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書少的泥腿子是如何被知識分子碾為齏粉的 ?

讀書少的泥腿子是如何被知識分子碾為齏粉的 ?

原標題:讀書少的泥腿子是如何被知識分子碾為齏粉的 ?



本文由「冷兵器研究所」授權轉載


ID:LBQYJS


對隋唐英雄感興趣的讀者可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情節:李元霸一人殺敗起義軍212萬人!雖然這個故事很玄幻,但歷史上,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也確實往往被兵力少得多的官軍所敗。

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六鎮起義,雖然核心是六鎮戎卒,甚至是被認為是拒絕漢化的鮮卑精銳,但十幾二十萬起義軍,卻被爾朱榮的八千精銳搞定了。


今天杜少就讓老朋友「冷兵器研究所」來跟老爺們好好講講:為啥有極大數量優勢的農民起義軍,為啥經常敗在少量官軍手裡?



其實「說唐」這本書雖然各種腦洞,但在起義軍兵力上是比較寫實的。據「說唐」第34回「眾王盟會四明山 三傑圍攻無敵將」,以瓦崗軍為首的十八路反王,家家都有10萬軍隊;以杜伏威為首的六十四路煙塵,一共湊出來22萬兵力,合計212萬大軍。


而考諸「隋書」、新舊兩唐書和「資治通鑒」,當時北方義軍的兵力確實都在十萬人的規模,比如隋大業九年(613年),「齊人孟讓、王薄等眾十餘萬,據長白山;渤海賊格謙自號燕王,孫宣雅自號齊王,眾各十萬,山東苦之。」(「隋書」卷4「煬帝紀」)其餘瓦崗軍、竇建德、杜伏威、蕭銑、杜伏威、林士弘等部眾規模都在十萬以上。



但早期起義軍與隋官軍作戰,基本都是一敗塗地。比如知名度最高的齊郡王薄,就是那位號稱「知世郎」,作「無向遼東浪死歌」的起義軍領袖。


他率10萬人進攻齊郡(今山東濟南),結果與隋猛將丞張須陀遭遇。張須陀兵力不足萬人,可雙方大戰三場,王薄一敗於齊郡,再敗於泰山,後來引河北義軍入山東,第三次被張須陀戰敗,從此再不敢與隋官軍對抗。



義軍如此之弱、官軍如此之強的原因何在?大致有三:

農民軍最初起事,多是流動作戰,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故而諸多起義軍都是舉家隨軍行動。


比如北朝時,據「周書」卷11「晉公宇文護傳」引宇文護之母閻氏的回憶:「吾之闔家大小,先在博陵郡住,相將欲向左人城,(起義軍)行至唐河之北,被定州官軍打敗。汝叔母賀拔及兒元寶,汝叔母紇干及兒菩提,並吾與汝六人,同被擒捉入定州城。」


當時宇文護才12歲,宇文菩提更小,都要隨軍行進。可以想見,很多號稱十萬的起義軍里,往往一多半都是老弱婦孺,真正的戰兵沒幾個。


而家屬太多,一則影響行軍速度,二則要分兵保護。就像一頭猛虎長了個超級肥碩的大肚子,嚴重削弱戰鬥力。這就讓起義軍的戰鬥力更打折扣。



比如隋末河北義軍張金稱部,縱橫巨鹿、清河、河間數郡所向無敵,官軍屢次征討皆遭敗績。


隋名將楊義臣奉命征剿,他探知張金稱大本營有數萬家屬,便故意示弱,引誘張金稱前來挑戰,然後趁其戰兵遠離營寨,「簡精騎二千,夜自館陶濟河,伺金稱離營,即入擊其累重。」(「資治通鑒」隋煬帝大業十二年十月條)張金稱聞訊大恐,急忙趕回救援,楊義臣以大兵追擊,義軍前後受敵,遂敗。



當然,並不是所有起義軍都是帶著家屬滿世界跑,比如隋末江南義軍林士弘。他招納部眾很有典型特徵,概括來說是「三快」:


即稱帝快、招人快、潰敗快。

義軍成了規模後,稱王建號的願望都非常迫切。但河北山東的義軍多以某某公自居,比如河北高士達自號「東海公」,山東郭方預自號「盧公」,章丘左才相自號「博山公」。



南方天高皇帝遠,義軍首領稱帝多。


比如江陵蕭銑稱梁帝,鄱陽的林士弘則稱楚帝。招人快。義軍但凡打了勝仗,都會產生連環效應。林士弘起事擊敗隋軍後,江西諸郡豪強士民紛紛殺本地官員響應林士弘,林的部眾一夜之間吹氣球一樣增至十萬人。


但膨脹得越快,遭到擾動時潰散的也快。林士弘的楚政權經歷了兩次打擊,一次是外來戶張善安(山東兗州人)率兵襲擊楚都豫章郡,一次是蕭銑遣兵進攻南昌。林士弘麾下人馬立時紛紛反水,控制的郡縣望風反叛。


林士弘孤注一擲,派兵攻打被官軍奪取的循州(今廣東惠州)又遭遇失敗,嚇得林士弘本人都逃跑保命。看起來聲勢煊赫的林楚政權一夜之間又打回了原形。



之所以這樣,在於義軍缺乏科學組織,對招納的義軍將領缺乏選拔、考核、晉陞和監督機制,諸首領合則來、不合則去,只能靠鄉黨、宗親關係維持。


同時,起義軍架構也非常原始,只是簡單地模仿官軍建制,宗親或元老委任為王,諸將委任為大將軍。比如「水滸傳」描寫李逵對造反成功後的政治理想:「哥哥做了皇帝,眾兄弟都封官做將軍。」


水滸傳李逵劇照


而各級將領具有高度自主權,對首領大部分是名義上的效忠,一有意外,部屬極易脫離主帥的控制。同時,義軍對知識分子的不重視,也導致義軍缺乏足夠政治約束力。


例如山東賊帥孟海公極其痛恨文化人,「見人稱引書史,輒殺之」(「資治通鑒」隋煬帝紀大業九年三月條)排斥知識分子,使得義軍首領眼界狹窄,不能很好地汲取歷史經驗,管理部隊沒有套路。


原始結夥性質的義軍無法進化為有組織有紀律的正規軍事集團,往往一遭到打擊就潰敗。



隋末農民起義軍大部分都在中原、江淮地區,不是主要產馬區,戰馬是稀缺資源,農民軍起事時很難搞到馬,部隊構成以步兵為主。


隋朝官軍在大業末年時,還未完全腐敗,郡縣兵擁有完整的供應體系,不僅器甲精良,戰馬也能保證一定供給。故而雙方對陣,官軍以快打慢、以硬吃軟,往往能以少勝多。比如隋將楊善會是個小小的縣令,以勁兵千餘人與義軍作戰,「前後七百餘陣,未嘗負敗」(「隋書」卷71「楊善會傳」),戰績相當恐怖。



隋將張須陀賴以與起義軍對抗的,也是手下精銳的騎兵。他進攻時遇營則以步兵圍逼之,遇流徙者則以騎兵追躡之,在遍地烽煙的山東從無敵手。


河北義軍高開道率眾來到漁陽郡(在今天津市一帶),意外地奪取隋朝留下的數千匹戰馬,遂爾成為北境最強大的一支義軍。據守幽州的軍閥羅藝徒擁數萬大軍,對其也無可奈何。竇建德派大軍北上爭奪幽州,高開道遣騎兵擊之,竇軍居然不戰而退。代北梁師都據本郡起兵反隋,得到突厥人的資助,騎兵力量也十分強大,居然敢於在唐朝的大本營旁邊稱帝建號。

而進化比較成熟的瓦崗軍,也意識到騎兵的重要性,李密親自組建了強大的騎兵隊伍,「于軍中簡勇士尤異者八千人,隸四驃騎,分為左右以自衛,號為內軍。…知節領內馬軍,單雄信領外馬軍」(「舊唐書」卷72「程知節傳」),隋末義軍強悍者首推瓦崗,與騎兵力量的擴展有直接關係。



總之,光靠政治正確是打不了勝仗,軍事永遠都是一個專業的事。


農民起義軍如果克服不了組織度、能力與戰略眼光等方面的短板,以業餘對專業,多數情況真的只有領便當的份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杜紹斐 的精彩文章:

我穿定製、戴金錶,你憑什麼說我沒見過世面?
中國沒有暗網,但有「天涯論壇」|推薦

TAG:杜紹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