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李銀河:我就是喜歡愛

李銀河:我就是喜歡愛

在兩段著名的愛情背後,這位今年已經66歲的老人從沒有改變對愛的研究和追求。相對快速變化的時代,她就像是一個恆定的坐標。

「21年了,你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我則得到了時間的治療……你倒是常常回到我的夢裡。每次在夢裡見到你,我都會著急地告訴你:你知道你有心臟病嗎?」

威海的一間錄音室里,李銀河正對著話筒讀出這封她寫給王小波的信。

如信中所寫,這是一次21年之後的告白。把它作為音頻課程《李銀河說愛情》的開課宣傳,是製作方隨身課堂和播放平台喜馬拉雅FM特別提出的建議。李銀河本人並不抗拒,一開始,她只寫了300字,後來又增加到1000字。

李銀河的愛情始終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她自己對此也不介意。她常在聊天中主動提起「小潑」——不知為何,她習慣把「小波」念成「小潑」。說起小波之後更為「驚世駭俗」的大俠,李銀河也全無扭捏,甚至會有得意之情流露:「我的一生遇到兩次激情之愛,這確實是比較難得的。」

2014年,她撰文公開自己與伴侶「大俠」的關係,用個人隱私完成了一次關於性少數人群的科普:大俠是一名跨性別者,生理是女性,但自我認知是男性。李銀河以異性戀的立場與他相愛,至今兩人已經同居21年。

李銀河與大俠一起生活已經21年。

在公眾眼中,李銀河是濃郁和跌宕的。她是王小波的遺孀、離經叛道者、擁有傳奇愛情的女性、敢言的學者,有媒體甚至為她冠上了「性社會學『搖滾教母』」這樣的名號。

研究之外,李銀河的個人生活也做到了知行合一。研究性少數人群,然後又與性少數者相愛,從這個角度看,李銀河的生活確實如媒體評價的那樣,足夠「搖滾」。

不過,這些用詞激烈的標籤並非李銀河所看重的。她沒有刻意前衛,這種形象更多來自與時代的對比。對李銀河自己而言,生活和研究的主旨從來沒有變過,一直都很簡單,那就是愛情。

假如在真實生活中見過李銀河,你也會感覺到她和上述標籤之間距離遙遠。她說話聲音很輕,語速緩慢,沒有太多起伏。寬鬆的外套、細邊框的眼鏡讓她看上去像個典型的內向學者。

李銀河不善於拒絕。對於各種演講、採訪,或是在微博上回答問題的邀請,她總是盡量答應,儘管很多言論曾令她陷入困境——她的微博曾被禁言3個月——沒辦法,在「這類話題」上,李銀河是人們獲取觀點的第一選擇,「這類話題」包括性、性別、婚姻、家庭、性少數人群等。從1992年與王小波合作出版《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開始,李銀河的研究領域就在這個範疇里。

這個領域天然就會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因為它是每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這類話題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與愛情有關。中國人常常羞於公開、誠實地談論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生活話題。而能夠理所當然地以平常心面對這些話題的李銀河,成了被期待的發聲者。

李銀河說自己並非有意「知行合一」,只不過她的研究讓她能自然地接受各種人,不會把這些因素視為愛情的阻礙。她也曾樂觀地表示,大多數普通的中國人其實都很寬容。

在談論自己的性癖好時,李銀河的用詞和語氣不會有任何猶豫或不好意思,感覺就像談論自己喜歡吃的菜一樣平常。

她曾解釋過自己能專註這些研究領域幾十年的內在動因——她喜歡虐戀。這是她天生的性癖好。

在李銀河的自傳里,這幾乎成了一條主線。她花了不少篇幅描述自己在內蒙古支邊,以及在農村插隊的經歷,但著重回憶了自己是如何發現並確認自己對虐戀的喜好。1998年,她出版了專著《虐戀亞文化》。「可以說,這是我所有研究的源動力,當然有很多因素促使我研究,但這個是最根本的。」李銀河說。

與在愛情和研究上表現出的持續熱情不同,李銀河對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似乎沒有太多興趣。

