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軍工訪談】專訪二0二廠籌建處主任李愷:運籌帷幄荒原上

【軍工訪談】專訪二0二廠籌建處主任李愷:運籌帷幄荒原上

原標題:【軍工訪談】專訪二0二廠籌建處主任李愷:運籌帷幄荒原上


編者按


包頭作為響噹噹的軍工城之一,伴隨共和國的成長,在締造主戰坦克、重型火炮、核燃料等國之重器的同時,也吸引並造就了一批批獻身國防的科技精英,他們為祖國的軍工事業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是共和國國防工業振興與崛起的堅實脊樑和中流砥柱,他們書寫的一個個傳奇故事共同構成了一幅生動感人、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


《青山人青山事》微信平台開設專欄《包頭軍工城訪談錄》,將有關軍工城企業中的優秀人物、難忘經歷、感人故事以訪談的方式,分享給熱愛軍工事業的廣大讀者,以此傳承軍工文化,弘揚「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兵工精神,激勵當代軍工人在草原鋼城續寫新的鐵馬傳奇。


李愷:吉林省扶余縣人。1948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江西省婺源縣團縣委書記,冶金工業部科長、副處長,1957年調任二0二廠籌建處駐包頭辦事處主任,後任一車間主任,八一二廠革委會副主任、副廠長。


在任職期間,他組織參加了生產堆燃料元件生產線的籌建、施工和生產準備工作,參與了四氟化鈾試車、投產的組織領導工作,及時地為六氟化鈾生產和元件製造提供了原料。在八一二廠工作期間,參加了生產堆元件生產線的基建、安裝、試車和投產運行,設計中採用了一些較為先進的新工藝、新技術。他精心組織生產,加強技術管理,使生產達到設計水平,保證了產品質量。


1957年4月,繼總設計師楊朴率中蘇選廠委員會在包頭選定二0二廠的廠址之後,李愷立即帶二0二廠籌備處辦事處自北京移師包頭,自此拉開了二0二廠籌建的序幕。在核工業最早的「五廠三礦」中,李愷參與了一廠(二0二廠)的籌建工作和一礦(二七二礦)的選址工作。


他在二0二廠工作了十個年頭,那是讓他終生難忘的十年。


記者


籌建二0二廠時領導班子也就是張誠、楊朴、王煥新你們幾個人?


張誠這人很好,楊朴這人也很好,我們相處了好多年。楊朴、王煥新來二0二廠之前,都在冶金部有色金屬局工作。王煥新擔任幹部處副處長,我接替他擔任保衛科長。他開始時是有色局保衛科科長,他是從山東調去的,我去以後他就被提升為有色局幹部處副處長。這批人轉到核工業都是從有色局過來的,原來重工業部分成冶金部,冶金部的有色局,有色局後來就成立了第四生產處,就搞核工業這一攤。後來改叫冶金部三司第四生產處。好多搞核工業的人都是通過那兒這麼轉過來的。


李愷


記者


當時還有二機部、冶金部之分?

有,原來核工業二機部是一、二機部分開的。二機部開始籌建是在西直門外,那兒不是有個賓館嘛,在那兒臨時駐點,就是離西郊公園很近那個賓館,就在那個院兒,二機部開始籌建的時候在那邊,後來才遷到紀委大樓,就是現在的三里河。


李愷


記者


在冶金部那會兒,你們一開始去不是就搞核吧?


不是。我是1949年南下,那時候東北叫嫩江省,抽調了將近1300名地方幹部準備南下,聚集到齊齊哈爾。那時候帶隊的人後來在江西當省委書記,叫邵世平。邵世平帶隊,還有一個書記叫什麼現在回憶不起來了。他們總帶隊,然後我們1949年就南下了,從齊齊哈爾一直南下經過南京,再乘船到安慶,由安慶轉到江西,到江西以後,我們那個縣抽調的南下幹部有三十六七個人,都進駐他們那個婺源縣城,在那個縣開展工作。我剛去的時候是在縣民政科擔任副科長,後來擔任四區的區委書記。大概是1952年末,就把我調到婺源縣擔任縣團委書記。而後大概在1953年的4月還是5月份,就把我從縣團委書記的位置上抽調出來了,抽調出來以後讓我到中南局報到。


