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格瑪·伯格曼:一個永遠都在用鏡頭追問生命謎題的電影大師

英格瑪·伯格曼:一個永遠都在用鏡頭追問生命謎題的電影大師

看歷史看世界

者按

1918年7月14日,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這就是日後閃耀於世界影壇,用攝影機窺探人類靈魂,編導出無數部大師傑作,幾乎把世界各大主要電影節的大獎都拿了個遍的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在超過60年的職業生涯中,伯格曼導演過62部電影,且大多都是自己編劇。這些作品以精簡、沉鬱的風格,探討生命與死亡、靈魂與肉體、存在與虛無等重要命題,將電影納入哲學的範疇,為世界電影乃至人類文明貢獻了燦爛的篇章。

他一生共有3部作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全世界只有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大師維多里奧·德·西卡與費德里克·費里尼能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上與他比肩,這二位分別有4部作品獲獎)。而在其他世界一流的電影節中,他更是獲獎無數:法國戛納電影節獲獎7次,德國柏林電影節獲獎2次,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獲獎4次,法國凱撒獎獲獎1次,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獲獎1次,歐洲電影獎獲獎1次,日本電影旬報獎獲獎3次,美國導演工會獎獲獎1次,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獲獎7次,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獲獎4次……

此文為《看歷史》原創內容,版權歸看歷史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他的電影里滿是童年的影子

伯格曼的父親非常嚴厲,對孩子們的管教可謂嚴苛,經常對孩子們說的話就是:「知道嗎?我懲罰你們,是因為愛你們!」或者:「吻我的手,請求原諒!」這種氛圍對伯格曼的影響不小,甚至被他稱為「教堂黑暗的一面」。在日後的作品《芬妮與亞歷山大》里,我們還能看到這一時期的場景再現。

伯格曼小時候很愛哭,他總是黏著母親,希望得到母親的愛與擁抱。由於哭鬧太多,讓母親很是擔憂,甚至把他帶去看醫生。醫生不但很重視這事,還告訴母親:「不能讓他老是這樣讓人抱,要牢記,他不是女孩,該得有個男生的樣子!」

小時候總愛黏著母親,希望得到愛與擁抱的伯格曼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索菲亞·赫默特(Sophia-Hemmet)醫院附近的教區,有一座大公園,公園裡有一幢房子,這就是伯格曼度過童年時代的地方。房子周圍有大片樹林,還有公墓和太平間。伯格曼小時候最有趣、或者該說最恐怖的經歷,就是被惡作劇的太平間管理員和司機鎖在停屍房裡。他後來回憶道:「那次經歷太恐怖,我至今還記得當時害怕的樣子。旁邊躺著個女人,眼睛還沒完全閉上。當我走過去看她時,突然感覺她也在看我!」這段經歷無疑給伯格曼留下不小的陰影,以至他晚年還時常夢到這個場景。而他在電影里對死亡的窺探,或多或少跟這一經歷息息相關。

伯格曼的祖母在烏普薩拉(Uppsala)有棟大房子,她和一位老管家住在裡面。兒時的伯格曼非常喜歡去祖母家,他喜歡那棟又大又古老的公寓,認為裡面充滿了神秘與吸引力,可以盡情玩耍,盡情探索。每逢聖誕節,全家大小齊聚祖母的大房子一起慶祝,伯格曼在這兒得到了一個孩童應有的快樂,體會到跟父親那「嚴厲黑暗」相對立的一面——開心和幸福。而這一切,都體現在了後來的史詩巨作《芬妮與亞歷山大》中,事實上,這部電影大部分是以祖母的房子以及他在裡面的活動為藍本。

《芬妮與亞歷山大》劇照

伯格曼8歲左右時,他的夢想就是得到一部攝影機。恰好那年聖誕來臨,孩子們陸續收到很多禮物,其中就包括一個裝著攝影機的盒子。可是當父親宣讀盒子上的祝語時,伯格曼卻大失所望,因為那是安娜阿姨送給哥哥達格(Dag)的。而安娜阿姨送給伯格曼的,卻是一隻泰迪熊。伯格曼認為簡直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事了,於是鑽到桌子下,躺在地上大哭。他晚年回憶說:「從8歲那麼小,到80歲這麼老,我都沒這麼失望過。」

那時伯格曼跟哥哥住同一個房間,而那台攝影機,就放在屋子中間的桌子上。伯格曼躺在床上,盯著攝影機,感覺它散發著神秘的光芒。他在心裡琢磨,到底要如何才能得到它?

