第一人稱語氣寫來,類乎戲曲的「道白」。自誇有一處世法寶,這就是與世無爭、息事寧人。這種舊時代人的一種「共相」,在詩人筆下得到個性化的表現。「與世無爭」的概念並未直接說出,而通過詩中人活生生的語言:「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來表述。被人欺負到極點,卻死也不肯上縣衙門申訴,寧願吃虧,這是進一步寫「相打長伏弱」,連「忍無可忍」的意氣也沒有。詩歌形象打上了封建時代弱者的烙印,散發著生活氣息(「相打」、「伏弱」、打官司都來自生活)。而「價值百匹練」的誇口適足見出人物身分(以「百匹練」為貴,自然不是富人意識),表現出人物處境雖卑微而不自知其可悲。通過人物的語言,詩人刻畫出了一個甘居弱小、不與人爭的小人物形象。

這首詩錄自費袞《梁溪漫志》卷十。與《我有一方便》一樣,這首詩也用第一人稱寫,展現的卻是一幅有趣的「三人行」的戲劇性場面。「騎大馬」者與「擔柴漢」,是貧富懸殊的兩極。而作為這兩極間的騎驢者,他的心情非常矛盾:他比上不足,頗有些不滿(這從「獨」字的語氣上可以會出),但當他看到擔柴漢時,便又立刻心安理得起來。詩人這裡運用的手法是先平列出三個形象,末句一點即收,饒有情趣。章法也很獨到。

這首詩真實地或略帶誇張地寫出了世人行為和心理上的某種通病,令人忍俊不禁,於笑中又有所反省。這首詩可作兩種理解,既可看作是正經的、勸喻的,又可以讀為揶揄的、諷刺的。但作正面理會則淺,作反面理會則妙不可言。這首詩作勸人知足看便淺,作中庸者的漫畫象看,則惟妙惟肖。

梵志這首詩未必沒有勸世的意思,詩人對筆下人物還很欣賞同情。但是,詩人沒有作概念化的枯燥說教,而採用了「象教」——即將理予以形象地顯現。而他所取的又並非憑空結想的概念化形象,而是直接從平素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積累中擷取來的。它本身不惟真實,而且典型。當詩人只滿足於把形象表現出來而不加評論,這些形象對於詩人的思想也就具有了某種相對獨立性和靈活性。當讀者從全新的、更高的角度來觀察它時,就會發現許多包含在形象中、然而不一定為作者所意識到的深刻的意蘊。王梵志這種性格解剖式的筆調犀利的幽默小品,比一語破的、鋒芒畢露的諷刺之作更耐讀,藝術上更高一籌。

佚名

賞析

貳/

這兩首詩非常簡單,第一首說的是「百忍成金」。有些人被人欺負經常「取弱」,也就是認輸,但是死都不入縣城去申訴,寧願吃虧。第二首說的我比上不足,心裡很不爽,但是比下有餘,心裡又爽了些。

如果你將這兩首詩歌理解為勸世格言,那就是做人要忍,要懂得自我寬慰。王梵志這兩首詩歌並沒有直接將道理說出來,而是描摹了眾生共相,比如讀了第二首詩,懂漫畫的讀者就很容易勾勒出一幅漫畫,一跨馬漢,一跨驢漢,一擔柴漢,邊上題上王梵志的詩歌,豈不有趣?

只是形象表現,就給多元解讀創造了空間。比如第一首詩歌,我就讀出了一個「包子」形象,一個骨頭太軟,甘居弱小的小人物。第二首詩歌,我讀出了一個不求進取的中庸形象。

佚名

賞析

叄/

歷史上對王梵志的定義是「唐初白話詩僧」。柏樺先生在其著作《原來唐詩可以這樣讀》中,給他的定義是「唐代偉大詩歌的最初一個音符偏偏要被這位拒絕出生的而又驚世駭俗的和尚詩人奏響」、「從此,唐詩從『無』到『有』,開始了它漫長的生命」,對王梵志在大唐詩壇的開闢作用可謂推崇到了極點。

且不討論柏樺先生對王梵志的評價是不是過高,我等卻不可否認,王梵志絕對是大唐第一位最有神秘傳奇色彩的草根詩人。我一直想不通,古代皇帝為了拔高自己的身價,常常要瞎編個神話故事,證明自己出生不凡,是上天之子。比如,劉邦同學就曾編造過自己老媽與赤龍交合而生他之故事。王梵志作為一個草根階層,寫幾句白話詩,當一個窮困潦倒的和尚,怎麼也會有一個神秘兮兮的出生故事?