李愷


記者


噢,中南局當時在長沙。


報到以後,我們那兒好多人都出來了,我和另一個人,那個人是九江的,我們兩個人直接就被調到中央去了。他說你們到中央組織部報到,我們兩個人就到那兒報到,報到以後中央組織部就講你們先等一等。大概五六天的時間吧,我們住在前門大柵欄的一個旅館裡,到了第六天就通知我說到重工業部,另外一個人就到重工業部的建工局,我們倆分別被分配到這兩個地方,我就到重工業部了。那時候重工業部是副總理李富春兼部長。


李愷

記者


李富春兼重工業部部長,部長助理是高揚文吧?


高揚文那時候還不是,他後來到有色局擔任局長。原來我老家的一個縣委書記也是部長助理,這是重工業部的部長助理。重工業部後來就改成冶金部,冶金部又分成一機部、二機部好幾個部。原來重工業部那個編製相當大的,我開始是在重工業部的人事司擔任保衛科長。我到重工業部當年的9月份,我們的處長就跟我講,那時候幹部都有休假期,好幾十天,他說你回去吧,你回老家去把你愛人遷來。那時候已經給了我房子,我一個人住在一間房子裡面,在老外交部街大洋賓衚衕,對面就是著名的章乃器和沙千里住的地方,他們和我住的房子臨街,他們在對面院子里的二層樓住。我為什麼就直接調到北京去了呢,我們那個年代我的文化程度還算可以的。


李愷


記者


當年初中和高中畢業就算有文化,還有不少是小學或沒上過學。


對,我是初中。


李愷


記者


楊廠長是高中,那你們兩個基本差不多,楊廠長也是隨軍南下,他去的是貴州。

他到的是貴州、雲南,做團的工作。


李愷



記者


團省委宣傳部長。


他是1953年調到北京去的,那時候雲南省委副書記郭超和他比較熟悉,後來郭超就調到北京來擔任有色金屬管理局的局長,現在叫有色金屬總公司。後來楊朴也就調到北京了,當時我也在重工業部。


李愷


記者


去了以後就在那兒當保衛科長。


嗯,保衛科長。他去了以後開始是在有色局幹部處當副處長,王煥新也是副處長。安純祥還在廠里嗎?

李愷


記者


安純祥還在。


他原來是我們一車間四工段的工段長,計秉賢是副工段長。李德遜是從滿洲里調到二0二廠的。


李愷


記者


他是滿洲里公安局的局長。


對。我們到蘇聯去路經滿洲里,那時候他已經調到二0二廠了。這些人都是很好的人,還有曹大義。


李愷


記者

曹大義也調到八一二了是吧?


也調到八一二了,現在這人還在。蔣述善去世了,突發心臟病。他年齡比我大兩三歲吧。他和王世明年齡相仿,王世明比我大三歲,他可能是比王世明小一歲還是大一歲我就記不得了。我們都是一起出國的,蔣述善出國的時候是搞輕材料的。


李愷


記者


那時候設計的時候就有輕材料這一塊兒了,原來不是說沒有輕材料這一塊兒?


開始沒有,後來有了。他也出國實習了這一部分,我們一起去的。


李愷


記者


那您最早跟楊朴廠長在蘇聯搞設計的時候還沒有輕材料這一塊兒吧?


那時候還沒有,後來有的,後來又增加了這一部分。我那個時候已經到包頭了,我是1957年4月份還是5月份來的包頭,搞籌建二0二廠的工作。開始住在包頭一個賓館,離火車站不太遠,在那兒住了幾天,然後就到30號招待所。

李愷


記者


後來30號招待所的母廣茂主任,他那會兒去30號了嗎?


他去得晚,後來我就住到那裡了。在那裡住了一段時間以後,大概是1958年,王煥新就調到廠里去了,那時候我們都一起住在30號。


李愷


記者


30號招持所是東河區現成的房子,不是咱們去了以後又蓋的房子?


