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探訪文通故里(外一篇)

散文:探訪文通故里(外一篇)

圖文/山野

【作者簡介】山野,又名巴蜀山野,本名孫效東,四川鹽亭人。工作之餘喜歡讀書、寫作,作品散見於《劍南文學》《綿陽日報》《東南早報》《蒲公英》等紙媒和網站與微信平台,系四川散文學會會員,綿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隨筆散文集《偷閑集》。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散文:探訪文通故里(外一篇)


很長時間就想去蒙文通故里看看,去看看這個山高皇帝遠,被譽為鹽亭「老、少、邊、窮」經濟欠發達、文化落後的偏遠山區是如何走出一個個令後世感嘆的學術之家,去親自感受一下在中華民族淪為弱肉強食對象,他們是如何發奮圖強,終成一家之言的。但無奈俗事太多,終究未能成行。

機會從天而降,豈能不高興?

2018年5月的一個周末,受邀與作家岳定海先生及諸多文友驅車前往。汽車駛過鹽綿公路,穿過鹽亭縣城,一直向北而去,過馮河、黑坪,最終落腳於鹽亭的石牛廟鄉。

提起石牛廟還有個動人的傳說。說是石牛廟原來既沒有石牛,更沒有供奉石牛的石牛廟,更與相鄰梓潼的石牛鎮沒有任何關係。興場之後因為背靠金鼎山而得名。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鹽亭富驛一帶有人工鹽井熬鹽,商販經此地販往缺鹽的廣元、劍閣。在交通靠走的年代,鹽販子們天不亮就從富驛出發,到此地天已經黑了,只好在此歇息。韓家灣、貓兒灣、大林灣的人紛紛開起旅店,但生意都比較冷清。於是就有人學起《水滸傳》中的孫二娘開起黑店做起了人肉生意,漸漸地在鹽販子們中間流傳起「三個灣開黑店,人肉包子人肉面,不費本來既得錢,也得鹽,賣的人肉賺大錢。」的歌謠,一時人心惶惶。但此地又是必經之路,於是只好提心弔膽硬著頭皮前往。

一天,富驛麻石橋一位姓朱的鹽販子,想起人們的議論,抹黑過了河,遍山亂轉,翻過一碗水山樑,順白爾嶺、雷打石,到了半夜實在走不動了,就在山腳下的土地廟歇息。夢中看見一位白鬍子老漢手中拿著一個圓石頭對他說「你累了一天,到天黑飯沒吃著,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實在是太辛苦。你將我這石頭拿去賣了供老小,不要再做鹽販子了!」朱鹽販子驚醒了,原來是個夢。但他心中不服,於是就順著土地廟轉了一圈,果然在附近發現一塊與夢中相象的石頭,便將它撿起來帶回家,並把他走的線路告訴其他人。

再說朱鹽販子把石頭帶回家,找人一看原來是塊金石,於是就把他賣了買了好幾口鹽井,生活越來越富裕。他想這完全是土地老爺所賜,於是帶上錢財重修了他曾經夜宿的土地廟,並取山名為金鼎山,廟為金鼎廟。後來附近梓潼亂石溝有人因牛得病也來金鼎廟牛王菩薩面前許願,回家後牛真的好了,於是送來「有求必應」的牌匾,並給牛王菩薩立了神位,還對牛王菩薩說「你很靈驗,我須看一下你的真身才好給你塑像。」牛王菩薩半夜託夢給他道「我的真身在金鼎山下八卦墳上面的一個草坪里。」第二天跑去一看果然有頭牛在那裡卧著。於是就照著這頭卧牛的模樣塑了金身。後來很多人都來祭拜牛王菩薩。遠處的人走到這裡就四處打聽石牛在哪裡,問得多了當地人就乾脆把金鼎廟說成石牛廟。石牛廟這個名字從此也就流傳開來了。

到石牛廟場鎮已臨近中午。在年輕的陳鄉長陪同下簡單吃過午飯便又驅車前行。越往前行,山越高,溝越深,翻山越嶺,小車時而上山,時而下坡,在溝壑中穿行。經過約莫半個小時,傳說中的蒙文通故里就呈現在眼前。雖然石牛廟山勢威猛,坡高溝深,多為峽谷,但眼前的文通故里卻較為開闊,山也不顯得那麼高大了。

據對蒙文通頗有研究的岳定海先生介紹,蒙文通老屋原來有三個大院,後來拆的拆,毀的毀,到現在就只剩下眼前這個堂屋了。痛心惋惜的神情溢於言表。這裡畢竟是現代史學大師蒙文通出生成長,在此生活了十二年的故鄉,而且在此走出的還不只蒙文通先生一個人,而是整整一個家族,伯父蒙裁成、蒙文通和胞弟蒙思明等,在當時風起雲湧英雄輩出的中國,每一個人說出來都是值得大書的人物,比如蒙裁成,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興辦新學,先後執教於成都中學、重慶聯合中學、重慶女子師範大學等著名學府,培養的人才也是赫赫有名,包括蕭楚女、張聞天、李曉舫、中共五大代表雷曉暉(又名雷興政)、後擔任北京戲劇學院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的李承萱(後改名李伯釗)、法國文學翻譯家羅玉君以及四川有名的女校長唐若蘭等;胞弟蒙思明,早年投身於救國救亡運動,曾參加過由周恩來領導的上海工人第三次大暴動,後全身心投入到中國古代史的研究,碩士畢業論文《元代的社會階級制度》至今仍是研究元代歷史的必讀之書。

