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弘光專項」持續輻射主戰場

「弘光專項」持續輻射主戰場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時,卻長期面臨著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的難題。

「十三五」期間,中科院在「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中專門設立了一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點專項」即「弘光專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聚焦已取得突破並具有相當引領帶動作用的重大戰略技術與產品,支持其轉移轉化。

目前,這一專項中已湧現出一批產業化成果,或許可以對解決「兩張皮」問題提供借鑒。

「刷臉」安檢不是夢

今年7月,廈門高崎機場正式啟用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結果在6天內連續查獲9宗企圖持用他人證件乘機事件,平均每1天就有2名冒用證件的不法人員落網。

在重慶江北機場,2017年全年通過使用這一系統共查獲233起企圖持用他人證件乘機事件。

這兩個機場所用的正是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聯合智慧航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

北京首都機場、廣州白雲機場、上海浦東機場……據介紹,這套系統目前累計示範應用於國內70個機場(全國共218個機場)的618條旅客安檢通道,覆蓋了全國80%以上的大型重點機場。

據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張長城介紹,民航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的使用,可有效提升機場空防安全;同時有效縮短旅客安檢和登機的時間,提高旅客乘機的便捷性。

例如,在這套系統的支持下,乘客不會再聽到「請正臉面對攝像頭」「請摘下你的眼鏡」等要求,即便被抓拍到的是側臉,也能在兩秒內完成人證比對;另外,乘客僅需在安檢時出示一次身份證,之後直到登機都可以一直「刷臉」通關;憑藉乘客的一張照片,系統還可以在整個機場查詢其移動軌跡。

「問題導向是我們項目啟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技術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張長城表示,在「弘光專項」的支持下,研究所正在對技術集成創新和組織創新兩方面進行探索。

「芯突破」超越4G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萬物互聯的IT3.0智能信息時代,但地面移動通信網路覆蓋地球表面面積不足20%,難以滿足萬物互聯需求。縱觀「一帶一路」65個國家和地區,多為海洋、沙漠,地面通信設施薄弱。

解決方案是形成以衛星移動通信為核心的空天地一體化支撐網路。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石晶林表示:「衛星移動通信已成為IT3.0時代信息技術領域產業發展重點。」據他介紹,衛星移動通信在存量市場、新興行業、「一帶一路」等領域市場規模超萬億元。

終端晶元是衛星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基礎。為了解決這一「卡脖子」問題,在「弘光專項」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聯合北京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製了業界首顆融合衛星移動通信和北斗導航的通導一體多模終端晶元並實現批量生產,突破了微弱信號接收、節帶化處理等關鍵技術,研製了我國第一顆通信專用數字信號處理器,突破了制約我國衛星移動通信產業高端核心器件供給瓶頸。

石晶林透露,隨著技術進步和衛星普及,未來,衛星通信將比地面通信成本更低。

目前,項目成果已經在重大事件保障、邊遠地區信息覆蓋等領域得到了成功應用,衛星移動通信終端晶元及其相關成果實現億元級規模的直接銷售收入。

作為走出過聯想、曙光、龍芯等知名科技企業的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主戰場、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傳承已久。所長孫凝暉認為,其模式可總結為六個字:「打點連線織網」——以源頭創新為生命;通過技術轉移將源頭技術輻射出去落地;最後將核心技術、關鍵部件、骨幹人才三者織網,形成產業和產值,服務社會經濟主戰場。

激光「智造」助力「兩機」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其製造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技、工業和國防實力,卻也是我國尚未攻克的堡壘。為此,我國啟動實施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力爭突破「兩機」關鍵核心技術。

據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楊小君介紹,航空發動機關鍵零件極端製造能力不足,是致使我國發動機研發進展緩慢的瓶頸之一。

為了解決這一重大需求,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弘光專項」支持下,開發出國內最高單脈衝能量的26瓦工業級飛秒光纖激光器,研製出系列化超快激光極端製造裝備。在航空領域攻克了新型超高溫單晶材料和高精度複雜微結構製造難題,實現了「超精細冷加工」,解決了現有加工工藝的缺陷;在航天領域,攻克了50±2微米高品質鑽孔技術,將航天推進器流量控制板的控制精度提升三個數量級,減少燃料攜帶量約20%,並成功應用於世界首套在軌驗證的磁聚焦霍爾推進系統。

目前,西安中科微精光子製造科技有限公司已有1條核心部件及3條極端精細製造裝備的中試生產線,相關產品在20餘家單位得到應用,打破我國空天發動機高端加工裝備依賴於進口的窘境。

「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我們在身體力行實踐產學研結合。」楊小君指出,做設備研發投入巨大,產業化進程往往又不能按預期的時間節點推進,除了科研經費的投入,融資的方式推動作用巨大。

據悉,「弘光專項」的設立就是希望引起研究所對成果轉移轉化、項目產業化的重視,同時引入社會投資參與,加快成果轉化,達到「多贏」局面。

來源:中國科學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泥小譚教畫古生物復原圖之單脊龍
研究揭示植物感知春化信號的表觀修飾位點和記憶調控網路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