4年前,李銀河從中國社會科學院退休,在威海一個靠海的住宅區買下一間公寓。去500米外的海灘散步,是她日常的休息方式。

李銀河喜歡這座以宜居著稱的海濱城市。每到夏天,她都會來住幾個星期——2000年,她到這裡旅遊,就曾買下一間漁民的小房子,當時每平方米800元。「退休後就想躲到這兒來,在北京根本不想吸氣。」李銀河對《第一財經周刊》說,「而且還能躲掉不少事。在北京,像你這樣的採訪特別多。」

退休以後,李銀河的日常生活可以簡化為:上午寫作、下午看書、晚上觀影。她幾乎不看新聞,對時事的了解主要來自手機里的五六個微信群,裡面有不少是與她年齡相近的精英群體;看電影則是主要消遣,她最近看的一部電影是《狩獵》,講述一個幼兒園男教師蒙冤,被當成兒童性騷擾者的故事;最新的煩惱是感到自己寫作進入了「枯水期」,虐戀這個話題被寫盡了,而除此以外,她想不出感興趣的故事。

這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似乎從來沒有太強的物質需求。王小波的母親就曾評價李銀河和王小波是靠「吃精神」活的。相比同齡人,李銀河的成長環境的確順遂和幸運不少。她的父母是《人民日報》的創刊元老,小學和中學同學中不乏國家領導人的後代。她自己在同輩當中亦數成績優秀,雖然因為政治運動中斷過學業,但仍在1974年以工農兵學員的身份進入大學。

「60年間所有的歷史事件都與我無關,我最多只是一個看客,有什麼可寫的?」李銀河在自傳中這麼評價自己。她認為王小波是她的「良心」——王小波的父親在1951年的一場政治運動中受到打擊,他從小見識了生活和世道之苦,而李銀河的家庭相對平穩——「小波的經歷使我心痛。」李銀河在自傳中寫道。

而感情方面,在意外地失去一段可遇不可求的愛情之後,又意外地找到另一段,李銀河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被自己所謂的「激情之愛」覆蓋。在這一點上,李銀河更加幸運。她的後一段愛情在中國仍屬少數,往往會受到反對、懷疑和歧視。但李銀河和大俠沒有遇到這些。她的同事經過社會學訓練,對此見怪不怪,而她和大俠的親朋,也都順利接納了他們的關係。

與王小波的愛情至今仍是李銀河的標籤。

退休後,李銀河完全終止了研究寫作,成為一名虐戀小說家。她已經寫了7本虐戀小說,陸續在香港出版。「有人批評我怎麼老是重複寫這個題材。我就想到那些畫家,可以盯著一個場景畫幾十幅差不多的畫。」李銀河對《第一財經周刊》說。不過,李銀河的小說經常被認為有「論文味」。

她不喜歡講課,害怕在眾人面前反覆說一樣的內容。原本李銀河可以留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工作,但她執意轉去了社科院,原因之一就是不想講課。

「她不是那種讀者意識很強的作者。不會到了精彩之處,有意識說我要給讀者一些刺激。」果麥文化的編輯曹卓彧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她曾參與李銀河的自傳《人間采蜜記》的宣傳推廣。

李銀河也不太在意非專業上的細節問題。「有些作者會對包括書籍封面的設計等各方面提出種種設想和要求。但我們把設計方案拿給李老師看,她基本沒什麼意見。」曹卓彧說。「但她對專業問題還是很較真的,《女性主義》里涉及數百條參考文獻說明及注釋,此次新版作了修訂,李老師逐條核對。」

雖然與大眾傳媒接觸頻繁,李銀河並不需要關心合同條款之類的細節,大俠會負責這些。除了研究和家庭,似乎沒有什麼需要她操心的。

對於不同的觀點,李銀河就像對待少數人群一樣,有足夠的包容。「她從不要求你接受她的觀點。如果你說了她不知道的事實和觀點,她會很有興趣傾聽。」負責李銀河課程的喜馬拉雅FM製作人楊一驪說。

在準備這門課程的時候,喜馬拉雅FM的製作團隊與李銀河聊到「PUA學」(教授快速與異性搭訕並親密接觸的技巧)。李銀河沒聽說過這個「新術語」,在楊一驪解釋了PUA具體教什麼後,雖然不認同,李銀河還是會慢悠悠地說一句:「挺有意思的。」

