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是種病,得治!
點擊標題下的
親子派,
關注後每天閱讀
親子刊物!
來源 | 掌門1對1(ID:zmlearncom)
1
眼看開學已經快1個月,前幾天,湖北武漢一群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竟在網路上走紅。
這份暑假作業不是要求孩子們背課文、做習題,而是和家長一起完成一項「21天不生氣」的挑戰。
都說「凡事堅持21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設計這項作業的班主任程老師希望通過21天的挑戰,讓家長和孩子們能夠學會情緒管理。
本以為家長們都能輕鬆完成,卻沒想到,全班44個同學,僅有一個家庭挑戰成功,其餘基本「全軍覆沒」。
從交上來的作業看,有些家長几乎每天都會發脾氣,家長生氣的比例要比孩子高25%。
程老師表示此舉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家長意識到,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
我一個在小學當班主任的老師,曾和我說,在他教學的10幾年中,他發現一個規律,那些在學校經常因一些小摩擦就和同學打架、起衝突的學生,多半家庭里父母也是如此。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情緒,孩子會耳濡目染,直接被影響。
2
前段時間,流行一個段子:「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不得不說,現代父母不容易,不僅要顧家、顧事業,還要顧孩子。
白天在公司奮戰,晚上回來還要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讓寫個作業,磨磨唧唧、拖拖拉拉,身邊還有不省心的老公要伺候,再好的脾氣也被磨的受不了。
情緒一上來就爆發,大人脾氣是發泄了,卻不知道父母過度的情緒化會對孩子造成超乎想像的危害。
央視拍攝的紀錄片《鏡子》里,剛上初二的澤清,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父母也都有體面的職業,可就是這樣一個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孩子,沉迷網上軍棋,剛上初二就輟學,還經常對母親爆粗口,罵母親「賤」,甚至對母親動手。
很多人說這孩子叛逆、任性,卻不知道孩子內心只是想從父母那裡得到存在感。
有一次澤清把母親逼到牆角毆打,父親卻依然置之不理,躺在一旁一動不動,直到兒子行為升級父親才起身試圖制止。
在澤清眼裡,父母都是這樣子,媽媽脾氣暴躁,爸爸則經常冷漠地在一邊躺著,受不了了,就會使用暴力。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全部。孩子眼裡的家,不再是溫暖和氣,而是爭吵、冷漠、暴力的代名詞。
家,不僅是愛的傳送帶,往往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父母脾氣暴躁,不會控制情緒,只能加劇家庭的不幸,收穫的孩子性情自然不會好。
3
父母的好情緒,最受益的還是孩子
。
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一書里,寫道:「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
」
胡適年幼時家裡財政並不寬裕,每逢春節家裡都會有一大堆討債的,但每次母親都會好生招待,等半夜的時候,母親會請來一位鄰居,然後給每一家債戶分發錢,臉上從不會露一絲怨氣。
在家裡,母親也從不會和孩子吵一句嘴。
母親溫和的性子和好脾氣造就了胡適,可以說胡適是民國時代,性子最溫和寬厚的人。
和胡適同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魯迅,曾多次因為觀念的差異,諷刺胡適,但胡適從來都是溫文爾雅,從沒有對他有過人格的不恭。
正是因為這樣的寬厚和溫和,讓胡適受到大多數人的讚賞和敬佩。
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是百害無一利的,那就是發脾氣。
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父母的好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家教。
4
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上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
每一個性格有缺陷的孩子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父母的壞情緒,對孩子來說是場災難,但更令人可怕的是,這場災難只會在孩子身上繼續蔓延。
胡適曾說過:「
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
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理解和愛。優秀的父母都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悉心守護孩子的情緒。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想要孩子成長為溫文爾雅之人,父母便要先為孩子做好榜樣。
父母管理好情緒,是更好教育孩子的最低成本。
*
作者簡介:大慧,來源於掌門1對1(ID:zmlearncom),中小學名師在線輔導,千萬家長的選擇。 歡迎關注。原標題:《
這一道小學作業火了!全班44人僅一家庭完成......》


※孩子入學前,比十套學區房更重要的是做好這件事……
※高情商的孩子,到底有多賺?
TAG:親子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