據大唐的一部八卦書刊《桂苑叢談》介紹,黎陽城東15里處,有一戶叫做王德祖的人家。他家中有一棵林檎樹,生了一個斗大的瘤子。三年後,瘤子腐爛了,王德祖剝開瘤子皮,一個嬰兒砰然而出。王德祖又驚奇又高興,就把嬰兒抱出來,收養了。這個孩子到了七歲能說話的時候,就詢問他出生的經過和姓名。王德祖據實告訴他,是從林檎朽癭中抱出來的,並不知出生的來歷。是他王家撫養成長的,所以就叫他王梵天。王梵天從林檎樹的朽癭中出生,可謂很神奇了。只是這個出生的神話,到底是他自己長大成人後,為了自己僧人的身份而編造的呢,還是他只是被人遺棄在樹癭掩蔽中的嬰兒,卻被人以訛傳訛演變為樹癭育出的人。王梵志並非得道高僧,在佛教界也沒有什麼影響,他范不著為自己編造這樣一個出生神話,想來被人以訛傳訛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不管怎樣,在大唐浩如繁星的詩人中,也僅他這個草根詩人擁有這樣一個傳奇色彩濃厚的出生吧。

王梵志的詩語言淺近,通俗幽默,藝術上比較粗糙,與宋朝出現的打油詩有一定的近似。張打油的詩沒有思想內涵,就像笑話一般,讀後也就是博人一笑罷了。王梵志的詩卻有點像今天的小品,幽默,諷刺,一笑之餘,還能引起人深層次的思索。如他的「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就把一個處於社會最底層,膽小怕事的小人物以「長伏弱、至死不入縣」的民間俗語很形象地表達出來。魯訊創作的近代人物阿Q也不是這樣一個不自知悲,不敢與人爭的小人物嗎?

王梵志的詩沒有評論,他只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把形象表現出來。讀者讀他的詩就具有了某種相對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學識和思想淺一點的讀者,可以把它當幽默小品讀,學識和思想深的讀者,則可以從全新的、更高的角度來觀察它,領悟它,從中感悟到王梵志都不一定意識到的深刻意蘊。比如柏樺在解構他的《我昔未生時》,從他對天公的質問「生我復何為」,到對天公的抗議「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感悟到唐詩從「無」到「有」的境界: 「唐詩已經上路了,從黎陽、從一株樹上出發,從王梵志以及風塵僕僕、跟進而來的萬千詩人出發。出發即呈現,而『還我未生時』只能成為一句永恆的『天問』」。而清朝的袁枚卻認為《我昔未生時》是禪家的「上乘」境界,並以為他的詩「巧說不得,只用心傳」 。

再比如,他的「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相比於「騎大馬」的富貴者,騎驢子的「我」心裡不平衡,有一種嫉恨心裡,可是再一回顧「擔柴漢」一步步的負重前行,「我」不用下苦力,還有驢子騎,這是多麼幸福加幸運的事啊。淺顯的詩,實際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足常樂,幸福常在。我們有時候常常不能看到自己手中的幸福,而是眼睛一直盯著人家的幸福。開比亞迪的羨慕開寶馬的,總在挖空心思地想著如何賺上大錢開上寶馬,卻不知還有開奧拓的騎自行車的走路的在羨慕著他。怎樣找到幸福?幸福其實就在對比中獲得。當有憂愁時特別是關於物慾方面的憂愁時,我們何不眼睛向下,獲取「心裡較些子」的幸福。

王梵志的詩很具「黑色幽默」特色。比如,「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把墳墓比成土饅頭,十分形象,活著的人,被他說成是「餡草」。開頭兩句就殘酷地指出了,人的最終歸宿就是那個土饅頭墳墓。「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不管你是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百姓,在「死」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誰也不可能逃過這個結局。不管你生前何等的富貴榮華,何等的喧囂熱鬧,一到「土饅頭」里,就會享受永遠的孤寂。縱然沒有滋味,你也不得不吃一個這樣的「土饅頭」。幾句調侃似的大白話,讓人徹悟出自然界生老病死的規律。

