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疸之六經辨治

黃疸之六經辨治

黃疸之六經辨治

《靈樞·經脈》記載太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病皆可發生黃疸,其論病黃已涉及五經,獨無少陽經。至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有專篇論述黃疸:「諸黃,腹滿而嘔者,宜柴胡湯」,柴胡湯即病在少陽也,後人多以臟腑辨證而遵之。余結合臨床,認真揣摸仲景之論,黃疸一證見於《傷寒論》六經之中,原有明文。《傷寒論》原為百病立法,故黃疸病亦可從六經辨治。《金匱要略·黃疸篇》曰:「陽明病,脈遲……此欲作谷疸。」唐容川《傷寒論淺注補正》註:「陽明病三字,是言胃家濕熱。凡仲景稱某經病,皆照傷寒六經提綱言之。」可見即使是臟腑辨證,亦不離六經。余從六經辨治黃疸並非眩奇,有所本也。

太陽病黃疸

表實證 症見惡寒發熱、肢節疼煩、無汗、身目俱黃、小便短黃、肌膚瘙癢,苔白,脈浮或數。此乃風寒外束太陽肌表,濕熱鬱蒸於里,肺氣鬱閉,濕熱之邪不得宣散與下行所致。熏蒸肝膽,膽汁不循常道外浸肌膚而發黃。初起寒熱,身目不黃,繼之則必發黃。《傷寒論》說:「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黃疸見太陽表實之證,治宜解表。方用麻黃、杏仁發汗辛散表邪,赤小豆、連軺、生梓白皮清泄濕熱,甘草、大棗和脾胃。如此表裡宣通,濕熱消退,黃即消除。

表虛證 黃疸初起,有惡寒、發熱、自汗、脈浮等表虛癥狀,治宜調和營衛、扶正托邪,可用桂枝加黃芪湯。仲景又言:「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陳元犀《金匱要略淺注》言:「黃疸病由濕熱瘀郁,薰蒸成黃,非茵陳蒿推陳致新,不足以除熱退黃;非五苓散轉輸利濕,不足以發汗行水。二者之用,取其表裡兩解,為治黃之良劑也。」唐宗海亦說茵陳五苓散「為黃疸而出表裡兩解之方也。」關幼波「用薄荷、柴胡、蟬衣等外托解毒法治療黃疸型肝炎」,實屬發表宣肺,應用汗法的範圍。是以凡風邪外襲,化熱與脾濕鬱結,薰蒸發黃,而表邪不解者,即可因勢利導,達表宣肺,以解皮毛之鬱熱。肺氣肅降,水道通行,則邪從肌表與小便分消。

陽明病黃疸

濕熱並重 面目肌膚髮黃,色鮮明,發熱頭汗出,身無汗,口渴,欲飲水,腹滿,小便黃短,嘔惡,不欲食,心胸不安,舌紅苔黃,脈滑數。黃為土色,脾胃居中主土,是以黃疸病機多為濕土之變。此證治宜清熱利濕退黃,方用茵陳蒿湯。

熱重於濕 若黃疸並見腹脹,大便燥結,潮熱,汗出,舌苔黃燥,脈弦滑有力,乃陽明邪熱偏重,更用大黃硝石湯(大黃、黃柏、硝石、梔子)通腑泄熱退黃。

濕重於熱 若黃疸並見腹脹口不渴,舌苔白膩,脈緩,乃濕重於熱,則以利濕為主,佐以清熱退黃,方用茵陳四苓湯加味。

少陽病黃疸

少陽經證 證見目黃,膚黃,尿黃不利,心煩喜嘔,腹脹,胸脅苦滿,口苦,舌紅苔白或黃,脈弦。此證濕熱邪阻少陽,樞機不利,膽氣逆則口苦,膽汁泛溢則發黃,自郁則脅痛,乘土則嘔吐腹滿。其治宜和解樞機,調和膽胃。方用小柴胡湯加減。

少陽腑證 若目黃、尿黃更兼脅痛,或腹中痛,大便結等,乃濕熱瘀滯膽腑。唐宗海《金匱要略淺注補正》言:「仲景治諸黃,止言柴胡湯,未分大小,意者隨見證而臨時擇用也。」余嘗擬茵陳柴胡湯:茵陳18克、梔子10克、大黃6克、柴胡12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鬱金10克、虎杖15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若邪熱重者,加重大黃;濕勝苔白厚,便溏,可去大黃、梔子,加藿香、車前草;若脅痛甚,舌質紅暗,血總膽甚高,加茜草、赤芍;若肌膚髮癢,加麻黃、白鮮皮;若黃疸二三周仍難消退者,加葛根、丹參;若乙肝轉氨酶高者,加敗醬草、蛇舌草、金錢草;若中虛乏食者,加太子參、二芽;若熱毒熾盛者,合三黃解毒湯,去柴胡、半夏。

