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MLO PK HoloLens:六年磨一劍鋒在哪?

MLO PK HoloLens:六年磨一劍鋒在哪?

文丨靈火

圖丨來福特別瘦

醞釀了整整六年,燒了投資人數十億美金之後,Magic Leap One正式發貨。

與十位數的投資掛鉤,Magic Leap One自然受到業內的關注。而在這之前,市面上最受關注的AR產品,是微軟2015年發布的HoloLens。

二者相比,到底誰強?承接AR行業扛鼎之作的Magic Leap One,能否開啟下一個AR浪潮?近日,87870從硬體、內容、系統、體驗等多個維度,對Magic Leap One和HoloLens進行了對比評測。對比的結果大部分都在意料之中,卻也有些細節還在意料之外。

正式評測開始前,我們要感謝一下這兩款硬體設備的提供者:國內AR開發商@靈犀微光,以及對87君提供技術支持的靈犀微光的技術小哥。

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大PK的結果如何:

外觀篇

二者的外觀可以說大相徑庭。

Magic Leap One整機採用暗銀色烤漆塗裝,主體分成三個部分:顯示單元Lightwear,運算單元Lightpack和一個6DoF控制手柄Control。Magic Leap的顯示和運算單元採用分體式設計,所以還配備了一條長度為4到5英尺(1.2米到1.5)的數據線進行連接,此外Lightpack還附有一條背帶。

Lightwear設計輕盈,恰到好處的圓潤質感和炫酷拉風的眼鏡外形融為一體,突顯高端氣質的同時不失時尚風範。如圖所示,眼鏡的正面對稱式分布著多個感測器、相機和麥克風,整體顯示出一張科技感。

Lightpack攜帶型計算機,採用更加圓潤的外觀設計,正面只留下開機鍵和呼吸燈,Type-C介面、耳機孔、音量按鍵、散熱等均被隱藏在機身內側。機身只有手掌大小,比較方便持握,但電池和機體的雙層設計增加了機身體積,無法放置在衣物口袋中,所以大多時候是用背帶跨在肩上。

Magic Leap One和Hololens的最大不同在於交互方式。Hololens主要採用手勢識別加頭控的解決方案,而Magic Leap則配備了一個單獨的控制手柄Control。Control可支持6DoF操控以及觸控板滑動。觸控板的外延安裝有隱藏式LED呼吸燈,內置可充電鋰離子電池使用時間長達7.5小時。

關於HoloLens外觀的描述已經有很多,在這裡就不做贅述了。就顯示單元外觀來看,HoloLens要比Magic Leap One厚重上不少。但前者採用一體式設計,這就避免了線纜及其他外設帶來的不便,若將佩戴、收納成本都算進去實際體驗中兩者的便攜程度其實不相上下。

體驗篇

伴隨著Magic Leap One的發布,這家幾乎被捧上神壇的AR廠商第一次摘下了神秘面紗。然而,但在很多外媒和早期使用者的評價中,這個萬眾矚目下誕生的「弄潮兒」似乎並沒達到人們的期望。

Magic Leap One的體驗究竟如何?87870為您進行了全方位的評測。

佩戴方面Magic Leap One採用自適應頭帶設計方案,頭帶兩側以及後部可以根據用戶頭部大小自由調節。佩戴過程中前額和鼻樑處承擔了大部分重量,好在鼻樑處設計了厚實的橡膠支架,因此並未產生不適感。

作為對比,HoloLens的頭箍式佩戴方案看起來與前者很像,但其受力點更多是在前額和後腦勺處。沒有了正下方的重量支撐,經常會出現頭顯向下滑落的情況,上緊頭箍後亦會感受到明顯的擠壓感。

整體來說,Magic Leap One佩戴更加舒適,而這要歸功於它的分體式設計方案,這套方案讓Magic Leap頭顯的重量得以大幅減輕。

近視對策上。Magic Leap的體積更小,無法直接佩戴眼鏡使用,官方提供了一個可以安裝在Lightwear內側的鏡框,可以根據自己的眼鏡度數搭配鏡片。相比之下,Hololens貼面部分空間更大,可以支持大多數用戶不摘眼鏡佩戴。

顯示方面,HoloLens和Magic Leap One均採用衍射波導光學方案,區別在於前者採用3層衍射光柵生成全息圖像,而後者採用了6層。在兩個不同的焦平面上,每個色彩通道(紅、綠、藍)都有單獨的波導。Magic Leap One的圖像能夠根據瞳孔動態將內容放置在遠焦或者近焦面上,以保證看到的畫面時刻保持清晰。

顯示效果對比

顯示效果上,Magic Leap One的色彩飽和度、亮度相較HoloLens更為柔和。直觀來講,如果說HoloLens的圖像更像是顯示屏效果,那麼Magic Leap One的圖像則更接近於投影儀的顯示效果。另外,Magic Leap One水平視場角達到40度,沉浸感優於HoloLens。

至於散熱,開機後兩小時左右,Lightpack發熱情況已比較嚴重,因此不得不暫停體驗。而同樣的時間,HoloLens僅頭盔上部產生溫熱,並不影響體驗。

內容篇

1、UI

兩台AR設備的系統配備就好像PC和手機一樣,HoloLens搭載了微軟自己的Windows 10 Holographic系統;而Magic Leap One則基於安卓深度定製開發了LuminOS操作系統。

LuminOS主界面

過度動畫效果

LuminOS系統主界面捨棄了傳統的巨幕式菜單,改用圓形撥盤。這種排列方式恰好與Control手柄上的觸控板相對應,簡單的滑動、點擊動作即可方便操作界面。每一個卡通圖標在選中後都有動畫效果,而像翻頁、選擇、退出等獨立操作也都有過度動畫效果。