也許是因為王梵志的詩,在讓人一笑的同時,還有一些心靈的啟迪,他這種「下里巴人」的大「白話」,並未在錦繡燦爛的大唐詩歌中被當作灰塵一彈而沒,不僅被當時的佛寺禪門用來「教戒諸學道者」或「開悟愚士昧學之流」,而且還收了幾個弟子傳承衣缽,如, 寒山、拾得。寒山的《時人見寒山》與梵志的《梵志翻著襪》可謂一脈相承。還有大名鼎鼎的王維、顧況、白居易、皎然等,也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響。比如,王維詩《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特別註明「梵志體」。顧況則是作過多首梵志體五言詩。到了宋代,仍有許多人模仿梵志體寫詩。江西詩派陳師道、曹祖等曾搬運梵志詩句。 黃庭堅更是恭維王梵志是「大修行人」。近代,胡適、鄭振鐸、張錫厚等學者還專門考證過王梵志的生平。現在還有不少人把王梵志詩歌思想當作研究的對象。比如,在網上就看到有人從王梵志 「生兒不用多,了事一個足」來剖析他的人口思想。

不得不說,這個白話詩人是中國迄今無止、無人超越的草根傳奇。

佚名

《詩二首》 [初唐·王梵志]

其一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

我有一個處世的法寶,這法寶有一百匹熟絹的價值。

方便:此處意為處世法寶。練:白色的熟絹。

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被人欺負就服氣自己的弱小,就是至死也不去縣衙里告狀。

相打:相互毆打,打架之意。伏:即「服」,服氣,甘願。縣:縣衙。

其二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別人騎著一匹大馬,我一個人坐頭小驢。

獨:單獨一人。跨:橫跨,乘坐。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回頭看到了挑柴的漢子,心裡立刻好受了許多。

回顧:回頭看。擔(dān):用肩膀挑。較些子:差不多,過得去。些子,一點兒,少許。

照泊客自己的說法,王梵志的詩文學價值較低,但是,其洞察人生之意極高。

其一·我有一方便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我有一個處世的法寶,這法寶有一百匹熟絹的價值。

方便:此處意為處世法寶。

練:白色的熟絹。在古代,布絹可以直接作為交換貨幣。因此,這裡詩人用絹來衡量自己的處世法寶的價值。

百匹練,價值很高嗎?在詩人眼裡,已經是價值連城。但是在大富大貴之人眼中,只是區區。

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被人欺負就服氣自己的弱小,就是至死也不去縣衙里告狀。

如果自己被人欺負了,自己就服軟,怎麼也不會去官府告狀的。

詩人的處世法寶是什麼?原因就是服軟、示弱。

讀到這裡,泊客不禁又是敬佩又是同情和感慨。

詩人或者說勸世要與人為善,百忍成金。就是發生爭執了,也要息事寧人。但還有一層含義:在封建社會的古代,受人欺負又能如何?還不如服軟、示弱。這樣還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

其二·他人騎大馬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別人騎著一匹大馬,我一個人坐頭小驢。

首句詩文,就是一股羨慕嫉妒恨之氣,噴薄而出。

就像:自己只是騎著一輛電動車,可是,別人卻開著寶馬。心裡怎麼能平衡呢?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回頭看到了挑柴的漢子,心裡立刻好受了許多。

較些子:差不多,過得去。些子,一點兒,少許。

騎著電動車的自己,回頭再看有人卻連一輛自行車都沒有,煞那間,自己的心裡立馬好受了許多:原來,還有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啊。

讀此詩,忍俊不禁。

就現實來說,絕大多數都是騎著小毛驢的普普通通的百姓。在物慾橫流的當今,心理會平衡嗎?不過,不平衡又能咋的?

一方面,畢竟自己騎著小毛驢,人家是寶馬、賓士,心理不羨慕不動心那不可能。但另一方面,自己的生活比起其他人來要好了不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想要在世界上開開心心地過活,知足常樂的心理,那是必須的啊!

我以為,詩人的這兩首詩,一首「我有一方便」是勸人百忍成金;一首「他人騎大馬」是勸人要「知足常樂」。

王梵志的詩實在是好!這,就是古代的心靈雞湯吧?

點擊輯期圖標,暢遊古詩文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蘭寒舍 的精彩文章:

海邊微風起,等風也等你
望月遷,又一秋

TAG:近蘭寒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