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來傷寒之聖,唯張仲景 其能推尊仲景而發明者,唯許叔微為最

古來傷寒之聖,唯張仲景 其能推尊仲景而發明者,唯許叔微為最

許叔微

古來傷寒之聖,唯張仲景 其能推尊仲景而發明者,唯許叔微為最

宋代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婦人無故悲泣不止,經過許多醫生治療都不見好轉,她的家人認為一定是鬼怪附身,請了很多道士做法事,最終也沒有什麼效果。後來,就有人向這家人推薦了一位名醫。 這位醫生到了以後,仔細分析了一番癥狀,說:「此並非鬼怪所為,是肺氣虛的緣故,治療應當補益肺氣,若肺氣充足,悲泣自然會停止。」於是下了個處方,用甘麥大棗湯(甘草、淮小麥、大棗),連服十四帖而愈。有人請教他,既然是肺氣虛,為何不用補肺的葯而用補脾葯呢?醫生答,這就是 「虛則補其母」的道理。肺屬金,脾屬土,土能生金,所以補脾就能使肺氣充足,從而治療患者悲泣不止的疾病。周圍的人聽了以後,都對這位醫生高超的醫技大加讚賞。

這位醫生就是宋代著名的儒醫——許叔微。

許叔微,約生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卒於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字知可,南宋真州白沙人。自幼學習儒學,紹興二年,也就是許叔微53歲時,中進士,曾官至徽州、杭州教官及翰林學士,人稱「許學士」。

在他11歲時,連遭家禍,父親染上時疫而亡,母親悲傷勞累過度,患氣中(厥)病,被庸醫誤治而死。百日之內,父母先後因病去世,對於年幼的許叔微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打擊,他悲痛萬分,同時深感醫道的重要,因此,在習儒之外,「刻意留心方書,誓欲以救物為心」,最終許叔微成為了一位醫術精湛的醫家。他為人診病,從來無問貴賤,悉心治療,而且一生不計報酬。

許叔微還打破了「醫人不自醫」的說法,治癒了自己的疾病。年少時他讀書十分刻苦,不論嚴寒酷暑,每天都要讀書到深夜才上床入睡。他在伏案寫字時總是習慣向左傾斜,臨睡前又喜歡飲酒兩三杯,睡覺時也經常向左側卧。起初也沒有什麼異常感覺,可數年後開始有了變化。飲下的酒像是從左邊下去似的,胃中會發出「漉漉」的聲音,脅肋部開始疼痛,飲食也有所減少。每過十幾天必定嘔出一些又酸又苦的胃液,甚至夏天也是左半身不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為了治療這種病症,請了許多名醫,服了不少葯,都沒有效果,即使在一段時間內得到緩解,過後還是要複發。為此他感到十分苦惱。

後來,許叔微刻苦學醫,並對自己的病情作了詳細的研究,認為此病主要是「濕阻胃」所引起的。於是對其他藥物一概不再服用,只選擇了一味蒼朮來進行治療。他將蒼朮研成細粉,另外再用生麻油半兩,大棗15枚,放到蒼朮粉里攪拌後製成藥丸,每天用鹽湯送服50粒,以後逐漸增加100—200粒。說來奇怪,自從服藥後,各種癥狀都有所減輕,胃腸功能好轉了,脅下的疼痛也消失了,精神大振。此後,他堅持長期服用,直至痊癒。蒼朮的功效,許叔微自己得到了親身的體驗,便將此方編入到他所著的《普濟本事方》一書中。

蒼朮的燥濕之功,歷代本草方書都有很詳細的記載。除此之外,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蒼朮有明顯的明目作用。許叔微服用一段時間的蒼朮以後,便覺得眼睛突然明亮了許多。本來在燈下看書、寫字常感到眼睛昏花,到此時即使書寫細小的楷書也不再感到困難了。這正是因為蒼朮具有明目的功效,可是用當時的中醫理論是無法解釋的。現代醫學解開了這個謎底,原來蒼朮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能轉化為維生素A。對於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的夜盲症和角膜軟化症,一般單用蒼朮就有效果,不過劑量應該加大,每日使用蒼朮50克煎水分三次服。如果與豬肝或羊肝蒸煮服食,則效果更好。