而最為耀眼的蒙文通先生少有文名,21歲時著《孔氏古文說》,辯舊史與六經之區別,探今古文之源流,議論精深,深得國內經學大師廖季平先生的讚賞。27歲時廖季平先生《今古學考》刊行,蒙文通逐字逐句研讀,對其中「今文十二博士同條共貫」存有異議,遂於第二年寫成《經學導言》一書,廖季平對此大加讚賞,並為之感嘆道「文通文如桶底脫,佩服佩服,後來必成大家。」其後寫成的《古史甄微》《古地甄微》《漢潺亭考》《越史叢考》等著作至今奉為經典。

蒙文通、蒙思明兄弟二人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同為四川大學的歷史系教授,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而我個人覺得最為可貴的還是他們錚錚鐵骨與氣節。1924年日輪德陽丸因載有大批劣幣企圖擾亂重慶金融市場,被執法人員查出,船長蠻不講理,反將執法的諜報兵打下水,引發矇裁成執掌的重慶女師等校師生強烈憤怒。聯合廣益中學等遊行示威。最後迫於壓力,許多學校無奈將參與學生默退,唯重慶女師因蒙裁成的堅持而幸免於難。1933年蒙文通先生應湯用彤之邀與錢穆執教於北京大學史學系,在此期間,日本東方圖書館欲重金聘請蒙文通先生編寫我國明清以來未刊刻,但很有學術價值的稿本提要,託詞謝絕。盧溝橋事變後,蒙文通恐落入敵偽之手,遂返川執教於四川大學。

站在這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老屋前,看著這裡的一草一木,撥過歷史的迷霧,我彷彿回到了百年前,似乎還看到了蒙家子弟在此學習和生活的身影,繼而感受到他們在當時還很閉塞的僻遠山區是如何孜孜以求有志於學。

興緻勃勃的岳定海先生一會兒說蒙文通在這裡坐過,一會兒又說蒙家子弟在此學習過,雖然並非親眼所見未必是真實的,但我深信這些事是極有可能發生有的。懷古思人,睹物思人,但遺憾的是有著近三百年歷史的蒙家祖屋因為各種原因,拆的拆,毀的毀,現在僅剩下堂屋了,而且到現在都還沒有文物保護的跡象。岳定海先生說,幾年前來的時候還沒有這麼破舊、破爛,堂屋前方的大門還可以直入,但現在這些都沒有了,而且院壩左邊還矗立起一棟不倫不類的新式樓房。痛心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據此不遠的范家老屋也是很有價值的老房子,其中就有百年前首批赴日留學,《四川日報》創始人,後致力於教育,被載入縣誌的民間教育家范仲純的老屋。

范家嘴的石傘和望桿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今也有百餘年,上面字跡依稀可辨,相傳為北宋范(文正公)仲淹之後,清綿州教諭范德源、恩賜壽士范黃、進士范春元於清咸豐元年仲冬十三日所建。

偏僻的石牛廟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還是鹽亭縣唯一紅軍曾經戰鬥過並成立蘇維埃紅色政權的地方。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一支小分隊進駐石牛廟,在此激戰,並建立起了村級蘇維埃紅色政權,並樹碑紀念,城鎮上至今還屹立著這個石碑,藉此昭示著後來人。

我們這一行可謂歷史文化之旅,同時也是紅色之旅,自然山水之旅。作家岳定海先生為此向隨行的領導建言,石牛廟山清水秀,歷史文化深厚,同時又有紅軍建立的紅色政權,將蒙文通故居與范家老屋連成一起打造傳統古村落,打好古村落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優美和紅色政權這三張牌,做好規劃,著力分布實施,以實現富民興鄉的宏大願望。

散文:探訪文通故里(外一篇)


《岐伯故里行》

茶亭是故鄉鹽亭偏遠的一個建制鄉。茶亭的得名源於一個感人的傳說,公元1637年李自成的一支部隊路過,有一位年邁老兵因腿傷不能從軍,拋棄於林山鋪,被當地一位寡居婦人收養治傷,後結為夫婦。這對夫婦逃避兵荒,順彌江北沿到了現在的茶亭場定居,因膝下無兒,且心地善良,見南來北往行人饑渴,於是便在茶亭場老鷹嘴轉拐處建一草亭,扯香籠草熬湯,免費為行人解暑止渴。這對老人死後,好心人將其抬至場鎮對面環山之巔安葬。後人以示紀念,將山名改為「二老山」,把老人供茶草亭命名為「茶亭」,於是便有了茶亭這個名稱。