是現成的房子,不是重新蓋的。


李愷


記者

是你們買他們的房子嗎?


對,那是包頭市市長李質他們知道我們剛到包頭沒有住處,從那兒給找的房子。後來,墨志清擔任包頭市副市長,那時候蘇謙益是包頭市委書記。後來,蘇謙益調到華北局擔任書記處書記。


李愷


記者


您1957年那會兒去了以後就是籌備建四0八廠?


對,搞籌建工作。


李愷


記者


籌建辦事處都負責什麼工作?


就是已經定了點嘛,定了點以後就搞地質勘探,就是把地質形狀都搞清楚,這是一個任務;第二個任務就是籌建、接人,準備破土動工。破土動工前王煥新調到廠里,我們開始都住在30號那兒,後來到破土動工的時候,我和王煥新在現場勘查後開始挖第一鍬土。

李愷


記者


那張照片就是開土動工時候照的?多麼珍貴的照片。


對。那時候的房子什麼都沒有呢,就住帳篷,那個帳篷也是東倒西歪,有時候大風一刮就把帳篷刮跑了。那口井裡搞出的水都是泥巴。


李愷


記者


喝不成。


後來又重新挖了一口井。


李愷


記者


到二0二廠以後可能是最艱苦的歷史了,您在吉林的時候條件好,到江西以後更好啊,包頭這兒是塞外。


到包頭是比較苦的,風沙特別大,那時候到東河區要經過二道沙河,沒有路的,那都是沙土路,都是咱們踩出的路。到那邊去看地形,那時候籌建處有一個小吉普車,還有一個大卡車,兩輛車。一開始是我們五六個人,張永根是搞財務的,還有鄭學謙,也去世了。還有兩個司機,一個是開卡車的,姓李,還有一個就是王文治,他是開小車的。


李愷


記者


這幾個人都是從北京帶過來的吧?


是從北京帶過來的。那時候小車主要是為和市裡面聯繫、打交道這些個事情。


李愷


記者


當時這幾個人也都知道是建這種性質的工廠?他們不知道吧?


他們開始不知道,也不告訴他們,就說我們要在這兒建個廠,建什麼廠那都是保密的。


李愷


記者


您是主任,肯定知道是怎麼回事,是幹什麼的。


我肯定知道。那時候是絕對保密,不是一般的保密。


李愷



記者


你們這些老領導的名字我們都是耳熟能詳,但就是對不上號,像曹大義、張永祿、李愷、王煥新呀,我們寫廠史老聽說這些人的名字。


張永祿是從北京四0一調到包頭的,他是二室的室主任,已經去世了。


李愷


記者


他後來調到核動力院。他去世好幾年了吧?


對,他愛人還在。開始去包頭可是不行,風沙大,呼呼的,沙子都打在臉上,到哪兒都得蒙著頭,所以叫包頭。困難時期吃蕎面窩窩頭兒,還有莜麵、苞米面窩窩頭兒這些東西。莜麵吃多了還撐。開始是張誠先到八一二,他在八一二先搞籌建,他來了以後非要把我從二0二調到八一二。那會兒是蘇傑嘛,蘇傑不放,蘇傑說不能去。張誠說你不讓他來不行,必須來。


李愷


記者


那是1966年?


1966年6月還是9月。後來他說你什麼也不要帶,你就空手來。我說好吧,我就空手去吧,坐著火車轉來轉去轉到成都來了。他說你到成都的話我找人接你,就把我接到廠里去了。


李愷


記者


蘇傑是「四清」時候去的二0二廠吧?


對,就是那個時候。一車間的工作隊長是誰你知道不?是毛主席的警衛隊隊長,叫劉什麼現在我都記不清了。


李愷


記者


1964年鄧小平去咱們廠的時候,您那會兒在嗎?


在。鄧小平、烏蘭夫都去了,烏蘭夫去過兩次呢,還有聶榮臻。聶榮臻直接到車間里去了,到車間里讓我給介紹情況,我大致給他講了流程等。


李愷


記者


宋任窮去得是最早的?


