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巴以和平要實現 最大的難題在這裡

巴以和平要實現 最大的難題在這裡

原標題:巴以和平要實現 最大的難題在這裡


1993年9月13日,美國白宮外南草坪,時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走向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巴以兩國領導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這一天,《奧斯陸協議》簽署。


那天,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選擇了一條印有金色喇叭圖案的絲質領帶。對他來說,喇叭就是能讓巴以隔閡的城牆倒塌的號角。


在柯林頓的見證下,巴解組織和以色列正式簽署了《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即《奧斯陸協議》。這是巴以間第一個和平協議,它的簽訂讓世界看到了巴以和平的希望。


但希望並沒有維持太久。


協議簽署兩年後,拉賓遭以色列極端分子刺殺,其後巴勒斯坦極端勢力亦連續發動針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街頭衝突逐漸升級成雙方武裝對抗,《奧斯陸協議》的執行遭無限期擱置。


如今,25年過去了,巴以和平遲遲無法突破。耶路撒冷地位、巴以邊界劃分、巴難民回歸、猶太人定居點和水資源分配等問題,都成為巴以和平進程上的現實障礙。



巴以問題五大難題


難題一:耶路撒冷地位


1947年11月聯大通過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由聯合國管理。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後,耶路撒冷被阿以雙方的停火線由北向南切割為東、西兩部分。1967年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紀60年代就宣稱耶路撒冷是巴領土的一部分,以色列必須全部放棄。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國,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難題二:邊界劃分


據聯大第181號決議,決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其中,「猶太國」占約1.49萬平方公里,「阿拉伯國」占約1.15萬平方公里。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阿拉伯國」因阿拉伯人拒絕分治決議沒有誕生。在隨後爆發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佔領了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等在內全部「阿拉伯國」領土。安理會先後通過第242號和第338號決議,要求以撤出所佔領土。


長期以來,巴方堅持並決心將在1967年戰爭爆發前的邊界內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但以政府則堅持未來以巴邊界不能回到1967年戰爭前的狀態。



難題三:猶太人定居點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色列開始在被佔領土上修建猶太人定居點。2005年8月,以色列曾在實施單邊行動計劃時,撤出位於加沙地帶的全部21個定居點和4個位於約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點。


但在此後幾年中,以色列並沒有停止定居點建設。長期以來,巴方堅持要求,以必須拆除全部定居點,而以方強調定居點建設是根據「自然增長」的需要。



難題四:難民回歸

巴難民問題是歷次中東戰爭特別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產物。戰爭先後導致100多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據統計,巴難民已超過470萬人,除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外,這些難民主要分布在約旦、黎巴嫩、敘利亞。


根據聯合國第194號決議,巴難民具有回歸權。但難民能否回歸、回歸多少將涉及巴以等中東相關國家的民族構成、人口比重和社會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談中,以方堅持巴難民就地安置,反對回歸。



難題五:水資源分配


巴勒斯坦地區60%以上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可再生水資源總量估計為20億立方米。以佔有和消耗全部水資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餘的20%。


另外,巴以關於水資源分配還涉及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等問題。因此,以色列反對徹底同巴進行水資源再分配,主張共同管理水資源,以保證以水資源安全不受威脅。巴勒斯坦則堅持收回所有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水利設施的所有權,拒絕接受與以共同管理水資源。


如今,《奧斯陸協議》簽訂25周年,橫亘在巴勒斯坦同以色列之間的難題,為何卻一個也沒有少?


以色列海法大學政治學院博士王晉認為,巴以和平進程基本上就卡在這五個問題,因為《奧斯陸協議》首先談的不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而是先設定了一個美好的願景,避開了關鍵性的敏感議題,希望在未來再由易而難,逐漸推動巴以和談,但是很不幸這幾個關鍵性議題未來一直存在。因此,《奧斯陸協議》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


美國搬遷駐以使館


去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迅速引發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強烈譴責。今年5月14日,在以色列建國70周年之際,美國又將駐以使館正式遷往耶路撒冷。


9月10日,美國政府還決定關閉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駐華盛頓辦事處。理由包括巴解組織沒有採取措施,推動巴以開始直接而有意義的談判,以及巴方試圖推動國際刑事法院對以色列進行調查。


有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這是在故意挑起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造成中東局面混亂。但是,特朗普如此揭開中東傷疤,巴勒斯坦方面的反應為何竟然比較克制?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趙偉明認為,巴勒斯坦方面手中已經無牌可打,面對以色列或者美國做出的這種挑釁行為,巴勒斯坦除了扔石塊、燒輪胎之外,已經沒有其他的反擊措施。因此,與其說它是克制,不如說是比較無奈。


曾在巴勒斯坦做過訪問學者的廈門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范鴻達表示,從最近的觀察來看,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對整個全局的控制並不是太有力,加沙和約旦河西案分而治之,巴勒斯坦被一分為二。為了政治權力的爭奪,巴勒斯坦內部爭鬥不休。只有巴勒斯坦內部達成真正和解,才能繼續推動巴以關係。


40年前的《戴維營協議》


同樣是在美國總統的斡旋下,40年前的另一份協議,結局截然不同。


1973年10月,埃及與敘利亞分別向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發起攻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這兩處土地是在六年前的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被以色列佔領。


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以色列很快擊退戈蘭高地的敘利亞軍隊,埃及則意識到他們很難在軍事上擊敗以色列,於是埃以打開了談判大門。


1978年9月17日,在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的斡旋下,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在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會談並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該協議以「土地換和平」為首要原則,以色列撤離西奈半島,換取埃及和以色列的和平與建交。


六個月後,埃以正式簽訂和平條約《埃以和約》。自此,埃及、以色列之間持續30多年的戰爭狀態宣告結束,兩國關係逐步走向正常化。


「土地換和平」是埃及和以色列實現和平和關係正常化的重要原則之一,但是這樣的思路,卻難以在巴以問題上推動。由於歷史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埃及在歷次巴以衝突升級中都「責無旁貸」地發揮了調解作用。



然而,出於自身政策考量、國內政局動蕩和地區影響力下降等原因,埃及在後來巴以衝突中的調停明顯乏力。如何看待今天埃及在巴以問題上的作用?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殷罡認為,埃及對加沙邊境的控制做得還挺好,因為歷史上,加沙和埃及是有聯繫的,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是有聯繫的。不過埃及與阿巴斯政府交集寥寥,因此對巴勒斯坦內部也並沒有什麼影響力。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都把巴勒斯坦問題當作一個包袱,沒有任何人想認真解決巴以問題。


距離《奧斯陸協議》簽訂已經25年過去了,這堵城牆不僅沒有因為協議而倒塌,反而因為分歧而加厚了。以色列需要的是安全,巴勒斯坦需要的是希望。它們如今的相互糾纏,只能讓安全和希望,在漫無邊際的遠方飄搖著。


更多內容,請關注《環球交叉點》節目


本期節目播出時間:


9月30日 周日 8點15分


東方衛視《環球交叉點》


本期嘉賓:


殷罡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趙偉明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


范鴻達 廈門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王晉 以色列海法大學政治學院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交叉點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和普京為何選擇赫爾辛基見面?

TAG:環球交叉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