一個周末,受邀與作家岳定海先生等各位諸君一行去茶亭採風。

近年來,當地文史學者通過多方考證與民間傳說等相關資料研究得出,《黃帝內經》的作者岐伯誕生於岐舌國,也就是現在四川鹽亭柏梓茶亭一帶。據說岐伯是黃帝元妃嫘祖的舅父,嫘祖父母早亡,岐伯將其撫養成人。而且還有大量的民間傳說反映中醫始祖岐伯雖然是一個部落首領,但他大量和主要的工作是採集藥材為人治病,其範圍遠跨陝西寶雞等地,正是他在四處採集藥材的過程中為嫘祖揚名,並為之牽線搭橋,使得中原部落黃帝和西陵古國的嫘祖走到了一起,從而拉開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序幕。而且還傳說黃帝在此與古岐舌國首領岐伯談醫論葯,遂而產生了影響至今的《黃帝內經》。

文史學者蔡正邦先生就曾考證,並作《醫聖歧伯考》云:「川北一帶舊時各廟宇均敬三組神。第一組為夫子、老君、佛稱上三教;第二組為文昌、玄帝、觀音稱中三教;第三組為川主、土主和藥王。一、二組中佛、觀音是外來神,全國皆敬。唯第三組僅四川才敬,川主是灌口李冰子二郎,西羌人,以都江堰治水惠蜀,尊為四川之主。土主是恆侯張飛,死後巴蜀之人以仍呵護其地,尊為土谷大神,是土主。唯獨「藥王」孫思邈不是巴蜀人,僅四川敬奉。」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繼而說道其實這藥王不是唐代的孫思邈,而是更加久遠,相傳《黃帝內經》的作者岐伯。此藥王非彼藥王也。

流傳至今的民俗「岐伯行鄉」:每年的三月十七,相傳岐伯生日那天十里八鄉的鄉親們,不分老幼都會雲聚在茶亭龍潭廟前,一隊人馬中一人端坐在高頭大馬上,背上背著歧伯行鄉令旗,後有巫醫樂師之人左顧右盼,好似要捉拿隱藏在路邊、山溝里危害人們的妖魔鬼怪。橫幅之上是一乘四人方轎,抬轎之人一幅老虎裝束,轎內正襟危坐坐著慈眉善目的中醫始祖岐伯,隨後簇擁而至的便是十里八鄉老百姓自發組成的一個個彩旗方隊。還有背著藥箱,搭著葯囊,手提中草藥的後人們。如此偏遠的茶亭鄉於是便有了深厚的歷史內涵。

得知被邀請,我是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的,因為很久就想去看看,去瞧瞧,去感受一下岐伯故里的風韻。

當然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參加工作下鄉的第一站就是茶亭。三十多年前剛參加工作,從學校到機關,一切都是新的,加之沒有任何實踐經驗,所以一切都很茫然。先行一步的老同事們,掌握了一些資料,要到鄉鎮去核查。於是我就被安排到了茶亭鄉。由於沒有任何經驗,辛辛苦苦幹了一天沒有用上。為了趕時間,不得已又只好吃幾片餅乾連夜與同事們步行返回去補充查證,至今想來還記憶猶新,尷尬不已。後來雖然還因工作的緣故去過一次,到來去匆匆,也沒有好好觀賞瞧瞧!

現在有這麼個機會,而且還是與作家岳定海先生和諸多文友同行,探尋人文古迹,領略自然風光,感受樸實誠摯的故鄉人,自然是興奮不已,於是激動的神經再次被調動起來,這裡拍拍,那裡瞧瞧,不放過任何一個鏡頭,一幅畫面,一件承載我們許多記憶的老物件,並把這些深深地存入我的記憶里。

站在岐伯廣場,充滿睿智仁愛目光的岐伯在注視著,一幅風塵僕僕的高大形象被永遠地定格在我的心裡。龍潭廟、龍潭湖、岐伯宮、岐伯墳、藥王谷、龍前村等每一絲都牽動著我們的神經。「彌江河畔一丘墳,岐伯樹下岐伯神,扯把青草能治病,看你心中誠不誠」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七,一曲高亢響亮的童謠便會響徹在龍潭廟前,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會雲聚於此,紀念這位造福人類的中醫始祖——岐伯。幾十年不見,舊貌換新顏,樓房林立,當初逼仄的街道煥然一新。當初我來時,沒有旅店,暫宿在當地一位幹部既是寢室同時又是辦公室的屋子裡,吃飯在食堂,天黑沒有電燈,只有灰暗的油燈代替……而今這一切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緊跟「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重建的步伐,一切都變了樣。現在的茶亭也是故鄉鹽亭一顆璀璨的明珠。

站在岐伯廣場,我凝視著神采奕奕迎面而來的歧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們這個民族本來是沒有神靈崇拜的。所謂神原來都是些活生生實實在在的人,只是因為他們為我們這個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逐漸而被演化成了神,繼而被頂禮膜拜!黃帝是也、嫘祖是也、岐伯是也,乃至後來的孔子是也!

散文:探訪文通故里(外一篇)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故事:你在天堂好嗎?
每家人都想問的問題,這隨禮什麼時候是個頭?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