大多數人對李銀河的了解,來自於她在公共平台上的言論。只是隨著她在回應公眾提問時展示的社會學家的價值觀和邏輯素養,李銀河成了帶有某種符號意味的學者,這當中有很多人向李銀河索取的觀點,已經遠遠超出了她的研究範圍。

比如人們在微博上向她提問如何看待《創造101》里的某位選手,或是某位明星的八卦。「最近有人問我,『聽說某個明星換妻,您一定知道一些內幕吧?』我怎麼可能知道什麼內幕?我連他們是誰都搞不清。」李銀河對這些問題感到無奈,她說自己如今也常常不得不「自我審查」一下,不去回答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話題。

敵意也不可避免。有人曾寄過一本書給李銀河,裡面描述了一個女性到地獄走了一遭所遇到的各種酷刑。「他的意思我是要下地獄的,先給我演示地獄裡什麼待遇。」現在說起來,李銀河都當是笑話。

不過這位學者也承認,她享受自己的言論收到巨大回饋時的感受。「那時候寫博客,發出去30秒,你就看到上萬人閱讀了,然後數字蹭蹭往上漲。」

對於在互聯網平台開設付費音頻課程這種新鮮嘗試,她也不帶排斥地接受了。對李銀河而言,用通俗語言解釋她研究了幾十年的課題是再容易不過的事。

就和許多明星學者一樣,李銀河的研究本身,了解的人並不多。曹卓彧告訴《第一財經周刊》,周圍的朋友得知她在與李銀河合作時,會拜託她問李銀河如何解決一些感情問題。她不得不向朋友解釋,李銀河是個社會學家,不是心理諮詢師。

事實上,李銀河的有些學術著作,要想買到也並不容易。你很難在書店裡找到《虐戀亞文化》和《同性戀亞文化》的新書,而它們在二手市場上的售價往往超過100元。

李銀河的其他作品,即使是非學術著作,比如自傳《人間采蜜記》,也不是那種非常熱門的暢銷書。「但它很長銷,總是平穩地增加銷量。」曹卓彧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她正負責再版李銀河的一本學術著作《女性主義》。這是一本面向普通人的入門級學術書籍。「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這本書應該能讓大家了解一些真正的概念和知識。」

喜馬拉雅FM在籌劃這門課時,也並沒有寄望它成為銷量冠軍,而是把它歸入「大師課」系列。「當然,我們也期待李老師的觀念能夠真正影響一批用戶。」楊一驪說,此前,知識付費市場還沒有一門從社會學角度去談愛情的課程,李銀河算得上講這一課題的優質人選。

李銀河理解自己的研究應該帶來社會的改進。「既然你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了,真的遇到事,你得站出來,很多時候要為少數人群說話。」她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她曾多次試圖讓同性婚姻進入立法討論。

這種意識在她從事社會學研究前就存在。1978年,畢業一年後,李銀河進入國務院研究室工作。她與人合寫的評論文章《要大大發揚民主,大大加強法制》被刊登在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大多數重要官方報紙上。這讓26歲的李銀河成為當時的政治偶像。「受那時的影響,我多少有些報國的情懷,覺得自己做的事還是要能推動社會進步。」李銀河說。

如果李銀河選擇了其他研究方向,或是其他職業,她可能只是一個「沉默的大多數」,然而她研究的課題,恰好濃縮了中國過去幾十年發生的巨變。

《南方人物周刊》刊登過一組名為《李銀河掀起性風暴》的文章。李銀河本人並不贊同這種提法,她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改變人們的觀念,只是把已經發生的改變說了出來。

而拋開所有這些研究,李銀河其實只是一個家境和教育背景良好,遵從自己的天性,擁有好奇心和同理心的女性,或者說,她是個從小到大沒怎麼變過的好人。

她的敢言也不是有意為之,只是天性的表露。按照李銀河自己的說法,「有的時候實在看不下去,就想說出來。」這些品質本應算是平常,但現實情況是,它們仍然稀缺,這又加深了公眾對她的期待。

李銀河經常面對的一個質疑是:「有那麼多國計民生的大事等著研究,你幹嗎研究這些?」她通常會這麼回答:「動物學家只能研究大象、老虎,不能研究昆蟲嗎?我覺得它們是一樣的。」

