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路軍打出一發臭彈,日軍卻如臨大敵:這到底是啥新式武器?

八路軍打出一發臭彈,日軍卻如臨大敵:這到底是啥新式武器?

原標題:八路軍打出一發臭彈,日軍卻如臨大敵:這到底是啥新式武器?


對軍事感興趣或者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啞彈,也叫做「不炸彈」,由於它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殺傷效果,反而浪費了時間和精力,所以人們歷來又俗稱其為「臭彈」。可以說,在炮兵部隊當中,沒有什麼比臭彈更讓炮兵深惡痛絕的東西了。


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太行2分區第10旅第28團炮兵連射入敵碉堡的一發啞彈,竟然發揮了正常爆炸的炸彈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那是在1945年的邯鄲戰役中,八路軍太行第1、2分區奉命攻打河北省中北部的柏鄉縣城。第10旅第28團接受的任務的是攻取敵人的北關陣地,該陣地有敵人一個營的兵力駐守。



秦基偉司令員對這次戰鬥非常重視,不惜冒險親臨28團的炮兵陣地,親自向迫擊炮連連長許成柱下達命令:敵人的核心大碉堡對我軍威脅最大,務必儘快將該這個核心大碉堡摧毀,從而保障步兵部隊發起衝擊。


許成柱當即表示:堅決完成任務!緊接著,他便對迫擊炮連部署了作戰任務,很快發起攻擊。

在許成柱指揮下,迫擊炮連在距離敵人300米的位置佔領了發射陣地,就位後即開炮轟擊。第一發炮彈命中敵碉堡上部,但因稍有偏差,未能將目標摧毀。


許成柱當即下令修正炮位,進行第二次發射,結果這枚炮彈不偏不倚,竟從敵人碉堡的射孔中鑽了進去。不過,或許是因為引信失效,這枚炮彈並沒有爆炸。



然而,很搞笑的是,這枚啞彈卻讓碉堡內的敵人大驚失色、亂作一團。他們一個個被嚇得面如土色,以為這是「土八路」發明的新式武器。當他們回過神來之後,絲毫不敢耽擱,馬上把這枚「新式武器」通過地道送到了侵華日軍司令部。


戰鬥結束後,侵華日軍司令部竟如臨大敵,鄭重其事地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專門研究這枚「新武器」。

在這次會議上,有個日本軍官不以為然地指出,這不過一發普通的迫擊炮彈而已。但此話一出,馬上有持異見者反唇相譏:「這作為一名大日本帝國的高級軍人,怎麼連這點常識都不懂——迫擊炮的彈道是彎曲,只適合用於打擊反斜面的目標,怎麼可能把炮彈非常精確地射進碉堡的射孔呢?」



他們七嘴八舌,爭論不休,個個絞盡腦汁、挖空心思,但是誰也搞不懂這到底是什麼新武器。最後,日軍司令部不得不找來幾個所謂的「兵工專家」,專門對這枚「新式武器」進行鑒定。最後,兵工專家們一致確認,這件讓人驚魂不定的「新式武器」,只不過是一發不炸的迫擊炮彈而已。


但還是有一個問題——射角較大、彈道彎曲的迫擊炮發射的炮彈,為什麼跟直射火器一樣能鑽進碉堡的射孔呢?對於這個難題,堂堂的「大日本帝國」兵工專家們個個抓破了腦袋,但誰也解不開這個謎團。


一時間,「太行山下的土八路裝備了新式武器」的消息不翼而飛,在敵軍營中廣為流傳,使得日軍官兵士氣低落、人心惶惶。

其實,這根本不是什麼「新式武器」,而是八路軍太行軍區為了對付日軍的碉堡政策,使用了由「神炮手」趙章成創造的迫擊炮對垂直目標實施平射的新技術。



當時已進入抗戰後期,八路軍總部的兵工廠已經具備自主生產步兵炮的能力,擔任首席技術指導的專家就是趙章成。他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在火炮性能方面有著非常深的造詣,對於兵工廠的步兵炮研製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趙章成的建議下,兵工廠對八二式迫擊炮的炮架進行了改革,主要體現於在炮膛尾部增加了長約40厘米的尾管,並配製了專門的拉火擊發裝置。這種炮架在實戰中有個不同於普通炮架的地方,那就是需要把底盤深度傾斜,使之緊貼地面,整個炮筒與地平線之間僅保持不到5°的夾角。這樣一來,這種八二式迫擊炮不但能呈曲線發射,還能平行發射,達到了與步兵炮相似的效果。

日本人第一次見到八路軍用八二式迫擊炮平射炮彈,自然覺得非常驚訝,以致鬧出了這種如臨大敵、專題討論的笑話。這樁軼事雖然對整個抗日戰爭的走向並沒有造成什麼大的影響,但也充分體現出八路軍部隊不拘於形、不止於境 、富於創造力的戰鬥作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風雲故事 的精彩文章:

一位老農救了日本鬼子,還養了40多年,鬼子回國之後卻如此回報
六十年代的蘇聯拖拉機廠,流水線作業,出口一百多個國家

TAG:歷史風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