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醫聖用方,煎服法不同,你想過為什麼嗎?

醫聖用方,煎服法不同,你想過為什麼嗎?


中醫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把

煎藥的方法作為提高療效的重要環節之一

,而加以重視。漢張仲景所著《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以下簡稱「兩書」)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了多種煎藥方法,以更好地發揮藥物的作用,現分述如下,以供參考。



一、煎藥方法




兩書中所採取的煎藥方法大體有以下幾種:




1.水煎服:

以水煎中藥,煮沸,使煎液為原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去渣後溫服。這是一般最常用的煎藥方法。在這裡還有兩種值得注意的情況:




一是以微火煎藥,如

桂枝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等方

即是全葯以微火煎煮;一是以多量水加入葯中進行久煎,如

炙甘草湯

「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煎八味,取三升,去渣,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前者因主葯桂枝辛香,微火煎藥而保存其辛香發散的作用;後者是因炙甘草湯為滋補的方劑,非久煎不能將藥力煎出,只有通過久煎才能發揮其調補心脈的作用。這就提示我們對辛香解表的藥物應微火少煎,對滋養補益的藥物應久煎取效。

不能對任何葯都用一般的煎藥方法




2.去渣再煎:

這也是兩書中常用的一種煎藥方法。

柴胡湯類

的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

瀉心湯類

的半夏、生薑、甘草三瀉心湯,

百合湯類

的百合地黃湯、滑石代赭湯、百合知母湯、百合雞子黃湯以及旋復代赭湯等都是採用這種煎法的。

這是以水煎方中諸葯,去渣後再進行煎煮的一種方法。




也有將方中的藥物分別煎煮,去渣後將藥液混合再煎。

如百合湯類就是採用這種煎法的。從兩書中應用去渣再煎的方劑來看,可以歸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為應用這種煎法的多是和劑。柴胡湯類是和解少陽、和解表裡,瀉心湯類是和胃、調和寒熱,百合湯類是調和陰陽,旋復代赭湯也是和胃之劑。




二為應用這種煎法的方劑都具有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作用。柴胡湯類是以人參與柴、芩同用,瀉心湯類是以人參與芩、連、乾薑這種辛開苦降的葯同用,百合湯類是以百合與滑石、知母等同用,旋復代赭石湯是以人參與旋復花、代赭石同用。都是以扶正與清熱、散邪、瀉痞藥物同用。




另外,去渣再煎可使藥物煎的時間長,藥液濃縮,藥力和緩持久,起到調和的作用。如

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

等治上熱下寒的方劑。雖然和生薑、半夏、甘草三瀉心湯一樣,都是以芩連與乾薑同用,但

前者採取了一般水煎服的方法

,乾薑之熱與芩連之寒溫下清上,互不影響,以主治上熱下寒之證。

後者採取了去渣再煎的方法

,乾薑之熱與芩、連之寒相互削弱,而突出了辛(乾薑)開、苦(芩、連)降、瀉痞和胃的作用。藥物雖同而產生的作用不同,全在煎藥法上的差別。




3.分煎(漬)合服:

這種方法是將方中的藥物分別煎(或漬)成湯液,再將其湯液混合在一起溫服。

這種方法是在病人同時患有兩種不同病理的證候,須在一個方劑產生兩種不同功能時應用。可使方中兩類葯所產生的兩種功能同時起作用而互不影響。




如附子瀉心湯證,病人既患有實熱痞證,表現為「心下痞」,又衛陽虛而「惡寒汗出」,所以採取將芩、連、大黃「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渣,內附子汁,分溫再服。」其他如治寒疝兼有表證的烏頭桂枝湯等也是這種製法。




4.漬葯絞汁:

這種方法是以麻沸湯或酒將葯浸泡一定的時間,絞取其汁服用。因未經煎煮,它的清熱散結的作用就強,適用於邪熱鬱結的癥候。如

大黃黃連瀉心湯,即以麻沸湯漬大黃、黃連後絞去渣,分溫再服




5.煎煮丸藥:

這種方法是以水煮丸藥,連渣服用。這樣可使猛烈的藥物產生緩和而持久的作用。如

大陷胸丸、抵當丸等都是採取了這種煎法的




尤在涇在論大陷胸丸時說:「按湯者盪也。蕩滌邪穢欲使其凈盡也。丸者,緩也。和理臟腑,不欲其速下也。大陷胸丸以蕩滌之體為和緩之用,蓋以其邪結在胸而至如柔痙狀,則非峻葯不能逐之,而又不可以急劑一下而盡。故變湯為丸,煮而並渣服之,乃峻葯緩用之法,峻則能任破堅盪實之任,緩則能盡除上迄下之邪也。」




二、藥物的先煎後下



1.先煎藥:

在「兩書」中先煎藥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①對必須久煎才能將藥力煎出的藥物或方中主葯,藥量獨重的藥物都需先煎。如

酸棗仁湯

中的主葯酸棗仁,重用至二升,方中其它葯為一、二兩;

