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並非鳳毛麟角:古代那些有作為「官二代」

並非鳳毛麟角:古代那些有作為「官二代」

原標題:並非鳳毛麟角:古代那些有作為「官二代」


在大多數的看來,「官二代」是一個稍有貶義的稱呼,給人一種紈絝子弟、不學無術的印象。


其實,在古代,官二代做官是正常現象,且有任子、恩蔭等制度予以保障。必須承認,古代官二代中,確實出現不少不學無術、尸位素餐的紈絝子弟。


比如,趙奢之子趙括、石苞之子石崇、房玄齡次子房遺愛、高俅之子高衙內、秦檜之子秦熺、嚴嵩之子嚴世藩、龔自珍之子龔橙等,都是著名的官二代,至於劉禪等著名皇二代就不列舉了,他們都干過禍國殃民之事,遺臭萬年。



曾國藩家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續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但也有太多的官二代,不僅有真才實學,政績卓越,而且流芳千古。




西漢著名愛國大使蘇武,他的父親蘇建,是衛青的戰友,官至代郡太守(省長),符合當時任子條件。蘇武就是靠任子制,先當上朝廷郎官,然後被漢武帝任命為出使匈奴國大使。由此,蘇武牧羊的故事流傳千年不衰,蘇武本人也成為忠貞不渝的官員經典。



呂夷簡出身仕宦之家,伯父呂蒙正是宋太宗和宋真宗時期的宰相,其祖父龜祥曾任安徽壽州知州,故移家壽州,父親呂蒙亨官至光祿寺丞、大理寺丞。


按照當時的門蔭制,呂夷簡完全可以不參加科舉也可做官,但真宗初年,呂夷簡還是參加科舉,中了進士,先後歷任通州通判、濱州知州、禮部員外郎、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


呂夷簡才識卓優、清慎勤政,當時便有「廉能」之譽。知濱州時,他上疏請免掉農具稅,真宗為之頒行天下。在禮部員外郎任上,他批評真宗建築宮觀是勞民傷財,請罷除冬天河運木石。真宗稱讚他「有為國愛民之心」,數次委以大任。他曾出使契丹議和劃界,返朝後升任知制誥之職,成為真宗的近臣。


真宗末年,他升任龍圖閣直學士遷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真宗竟把他的名字寫在屏風上,呂夷簡後來擔任宰相(國務總理)一職。至於范仲淹說他大權獨攬,那是政見不一而已。

唐初名臣、大書法家褚遂良,由於父親褚亮做到了通直散騎常侍而受蔭為秘書郎入仕。



唐朝宰相姚崇,本名姚元崇,他的父親姚懿曾任嶲州都督,因此他可以受蔭直接當官。而且朝廷已經選中他當親王李弘的挽郎,官場向他敞開了大門。


但姚元崇覺得靠父親的恩蔭,靠給人抬棺材當官,有傷自尊。他事後未去吏部登記,而是改名姚崇參加科舉,高中進士,當上了官,傳為佳話。


紀曉嵐、張廷玉是清朝著名大臣,政績卓越,甚至死後「配享太廟」(能死後享受這種待遇的極為少見),但他們都屬於標準的官二代。


紀曉嵐的父親紀容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外放雲南姚安知府,為政有賢聲。清朝軍機處工作規則的創製者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康熙六年(1667)進士,入直南書房,升翰林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後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曾充《國史》、《一統志》、《淵鑒類函》、《政治訓典》總裁官。


實事求是地說,翻閱歷史人物的身世,發現史上有名、政績卓著的多數是官二代,真正像電視上經常播放的強搶民女,胡作非為的,還是少數。分析原因有四:


一是概率更高。因為一直推行任子制和門蔭制,史上大多數官員來自官二代,數量多,自然優秀概率也高。


二是競爭機制。科舉制的推行,一方面選拔了草根人才,另一方面,也確實對官二代形成了挑戰和競爭,朝廷當然也鼓勵這種良性競爭,這就刺激了官二代也只有通過刻苦努力,在競爭中勝出,攀上更高職位,從而延續門楣,光宗耀祖。


三是重視家教。絕大多數官員都是讀書之人,即使是官二代,也大多對四書五經有所了解,自然更加重視家教。通過科舉當上官員的貧寒子弟,其下一代也就演變成官二代,自然也從門蔭制的反對者變成擁護者,更是希望子孫們能多讀書、走正途,也成為國家棟樑。


四是更好的條件。官二代的物質條件和教育條件相比更加優越。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他們又從小就和成功的父輩呆在一起,耳濡目染,見多識廣,所以,他們確實能比普通人家子弟更熟悉政務、視野更開闊,政治素質較高。和當下現在城市學生比農村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比率更高的原因差不多。


以上,如果官二代能有清醒認識,並將這些優勢資源轉化為正能量,確實更可能超過草根出身的人,從而更有可能獲得成功。反之,也容易像清人吳汝綸所說的:「習於驕恣澆薄」,最後墮落成紈絝子弟,結局悲催,貽笑大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古傳奇自媒體 的精彩文章:

故宮匾額上竟有一隻斷箭!已經200年了!

TAG:今古傳奇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