許叔微醫術高超,救人無數。

有這樣一則醫案:有一位姓董的人患病,心神不寧,驚悸多夢,整夜無法入睡,自述「每卧則魂飛揚,覺身在床而神魂離體」,請了很多醫生,都認為心主神明,是心病所致,但卻久治不愈。而許叔微診斷以後說:「從脈象上看,應是肝經受邪,並非心病。肝經因虛,邪氣襲之,肝藏魂者也,遊魂為變。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則魂歸於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卧則神揚若離體也。肝主怒,故小怒則劇。」於是處方真珠丸和獨活湯。前者可安魂息風,後者能祛風養血。二方配合應用於肝經受邪的失眠症,一個月就可以完全治癒。許叔微的這種論治對後人在辨證方面有很大的啟發。 還有一則醫案,有個姓郭的有錢人感受風寒,體溫升高,頭疼,怕見風,同時還兼有大便不通,腹脹得要命。由於家裡比較富有,便請了好幾位醫生。

可沒想到醫生多也不是件好事,醫生之間對於疾病的治法出現了分歧。一位醫生很有把握地認為這是大柴胡湯證;另一位則顯得更有把握地認為應該用大承氣湯下之;而第三位也不示弱,認為應該用蜜導之法。他們三人一直爭論不休,難分勝負,可病人哪裡受得了呢!這時有人想到了請許叔微來看一下。

許叔微診過脈,詢問完病情,說:「這是脾約證,應該用仲景的麻子仁丸來治療。」家裡人一聽,又多出一種觀點,於是用疑慮的目光看著許叔微。而許叔微則肯定地說:「張仲景說過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

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為脾約,麻子仁丸主之。」在許叔微的聲望和堅持下,病患決定服用麻子仁丸試試。服後當天晚上,這位姓郭的病患就感覺舒服,大便也通暢地排了下來,然後又出了一身的汗,很快外邪就解了。病雖好了,可許叔微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呢?

因為許叔微想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傷寒論》中很清楚的脾約證,為什麼那三個醫生會把握不準呢?於是他想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其他的醫生,希望醫術高超的醫生能越來越多。想了許久,終於,許叔微想到了一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是編歌訣。他將自己學習《傷寒論》所總結出來的辯證治療方法,全部用歌訣的形式寫了出來,編成了一部《傷寒百證歌》。

他還將自己治療傷寒的醫案整理了90個,彙編成集,即《傷寒九十論》,其中詳細地描述了每一例病案和治療過程,闡發了自己的臨證經驗和處方用藥的心得體會,論述相當精要,成為後世學習《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

此外,許叔微還著有《傷寒發微論》,是他的一個論文集,裡面提出了很多他自己學習《傷寒論》時的一些思考。

以上三部著作《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被合稱為《許氏傷寒論著三種》),全面反映了許叔微在《傷寒論》研究方面的成就,學術價值極高,可以說是從臨床角度研究《傷寒論》的一個里程碑,為後人運用經方治病開創了嶄新的局面。

他一生的著作頗豐,還有一部《普濟本事方》,也備受後世醫家的推崇。葉天士就對許叔微大加讚賞,並把《普濟本事方》視作枕中秘籍。這部書輯錄了許氏平生全部所驗之效方,附有病例,能夠結合臨證,獨出己見,闡述自己的心得體會。此外,許叔微還繪製有《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直接用於醫學教學。並著有《治法八十一篇》《翼傷寒論》等書,可惜均已佚失。 在中醫學發展史上,許叔微堪稱「傷寒臨證大家」。他一生十分推崇張仲景,對《傷寒論》研究極深,重視辨證施治,強調:「傷寒治法,先要明表裡虛實,能明此四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清代徐彬在《傷寒方論》中說:「古來傷寒之聖,唯張仲景。其能推尊仲景而發明者,唯許叔微為最。」

此外,他還對脾與腎的關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重視脾腎在人體的重要作用,認為脾是運化水谷、化生精微以營養臟腑的器官,而腎為一身精氣之根本。同時他更重視腎的作用,認為若腎氣不足,真氣虛衰,脾自不能消化食物。所以補脾須先補腎,他的這一觀點對後世嚴用和提出「補脾不若補腎」有極大的啟示作用。而明代醫家張景岳、清代醫家葉天士也多受其學術思想的影響。

古來傷寒之聖,唯張仲景 其能推尊仲景而發明者,唯許叔微為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