不論是公開演講、出版書籍還是錄製音頻課程,現在與李銀河共事的大都是年輕人。在《第一財經周刊的》採訪中,不少人聲稱自己受到了李銀河的「啟蒙」。他們在李銀河身上所尋求的,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常識,或是安慰。

李銀河喜歡提及中國社會學大師費孝通對她的教誨——要「出故事」。某種程度上,李銀河的工作只是在講述與愛情相關的故事。

如今,壯壯是為數不多會讓李銀河語速變快、情緒高漲的話題。2001年,她和大俠從兒童福利院收養了當時5個月大的壯壯。壯壯患有亞斯伯格綜合征,這是一種程度較輕微的自閉障礙。起初,大俠會更嚴格地教育壯壯,李銀河則主張讓他開心、快樂就行。壯壯擅長繪畫,威海家中的客廳就掛著4幅壯壯的畫作,李銀河的微博頭像也是壯壯畫的。

李銀河的自傳里也有一段專門講述她為人母之後的感受:「我不在乎是否因為有了母性就成了一個完整的女人,只是陶醉在這種甘醇的愛與被愛的情感之中。」

「我喜歡愛。」李銀河在接受採訪時曾這麼說。

這可能是對李銀河本人最合適的註解。她的人生路徑、好奇心,和她的表達欲,歸根結底都是源於這一點。

Q&A

C=CBNweekly

L=Li Yinhe

C:在你的研究領域,有什麼變化是讓你意外的?

L:中國人不想生孩子了,這很意外。我在1990年代寫作《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的時候,感受到的還是計劃生育政策與中國家庭需求之間的張力,那時我覺得,生孩子真的是中國家庭觀念中最根深蒂固的。但現在,真的有很多中國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C:你想過為什麼嗎?

L:肯定有很多原因,比如經濟發展、教育水平提高,這些都是社會學上比較公認的歸因。我覺得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有一層原因是,更多人從家庭本位轉向了個人本位。當一個人以家庭為首要考慮因素時,他會為了經濟、為了傳宗接代去生孩子,即使本人並不願意;當一個人以個人的生活為首要考慮因素時,他就可能選擇不生。

C:你覺得婚姻會消亡嗎?

L:人們的親密關係會有多種多樣。婚姻制度確實在式微,但不一定會消亡。它最適合的,是完全愛上對方,心無旁騖,決定廝守終生的人。

C:你覺得靈魂伴侶是婚姻的必要前提嗎?

L:不是必要的,而且很多靈魂伴侶並不進入婚姻,他們是朋友,或者是情人。我覺得大量的婚姻伴侶並不是靈魂伴侶,但他們之間也可能有愛情。

C:有什麼事是你原本深信不疑,但現在開始懷疑的事情?

L:人類社會永遠是進步的。

C:關於愛情,現在很多人感興趣的是方法論和「實操技巧」,你的這門音頻課,能滿足這種需求嗎?

L:應該滿足不了。但是能讓人們對婚姻、愛情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如果一個人特別想去愛,那他應該大概了解一下愛是怎麼回事,愛到底是什麼感覺,等到愛情的幾率是多大。這些我都會涉及。

C:現在有很多新的戀愛形式,比如職業偶像,粉絲會對他們抱有戀愛般的心情,偶像本身則被禁止在現實生活中戀愛。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L:禁止偶像在現實中戀愛,有些反人性。這是為了保住粉絲的犧牲,挺不自然。當然,我可以理解粉絲對偶像的戀愛心態,這算是一種移情。我也有過,比如有段時間很喜歡黎明,他演的一個角色有受虐的情節,你知道我喜歡虐戀,看了就特別移情。但是,這不意味著要影響現實中的戀愛,如果選擇了這種虛擬的戀愛,是不是因為好多人在現實中找不到?

C:你最希望自己的哪一點被改變?為什麼?

L: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讓我想想……

(幾小時後,再次與《第一財經周刊》見面時)我想到答案了,我想改變身材和外貌,想變得更好看。上次參加一個活動,拍照片,一邊是姚晨,一邊是惠若琪(中國女排前隊長),我站中間,當時就想,如果自己能更好看就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商業?洞察》新書首發,第一財經記者揭示商業新聞背後的價值
為什麼「頭騰大戰」只會發生在中國?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