有趣的是,哥哥對攝影機根本沒興趣,他喜歡錫鐵玩具兵!伯格曼當時大約有150個玩具兵,於是他對哥哥說:「我把我的整個軍團都給你,換你的攝影機怎麼樣?」哥哥覺得這個主意簡直好極了,立馬就答應了,於是伯格曼終於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攝影機。

伯格曼的第一部攝影機

《夏夜的微笑》

1957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

最佳詩意幽默獎

伯格曼第一次揚名世界,是因為影片《夏夜的微笑》(Sommarnattens Leende,1955年)的成功。本片獲戛納電影節最佳詩意幽默獎(Best Poetic Humor),併入圍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夏夜的微笑》劇照

伯格曼當時在報紙上看到一條瑞典電影在戛納獲得成功的消息,心想這倒是挺有意思的事兒。誰知繼續往下一看,竟然是自己導演的電影獲獎了。原來電影公司在沒通知伯格曼的情況下就把電影送到戛納參展了。

《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職業生涯的轉折點,因為影片大獲成功,SF(Svensk Filmindustri)電影公司賺了很多錢,從此,伯格曼就可以自由拍攝電影,再沒人干預他的工作了。

《夏夜的微笑》劇照

電影大師

他的作品,每一部都堪稱經典

在得知《夏夜的微笑》獲獎後,身在瑞典的伯格曼立馬動身前往戛納。隨他同行的,還有一部劇本,即後來成為曠世傑作的《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講述了飽受精神折磨卻又具有理想主義的騎士布洛克與同伴們在瘟疫橫行的歐洲大路上艱難生存並遭遇死神的故事。透過一個個不同的社會層面,展現出不同的人物在面對死亡時不同的表現方式,體現了對宗教、對上帝是否存在的思考。

《第七封印》最終榮獲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電影一部分靈感來自伯格曼自身的痛苦經歷和對死亡的恐懼,還有部分靈感來自教堂壁畫。其中名垂影史的死神與騎士下棋的場景就來自著名教堂畫家Albertus Pictor在烏普蘭(Uppland)教堂所作的死神與騎士對弈圖。

《第七封印》劇照

此後,伯格曼佳作不斷。電影《野草莓》講述一位醫學教授於晚年回母校接受榮譽,一路憶起一件件人生往事與一段段心路歷程。本片獲得第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第23屆威尼斯電影節影評人獎等多項榮譽。

電影《野草莓》劇照

拍攝於1960年的《處女泉》講述了一位天真無邪的女孩在去教堂的路上被歹徒玷污殺害,其父得知真相後親手替女兒報仇。本片是伯格曼第一部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表達了對上帝的控訴和懷疑。因為上帝總是看著罪惡發生,卻並不制止。

電影《處女泉》劇照

《穿過黑暗的玻璃》講述一位患有精神病的女子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島上療養,與父親、男友及弟弟之間發生的故事。本片主要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難以溝通,以至於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電影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並在柏林電影節上也有所斬獲。

《假面》講述一位女護士在護理一個精神出現問題的女演員時發生的一系列不可思議的故事,獲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本片被伯格曼自認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最著名的鏡頭就是兩張面孔合二為一的那一幕。關於這一手法的創作靈感,伯格曼後來回憶說:「我當時一張張翻看著她們的照片,突然就想到了這個辦法,覺得很有趣。」

《婚姻場景》講述一對原本生活幸福的夫妻,因丈夫的移情別戀而使婚姻生活陷入危機,最終走向離婚與分居。本片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劇本獎。電影取材自伯格曼的自身經歷,他當時愛上了一位名叫Gun的女孩,於是跟妻子埃倫(Ellen)坦白說他打算離家,跟Gun一起去巴黎。

電影《假面》劇照

《芬妮和亞歷山大》講述孩提時的芬妮與亞歷山大父親去世後,母親改嫁給當地的主教。然而主教卻是個偽君子,時常鞭打與虐待孩子。最終孩子們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逃離魔爪,生活重新回歸正常。本片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威尼斯電影節費比西獎、法國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等諸多獎項。

伯格曼在 《芬妮與亞歷山大》片場

1976年年初的某一天,伯格曼正在瑞典皇家劇院指導排練,突然有人對他說:「樓下有警察想跟你談談。」在當時引起轟動的伯格曼稅務風波就此拉開帷幕,他因被指控逃稅而被警察拘捕。這次事件使伯格曼受到嚴重打擊,他隨後關閉自己的工作室,離開瑞典,去到德國,中斷了8年電影工作。

伯格曼結過5次婚,有9個孩子。但他自稱對家庭並沒有付出過什麼,與孩子們的關係也不怎麼樣。

老頑童伯格曼

從1965年到法羅島為《假面》選外景地時,伯格曼就決定餘生要在法羅島度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法羅島民」的生活時斷時續。

到了晚年,伯格曼終於如願以償,非但不再離開他心愛的法羅島,並且過上了理想的生活:房間里有一個大壁爐,爐火不滅,坐在壁爐旁,喝酒,沉思,看著窗外的風雪和大海……

伯格曼與《假面》的女主角麗芙·烏曼

有人說,1999年電影界大知識分子羅伯特.布列松的逝世,凍結了全世界電影愛好者的心。那麼2007年則更是令人扼腕嘆息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7月30日,兩位世界一流的電影巨星義大利大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與瑞典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於同一天逝世。

伯格曼逝於法羅島,葬於法羅島。他被譽為電影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義大利國寶級導演費德里克·費里尼說:「把我跟伯格曼比,是在恭維我。」

而伍迪·艾倫對伯格曼的讚美則更是高到無以復加:「他可能是自電影被發明以來,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創作者。看了他的電影之後,我只覺得沮喪——他已經把電影拍到那種高度了,後來的電影還有什麼拍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法國隊球員的身價為什麼這麼高?要問這個人!
歷史上葡萄牙是如何「發現」世界的?只是用炮火嗎?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