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文章闡釋的太透徹了,永久珍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文章闡釋的太透徹了,永久珍藏!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慧明法師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今略說之:《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云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所以六祖聞此二句,立時悟道。然則六祖何以一聞便悟?當知六祖乃肉身菩薩,早巳見性。何以故?試看六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於此偈語,知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傳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不二之理;後來即依此教化學人,大振宗風。

可見這兩句經,非常重要!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用真心,就是生悲願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悲慈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真心、清凈心,亦即是佛心。而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我執心、貢高心、差別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業識心,亦即是眾生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凈;心不清凈,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故學佛人慾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心由道見,講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此。

既知應無所住即是實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卻不要去覓此實相,覓此法身佛,覓即不是。何以故?實相無相,不可覓故;放下便是,動念皆非,一起覓心,便成妄想。當知此實相境界,非諸佛獨有,我等亦本自具足。所以者何?佛與眾生本來無二故。只要我們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則如如不動,萬物同體,即是實相之無住真心。如一念微動,即是有所住;有所住,即非實相。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大家修持不能相應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縛,豈能自見本性?

我們修的是心地法門,須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認清。要明白這兩句經的體用,必先立其體,然後才能起其用。體云何立?將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是。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妄心息,則無住真心自然現前。但是大家明知放下不易,故又要從降伏其心下手。殊不知一切無住,便是降伏;若另求降伏,便是頭上安頭。果能一切無住,即得實相本體。依實相本體,而住無所住,生無所生,即是依體起用。

佛與眾生之分,只在覺與不覺,慈悲與不慈悲。覺則即相離相,一切不住,故名曰佛;不覺,則見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眾生。慈悲則平等為懷,萬物一體,即名曰佛;不慈悲,則貪嗔、痴慢、煩惱叢生,即名眾生。然覺與不覺,乃體上之分;慈悲與不慈悲,乃用上之別。體用不二,皆是一心。若能轉噁心為善心,即是佛心。故六祖云:「一念平直,眾生是佛。」

佛有三身,當知吾人亦有三身,所謂法身、報身、化身。其實三身即是一身,無所住是法身,生其心是報身與化身。所以者何?一切不住{時,空寂靈知之真心遍滿虛空,即是法身。生其心時,善心生,得善報;噁心生,得惡報,此時之心,即是報身。又念念思量,種種變化,思邪化地獄,思善化天堂,此時之心,即是化身。大家明白此理,就要時時在無住生心上用功。心如虛空,而不存虛空之量;度盡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笑什麼?世尊夜睹群星悟道,悟什麼?
母音老人:要修至能所雙亡,心法雙泯時,自性本元體才能顯現出來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