HoloLens手勢控制

HoloLens的操控則直接選擇了手勢控制+頭瞄。除了讓頭部和手替代滑鼠和按鍵外,Holographic也可以識別不同的手勢指令來完成更多操作。外觀上,Holographic與傳統Win10幾乎沒有差別。

二者進行比較:Magic Leap的Control手柄可以做到精準操控,不光反映靈敏,更有良好的震感反饋,提升了操作真實感。但目前LuminOS系統中內容較少,還不能把Control的性能發揮到極致。

HoloLens拋棄了過去幾十年發展至今的人機交互外設,將人機交互方式的紐帶拉回到人體本身。但目前手勢識別技術受到感測器視場角、精度等多方面的限制,體驗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值得一體的是,基於Win10系統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UWP)的優勢,HoloLens亦可以2D形式打開PC端的軟體內容,而Magic Leap One則要求開發商根據LuminOS進行內容的深度定製。

2、SLAM

為了檢驗兩台AR設備在顯示、交互、內容、完整度的各方面表現,我們選擇了Magic Leap One中的《CREATE》、《Social》和HoloLens中的《GALAXY》進行對比體驗。

遊戲開始之前,先要對使用環境完成SLAM掃描:

AR設備正進行空間掃描

可以看出,Magic Leap One識別精確度較高,對於室內的椅子、暖氣管君均可識別出輪廓結構。HoloLens識別精度不相上下,對於人和椅子的識別也比較精準,而對於暖氣管、窗帘這類小凸起物品的識別則是一筆帶過。

識別方式上,Magic Leap One需要用戶根據提示找准識別點再逐一完成整個房間的識別,這個過程需要用戶不斷轉頭尋找標記點;HoloLens則沒有用戶引導,只是不斷提示需要移動頭顯對空間進行掃描。

兩款設備有同樣的問題,就是對黑色物體無法精準識別,這是因為SLAM掃描使用的是紅外深度攝像頭,而黑色平面會吸收全部紅外線,近而干擾識別精度。實際體驗中,虛擬物體會直接穿過桌子掉落在地面上。

3、CREATE

《CREATE》是一款Magic Leap的一款自由創作類應用,允許玩家在現實世界中添加虛擬角色並與其進行互動。

立方體掉落

選擇一個兵人,若從半空鬆開手柄兵人會重重摔落在地面上,隨後又爬起四處走動。它不光可以避開現實世界中堆滿的傢具,甚至還可以繞開擋路的虛擬立方體繼續向前行走。

避開虛擬物體行走

紫色氣球在半空中迅速升起,當氣球飄向屋頂後竟死死頂在了天花板上,任憑怎樣用手柄去撥動,氣球只會緊貼天花板打轉。

氣球頂在天花板上

精準的SLAM識別為虛擬物體提供了一雙「慧眼」,它們不光可以看到真實世界的障礙物,還可以還原出之間的互動關係。真實還原出的交互動作能讓用戶忘記對方其實是虛擬物體,近而增添了沉浸感。

4、Social

《Social》是Magic Leap One中的社交AR演示應用。通過手勢識別,玩家可以便捷地與遠隔千里的朋友進行溝通,而AR顯示可以讓他就站在你的對面。

出於網路問題,87君並未實際體驗這款應用。但通過對著虛擬鏡子和自己「聊天」,不得不期待手勢控制在未來扮演更加重要的交互方式。

自由手勢交互

目前效果來看,Magic Leap One的手勢交互體驗尚未成熟,玩家只能在極小範圍內識別特定的幾個手勢動作。

5、GALAXY

《GALAXY》是HoloLens上的科普類應用。將宇宙各大星系帶進了日常生活中,在有趣的互動中了解宇宙歷史。

頭瞄+手勢

進入應用,首先漂浮在面前的是銀河系,可以在其中選擇希望任一星球,並通過手勢操控進入到相應主題當中。

手勢拖動模型

頭瞄對於較小的目標瞄準是個很大的挑戰。面對銀河系中大小不一的星球排列,很難精確地將準星放在某個目標物上,並同時揮動手臂進行手勢控制。

三款應用的體驗可謂各具特色,儘管現已實現模擬虛擬物體對真實世界的感知,但為數不多的內容中更多是體驗類Demo,應用完整度現在看來還處在捉襟見肘的階段。如何找准AR技術優勢,深度嵌入使用場景中打造完整的AR內容生態,正是目前微軟和Magic Leap面臨的一大難題。

總結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Magic Leap One的體驗,那就是「預知範圍內的小激動」。值得肯定的是,Magic Leap One出色的SLAM技術為虛擬形象賦予了「靈魂」,讓它們可以和真實世界融為一體。隨著精彩內容的增加,相信這一優勢會越發凸顯出來。

激動過後仔細審視,這個「創作者版」的Magic Leap One著實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Lightpack的發熱是一個問題,續航不長也會影響Magic Leap One的商用前景。另外,SLAM的掃描時長也是問題,對於消費用戶來說,難以想像每次開啟應用都需要數分鐘掃描場景。

內容層面,《CREATE》和《Social》這樣的應用初看經驗,但並非消費者的盤中菜。如果Magic Leap One想要在市場上爆發,還需要更多開發者做出更多殺手級應用。

好的消息是,Magic Leap還有手勢識別、眼球追蹤、語音交互等多種交互方式,期待開發者們靈光一現,利用這些交互的組合,能夠開發出驚艷的應用和遊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87870虛擬現實 的精彩文章:

《像素碎片 1989》:遊戲業至暗時刻的反思
2018「ChinaJoy正能量」活動即日開啟!

TAG:87870虛擬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