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當代藝術館13周年,「眾妙之門」展比爾·維奧拉等作品

上海當代藝術館13周年,「眾妙之門」展比爾·維奧拉等作品


9月26日,位於上海人民廣場的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迎來13周年館慶,結合館慶的聯展「眾妙之門」(Mind Temple)也於當天開幕,展出了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嚴培明在內的20位中外藝術家的不同作品,涵蓋人工智慧、宗教體驗等話題。

上海當代藝術館13周年,「眾妙之門」展比爾·維奧拉等作品

展覽現場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古時的廟宇是承載宗教的結構,人們叫它『聖殿』,而在這個展覽中,我們想要思考的是,今天的『聖殿』是什麼。」展覽開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當代藝術館執行館長、此次展覽策展人孫文倩說道。對於這樣一個13周年的館慶展,孫文倩想要探討當下的人們對於生命、心靈、未來的發問和理解。她為展覽引入了「宗教」的概念,但是「廟宇」不再局限於建築結構本身,而是一個精神世界。「所以,我不想用『廟宇』這個詞去固化人們的理解,而是轉用『玄妙』的『妙』去打開所有的探索和對話。」孫文倩解釋了展覽名稱「眾妙之門」(Mind Temple)的由來。

上海當代藝術館13周年,「眾妙之門」展比爾·維奧拉等作品

嘎德,《紅太陽Red Sun》,2018,「眾妙之門」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館

展廳的一樓,一幅巨大的《紅太陽》懸掛在牆壁上,和駐足的觀眾形成對比。這幅作品來自中國西藏藝術家嘎德,他將各種材質與顏色的佛珠縫製在黑色的手工氂牛絨布上。「佛珠與藏人的信仰相聯。氂牛絨布與藏人的日常生活關聯。」噶德說道。而在這幅作品中,佛珠不再作為精神媒介,而更接近於物質世界。「我想要提出的問題是,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如何面對自己動蕩的內心。」

上海當代藝術館13周年,「眾妙之門」展比爾·維奧拉等作品

Oliviero Rainaldi,《人類的洗禮 Human Baptisms》,「眾妙之門」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館

在《紅太陽》的另一邊,義大利藝術家奧立仁(Oliviero Rainaldi)的作品似乎不那麼顯眼,線性的人物雕塑孤獨地向上生長著,似乎在低聲訴說些什麼。奧立仁的個人背景頗有意思,他在羅馬上過三年神學課程,曾經差點成為一名神父,後來,他為教堂製作禮儀用品,與此同時,他的雕塑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展出。展覽發布會結束後,奧立仁一邊抽著自己剛卷的煙,一邊回答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問題。被問到為教堂製作用品與在博物館展出作品有什麼不同,奧立仁表示,教堂有自己的禮儀和規則,你必須依照它們來行事,而在博物館裡則自由得多。至於藝術和宗教對他而言具有怎樣的關係,這位差點成為神父的藝術家似乎有些「答非所問」,「在我創作之前,我會設置一個框架,如果最終的作品達到了我的設想,體現了我的靈感,我就會覺得那是好作品。」

上海當代藝術館13周年,「眾妙之門」展比爾·維奧拉等作品

石至瑩,《圓光 Halo》,「眾妙之門」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館

沿著一樓展廳的坡道走向二樓,便來到藝術家石至瑩的作品面前。這件名為《圓光》的作品由一組不同大小的菲涅爾透鏡組成,圓形的透鏡依據一定的方位秩序組合。「作品中的方位來自一張曼荼羅上佛像的方點陣圖,但內容從繪畫換成了圓形的透鏡。」展覽現場,石至瑩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描述了她作品的靈感來源。「透鏡其實是二維的,但因為光的折射,呈現出三維凸透鏡的效果。由此我想表達的是,眼見不一定為實,真假並不確定,這使我去反省我們已有的認知。」

上海當代藝術館13周年,「眾妙之門」展比爾·維奧拉等作品

嚴培明,《我的母親 My Mother》,「眾妙之門」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館

無論是噶德、奧立仁還是石至瑩,他們的作品最終都回到了關於「人」的議題上。在展廳中,奧立仁的作品和中國藝術家嚴培明的作品《我的母親》相對,形成一種對話:前者描繪孤獨,後者表達思念。或許對於奧立仁來說,所謂的「作品體現靈感」恰恰是對於藝術和宗教關係的一種回應:對於「宗教」的體驗和理解融入了他們的思想,最終外化成作品。

「從一開始,我就確定,我們並不是要做一個『泛宗教』的展覽,雖然它集合了許多宗教的元素,」孫文倩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展覽所圍繞的是「人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物之間的對話」,「我希望我們能夠回到自己本身,即作為人,我們怎麼去應對已有的世界和未知的新世界。」

如今,這個「未知的新世界」已經「侵入」了我們的生活,比如人工智慧,這也是展覽除了「宗教體驗」之外的一大重要主題。在「眾妙之門」的展覽現場,記者看到了「孜孜不倦」學習書法的機器人,以及分布在展廳各處的人工智慧導覽員,無論你是否喜歡和接受,它們都以難以忽視的「存在感」成為你觀展體驗的一部分。

上海當代藝術館13周年,「眾妙之門」展比爾·維奧拉等作品

展覽現場會跳舞的機器人導覽員

「人工智慧以大量的學習做到精準,或者接近精準,但是它和藝術家的『手』依然是不同的,因為藝術家的創作有靈魂。」孫文倩說道。雖然人工智慧或許永遠無法成為藝術家,但是在她看來,這種藝術與科技的對話是必要的,「藝術的能量也可能對科技有幫助,它可能會打開科學家新的思考,而這些新的思考又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海當代藝術館13周年,「眾妙之門」展比爾·維奧拉等作品

Bill Viola,《歸來 The Return》,2007,「眾妙之門」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館

在二樓展廳的盡頭,美國藝術家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的影像作品《歸來》在狹小空間的一片黑暗裡展開。一個女子從黑暗中走來,她的身體和紅色長裙慢慢浮現,又漸漸歸於黑暗。根據介紹,這件作品反映人的內心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蛻變,或許這個漫長的過程也是對展覽的一個註解。

展覽「眾妙之門」(Mind Temple)將持續至2019年1月3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西班牙國家芭蕾團影像展走進上海地鐵
特朗普:幾十年來我一直被指控性侵 對卡瓦諾有同感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