宋任窮去得早,他去那時候一車間還沒有建設呢,宋任窮住在一個平房裡頭。


李愷


記者


真是住在咱們剛蓋的那個小平房裡?


是。和大家吃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帳篷里弄的飯,就吃那玩意。


李愷


記者


他是上將軍銜,開國元勛。


我們出國前在蘇聯大使館,宋任窮又接見了我們一次,他就講今後核工業的發展就靠你們這些人了。宋任窮很好的。當時一室的主任是陳健,書記是李鳳山。我在蘇聯學習沒回國之前,一車間開始是王玉林在那兒幹了幾天,後來李鳳山也在那兒幹了幾天。


李愷


記者


那會兒烏蘭夫的兒子烏傑也在一起吧?


嗯,烏蘭夫的兒子是在一室。


李愷


記者


咱們工人村開始動工的時候你們也沒放個鞭炮或者是像現在奠個基、講兩句話什麼的?


沒有。那個時候不講究這些,就是實幹。那個時候張誠帶著這些人,不管男女,你都得參加挖土方,有時候半夜女同志也都得去,跟著車走,半夜運什麼東西,有時候是建築材料。


李愷


記者


說是有時候晚上還往廠區扛鋼筋?


晚上也干。男女都得干。很苦的。凡是每次進新人都要開歡迎會,張誠都要過目,都要講話,要對他們照顧,那都是張廠長親自安排的。新畢業的學生從南方來的,都是很薄的被、很薄的衣服,都得給人家弄成棉被,把大衣給人家借上。張誠廠長每次都要看新來的同志,進來的人每期都有簡報。劉允斌在三室當主任。那時候我住在23棟,我住在一樓,劉允斌住在三樓,楊朴也在三樓。我跟楊道亨以前在幹部樓還住過一個單元,對面就是招待所。


李愷


記者


楊道亨是湖南人?


湖南人。楊道亨後來調哪兒去了,不在二0二廠了吧?


李愷


記者


不在。


洪景榮還在二0二廠嗎?


李愷


記者


洪景榮去世了。


洪景榮是什麼時候去世的?


李愷


記者


2005年,他身體其實一直不錯,老騎著自行車在二0二廠溜達。


我們倆搭夥嘛。他不怎麼愛說。洪景榮和我在一個車間,他是一車間的總工程師兼副主任。


李愷


記者


他是遼寧海城的吧?


海城那一帶的。


李愷


記者


李廠長, 咱們1958年10月16日一車間動工也沒搞什麼儀式?


沒搞什麼儀式。


李愷


記者


12月16日點火也沒搞儀式?


點火那是台還原爐開始點火,張誠和楊朴都在現場,我來點火,點起來以後就呼呼地著起來了,這就標誌著生產了。


李愷


記者


有這麼一個也算是儀式性的過程。


剛開始生產線已經建成了,並且已經投產了,還原爐點火,一點火就標誌著一車間投產運行。那時叫08線,整個08線一車間在廠裡面是最大的一個車間,2000多人,那時候就包括從頭到尾的化工部分、冶金部分、包裝部分都在一車間,包括軋制整個的一套都在一車間。那時候四工段的工段長就是安純祥,計秉賢是副段長。後來曹大義去了,他去了以後我們這個大車間就分開了,把四工段化為一個車間,三工段化為一個車間,三工段就是軋機、軋制部分,還有鈣還原爐這一部分也化為一個車間,這個車間就是曹大義擔任車間主任。王翰飛也曾經在十二車間干過。


李愷


記者


就是密封包裝那兒吧?


對。後來我曾經到四0四去,回來經過二0二,他那時候還在十二車間的包裝車間。我離開以後他說我再給你介紹介紹情況吧,我說不用介紹,這些我都熟悉。以後王翰飛調到八一二去了。


李愷


記者


您在二0二廠搞籌備的時候,楊朴他們在北京?


他在北京。我沒到二0二廠之前,他是到包頭這個地區選廠。


李愷


記者


選廠是他選的?