苓桂甘棗湯

中的茯苓,重用至半斤,其它葯最多者為四兩,所以這

兩方中的酸棗仁,茯苓均先煎




②藥物通過先煎多煮可使其作用緩和持久。如

茵陳蒿湯

中的茵陳,先煎可使茵陳清濕熱,除黃疸的作用留戀不去,使濕熱黃疸盡去不遺。

甘草粉蜜湯

中的甘草先煎增加了緩急的作用。




⑧通過先煎以消除藥物的副作用。如

麻黃湯

中的麻黃先煎去沫,可消除麻黃服後使人心煩的副作用。




2.後入葯:

在「兩書」中後入葯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①有的葯藥力容易煎出或溶解,多煮反會影響療效。如芒硝、戎鹽,不但藥力容易煎出,而且後入少煎還可以保存其咸性以發揮咸寒軟堅與下達通便的作用。所以

兩書中凡用到芒硝,戎鹽的方劑,多採取後入的方法

。又如一些具有輕清宣揚作用的藥物,煎久也會影響藥物的這種作用,所以必須後入,如梔子豉湯中的豆豉就是後入的。




其它如

阿膠,膠飴,在「兩書」的方中都是微火使其溶於湯中

即可,煎久反而會貼在鍋底,影響療效。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及白通加豬膽汁湯中的豬膽汁、人尿是

待方中其他葯煎好後混入湯液中,以保存其清熱的作用




②後入少煎可使某些藥物的作用增強,加快。如

大承氣湯中的大黃都是後入

,增強了大黃攻瀉燥屎的作用,而且使之很快發揮藥力以達到急下存陰的目的。又如

桃花湯中的赤石脂後入

,即可很快產生固澀的作用以治療滑瀉無度。




某方某藥用哪種煎法是根據病情需要和藥物、方劑的作用而決定,不是固定不變的。如

大承氣湯是急下存陰的方劑,所以大黃後入。調胃承氣湯是以瀉實熱為主,故大黃與方中其它葯同時煎煮




三、煎藥的溶媒




「兩書」中的處方湯劑,並不是都是用水作溶媒的,根據具體情況的需要,還採用了以下幾種溶媒:




1.酒:

用酒煎藥或漬泡藥物,可起到活氣血,通經絡的作用,以主治氣滯血瘀的患者,借酒疏通暢達的功能,引諸藥行於周身的經絡血脈,以消除體內的瘀滯。

如「兩書」中的下瘀血湯,紅蘭花酒方均是以酒煎藥頓服;膠艾湯是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服三升。防己地黃湯是以酒浸泡防己、防風、桂枝、甘草一宿,絞取其汁,與地黃汁混合後服用




2.苦酒:

即是醋,味酸有收斂和去瘀的作用,而且可引導諸葯入厥陰肝經。如主治黃汗的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即是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是取苦酒收斂止汗的作用;烏梅丸是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是取其將藥力引入厥陰肝經的作用




3.蜜:

蜜能潤燥,可解燥熱之毒,並能緩其藥性,使藥力和緩持久,如

烏頭湯、烏頭桂枝湯、烏頭煎、大半夏湯等方均是以蜜煎藥

,但煎法還不盡相同。




烏頭湯

是以川烏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其餘四味則?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內蜜煎中,更煎之。

烏頭煎

的煎法是烏頭大者五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




大半夏湯則是「右三味(半夏、人蔘、白蜜)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葯取二升半。」對於用蜜煎藥的意義,如魏念庭論大半夏湯時所說:「白蜜和中潤燥,服法久煮白蜜,去其寒而用其潤,俾粘膩之性流連於胃底,不速下行,而半夏人蔘之力,可以徐徐斡旋於中,其意固微矣哉」。又如趙以德論烏頭湯時所說:「······蜜煎以緩其性,使之留連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潤,又可益血養筋,並制烏頭燥熱之毒也」。




4.漿水:

即洗米的水。其作用如尤在徑所說:「甘酸調汁引氣,止嘔吐」。程雲來說漿水可「調理臟腑」。所以

半夏乾薑散是以漿水煎藥頓服。蜀漆散,赤小豆當歸散均是以漿水送服

。(另外,礬石湯是以礬石用漿水煎煮,取藥液浸腳。)




5.泉水、井花水

(井花水是在清晨先汲的井泉水):主要是取其清涼沽凈的意思。如《金匱要略》中」除熱癱癇「的風引湯即是以井花水煮葯的。而

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滑石代赭湯等即是以泉水煎藥的




從以上所述可見,古人在煎藥方法方面給我們創造了很多種方法,為我們臨床提高療效和研究中藥的製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END>



轉載自《新中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微信平台長期徵稿,徵稿郵箱cjcmmxinmeiti@126.com,稿酬豐厚,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

經方的魅力:黃煌談中醫(第2版)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作者黃煌是長期從事中醫學教育及臨床工作的我國知名中醫學者,在經方醫學、中醫學術流派等方面做了頗多研究。《經方的魅力:黃煌談中醫(第2版)》彙編了他關於中醫與經方的部分講稿、論文、論述及談話實錄,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經方醫學的特色與學習研究方法,經方家的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及學術經驗,中醫學的特色與發展等方面的見解等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86歲的老爺爺親述養生心得,向他學習!
舌頭裡還有這種大乾坤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