太陰病黃疸

陽虛寒濕證 症見目黃膚黃,顏色晦暗,神疲,肢冷或溫,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大便不實,小便短少,苔白,脈遲或浮緩等。此乃脾陽不振、寒濕阻滯,膽汁浸漬肌膚所致之陰黃。仲景言:「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此處未出方治。但據《傷寒論》277條,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則治宜溫化寒濕、振運中陽。可用《衛生寶鑒》茵陳附子乾薑湯(附子、茵陳、草豆蔻、茯苓、枳實、乾薑、澤瀉、半夏、橘紅、生薑)或《醫學心悟》茵陳術附湯(茵陳、白朮、附片、乾薑、甘草)治陰黃,皆據仲景大法立方。

脾虛血少證 症見身目俱黃而面萎黃,並神疲肢軟、乏食、頭暈、心慌、小便微黃或清利,舌淡,脈虛弱或大而無力。宜補脾建中,益後天化源,使氣血充沛外榮,則黃亦自退。仲景言:「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此方謂小便自利,可知發黃已處正虛階段,邪少虛多,則汗、下、滲利俱非所宜,故設此變法。余嘗治因脾虛感邪,而濕熱不甚,但見面目肌膚及小便微黃者,則變通建中法,而用健脾勝濕法,自擬茵靈四君湯(茵陳、威靈仙、党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生薑、大棗),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屬脾虛濕勝者亦收佳效。

少陰病黃疸

腎虛黑疸證 症見一身盡黃,面額發黑,微微汗出,手足心發熱,日晡時惡寒,膀胱部急迫感,小腹滿,小便利。仲景稱為女勞疸。此感濕熱之人,復因房勞傷腎,足少陰腎陰虛,而生內熱所致。若腹脹如水腫,則陰傷及陽,故為難治。若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又稱為黑疸。其濕熱入於血分,足少陰腎氣外露。權衡邪正緩急,仍以祛邪為主,化濕清熱,泌濁化瘀,方如硝石礬石散(硝石、礬石、為散,大麥粥汁送下)。若屬少陰陰陽兩虛而生黑疸者,可用腎氣丸。

邪入心營證 症見高熱煩渴,目珠黃紅,膚黃如金,小便短赤,或衄血發斑,或便血,或胸腹脹滿,或神昏譫語,或狂妄,或動風疲厥,舌絳,苔黃燥,脈弦滑洪數堅急等,乃熱毒熾盛,灼傷營血,邪陷少陰心宮之症。治療應以清營開竅、解毒救陰,方如《醫原》犀地清神湯、《溫病條辨》清營湯、《千金方》犀角散,並送服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此法可用於急性黃色肝壞死、回歸熱、鉤端螺旋體病、惡性瘧疾、敗血症、中毒性感染等致發黃疸邪入手少陰險惡見症。

厥陰病黃疸

氣滯血瘀濕阻證 證見目黃膚黃色澤瘀晦,或伴脅肋脹痛,脘腹脹滿,久則脅下癥積,胸頸面部血痣,額腹中痞塊,或脹大,形體消瘦,納呆食少,或伴吐血、便血、衄血、唇舌紫暗,脈沉細。此病黃疸,日久足厥陰肝絡瘀結,足太陰脾失健運,三焦不利,血瘀氣滯水阻所致。夫膽附於肝,膽為清凈之府,其所藏精汁由肝泌別而來。膽為甲木,肝乃乙木,肝為風臟,膽主相火。脾喜風燥者,土喜肝木之疏泄;脾本畏木者,木克土,土畏木乘也。故仲景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說。是以黃疸病病機必涉厥陰肝臟。此以補前人之未逮,參之西說,亦相符合。黃疸之見厥陰病脈者,初在氣分,久延血分而為郁勞沉痾。其治宜疏肝行氣,活血散瘀,健脾祛濕,利膽退黃。自擬調肝消瘀湯:柴胡10克、鬱金10克、白朮10克、茵陳10克、當歸10克、枳殼10克、白芍10克、土鱉蟲5克、鱉甲15克、生牡蠣15克、丹參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腹脹足腫者,加蒼朮30克、腹皮10克、澤蘭10克;若口乾欲飲者,加花粉、知母各10克;若咳者,加杏仁、貝母各6克。隨寒熱虛實增損之。

血瘀失榮證 濕熱黃疸,日久未愈,則從燥化,證見身目俱黃而色澤憔悴,咽干、少腹急滿、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瘦,脈細數等。方用潤燥消瘀的豬膏發煎(豬膏、亂髮),即以豬脂潤燥退虛熱利血脈,亂髮消瘀和血利水道,使「病從小便去」。余擬變通一貫煎:沙參15克、生地10克、當歸6克、白芍10克、川楝子6克、枸杞10克、丹皮10克、車前子10克。

黃疸病證,以濕邪致病為主,其兼風、兼熱、夾寒、化燥、或氣滯、或血瘀,或脾虛,或肝虛,或陰虛,或陽虛,病及六經,皆可成疸。上論雖分六經辨證,然而臟腑相關,邪氣雜合,證不同形,必須認真參證,臨床常數法合用,相機而行。再六淫之邪,夾毒致病,每有重症。故治療黃疸,尚應重視解毒一法。是以古方黃連解毒湯、甘露消毒丹等治黃,大有巧手,有應用之時,不可忽也。(朱祥麟 湖北鄂州市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鼾聲如雷不等於睡得香——成語「鼾聲如雷」釋疑
掰手腕比勝負 小心胳膊骨折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