對。我是到湖南二七二那面去選廠,去選鈾礦廠,那時候是袁成隆帶隊,袁成隆知道嗎?


李愷


記者


知道,他是副部長嘛。


袁成隆帶隊,把我們這些人,將近40人帶出去選這一片兒。


李愷


記者


噢,二七二鈾礦是您去選的?


包括鈾礦、二七二冶煉廠選這個廠址。選完以後又回到北京開始籌建二0二廠。


李愷


記者


您有沒有一些老的照片?


都燒掉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


李愷


記者


李廠長,在蘇聯那會兒您見過劉允斌沒?


我在蘇聯沒見過他。他那時候在蘇聯學習還沒回國,他在蘇聯結婚的,在蘇聯生了兩個孩子,後來因為回國就和蘇聯的老婆離婚了。回到北京開始也在四0一,後來就和李妙秀結婚了。


現在在二0二廠的照片都沒有了,都燒掉了。張誠的照片我有,我看見有一張在平房照的,那張有蔣述善,那是在我們家門口團結街坊照的。還有我1951年在江西擔任四區區委書記的時候到福蘭地區開會,我們幾個區委書記在一起照的相。這張照片是我剛到包頭照的,這是小車司機,這是大車司機,這個是張永根,這個是鄭學謙,這個是我,我們5個人。


李愷


記者


是這5個人最早把二0二籌建處的攤子給支起來了。


後來籌建處撤銷以後,我擔任過保密處的處長。


李愷


記者


當時從二0二來八一二的有多少人?


有幾百人,有好多是工人調過來的。


李愷


記者


還有一個趙國光是從二0二來的吧?


他是從二0二來的,他是留蘇生,他擔任過八一二廠的廠長。


李愷


記者


蔣述善當年是三車間副主任,王世明是主任?


對,王世明是主任,他是副主任、工程師。他是正規大學畢業的。


李愷


記者


王世明呢?


王世明不是大學畢業。楊朴的家鄉我去過,山東菏澤,他出身是富農。我到他家主要是為了出國調查他的歷史狀況。


李愷


記者


李廠長家也算是有錢人家吧?


我不是。我上學是在日本鬼子統治時期,上的是日本人的偽滿鐵路學校。


我和胡基拉圖後來到江西在一塊兒工作。胡基拉圖這人很好的,很誠實、很誠懇的一個人。烏恩這個人干工作也相當可以,他開始抓過一段基建,他老婆叫斯琴。古韋是副書記,古韋那小老頭兒是很好的,是很不錯的一個人,是很會團結人的一個人。


李愷


記者


劉允斌您跟他接觸過沒?


接觸過,我們倆很要好,因為他住在我樓上。他在三室當主任,我在一車間擔任主任,三室是搞輕材料科研的。三車間跟三室不在一起,但是它們隔壁。


李愷


記者


車間是生產線吧?


生產線,那是搞輕材料的。


李愷


記者


那部分不是都挪到八一二來了嗎?


對,挪在八一二了,那時候二車間是孟慶豐。那個時候黨委書記是張軍,他是從糖廠調到八一二的。張誠是廠長,沉著是政治部副主任,還有一個卜克,卜克是黨委辦公室主任。


李愷


記者


那個董弘祺呢?


董弘祺後來調雲南去了,他是隨著楊朴從八一二調到雲南的。現在已經不在了。


李愷


記者


我們看廠史記載,董弘祺當時在困難時期加班拿了個土豆,還讓他做檢查。


困難時期也沒東西吃,後來烏蘭夫還是不錯的,給撥調了一部分糧食,包括大米、麵粉,那是救急呀,我們那時候都吃窩頭,吃窩頭都不錯了。那時候張誠照顧我,把我搞到專家招待所吃小灶。


李愷


記者:田炳信 劉建堯



手足口病


防範措施


Notic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山人青山事 的精彩文章:

傳承優良家風家訓(十二)--范仲淹家風家訓
傳承優良家風家訓(十三)陸遊家風家訓

TAG:青山人青山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