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明年奧斯卡,你必須關注這部

明年奧斯卡,你必須關注這部

還是要回到之前的多倫多電影節,畢竟,我們也有編輯專門跑去觀影。




作為北美最重要的電影展之一,多倫多電影節的一大特點是,與歐洲三大電影節不同,這不是一個競賽類電影節。全部展映影片都面向公眾,電影節的最高獎也是根據觀眾投票選出的「人民選擇獎」。



雖然作為媒體,選擇普通場,經常意味著被安排在幾千人劇場的頂樓,視野基本上是這樣↓↓↓







但是,視野不好,氣氛就太好了。那種和幾千人一起屏息歡笑、全場掌聲雷動的感覺,實在是太有儀式感、也太令人心動了。



所以,被這些火眼金睛的觀眾一票一票投出來的「人民選擇獎」,也還是蠻值得參考的。




這個獎項的厲害之處在於,不僅代表民意、絕對囊括了電影節最不能錯過的幾部電影,而且出手必有奧斯卡大熱門。




稍微列舉一下前幾年的作品,大家都懂了。




去年的前三名分別是《三塊廣告牌》《我,塔尼婭》《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前年的前三名是《愛樂之城》《雄獅》《卡推女王》。







再往前幾年,獲獎的影片分別是《房間》《模仿遊戲》《為奴十二年》……很厲害了吧,基本上例無虛發。




今年獲得前三名的則是下面這三部電影。




由維果·莫騰森和馬赫沙拉·阿里(憑《月光男孩》拿到前年奧斯卡男配)主演的《綠皮書》。






《月光男孩》導演的新作《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






以及剛剛斬獲金獅獎的《羅馬》。







今天想要和大家介紹的正是這部

《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

。由於在電影節第三個晚上就舉行首映,基本上是這一屆最先出現的、交口稱讚的新片之一。




《月光男孩》在兩年前就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不知道今年的表現會是如何呢?




至少,在多倫多拿到這個名次,確實是實至名歸。和大多數觀眾一樣,這也是我在本屆電影節中觀感最好的影片之一。




如果說「人民選擇獎」代表了它的觀眾緣的話,它在影評人中的口碑也是相當不錯的。



爛番茄新鮮度

92%

,平均分是

8.5/10





Metacritic給出的分數是

87






Indiewire盛讚本片是「大師級的浪漫詩歌」。







非常幸運地買到了全球首映場的票,上一次《月光男孩》就在多倫多收穫如潮好評,所以今年的的觀眾如同見到老朋友一樣,從映前主創出來打招呼就開始瘋狂鼓掌,看映前廣告都興奮得跟著打拍子,片頭出字幕也鼓掌,中間黑媽大撕逼的時候也激烈鼓掌。




到最後影片結束、主創再次出現,更是連三樓的觀眾都起立鼓掌,實在是語言難以形容的盛況。





主創紅毯,又是全黑人班底




映後交流時,一位演員在舞台上極其煽情地高喊了一句「

Black love is beautiful!

」,成功使全場氣氛達到高潮。




沒有看過電影的話,可能你會覺得這句話顯得過於政治。




但看過電影之後,相信你也會被深深打動:雖然選擇了一個關於種族歧視的主旋律故事,但它所講述的,絕對不只是控訴和反歧視。




恰恰相反,影片極其溫柔、極其哀傷,但又充滿了波濤洶湧的愛意。




甚至可以說,不僅僅這部電影的主題是「

」,影片本身就是一封寫給觀眾的、纏綿悱惻的情書。







影片改編自著名美國作家詹姆斯·鮑德溫的同名小說。鮑德溫被譽為「二十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本人不僅是一名黑人,也是公開的同性戀。






詹姆斯?鮑德溫




巴里·詹金斯很早就相中了這本小說,幾乎在他改編《月光男孩》的同時就在著手準備了。




彼時他是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幾乎沒有作品傍身,但為了搏一搏,還是在獲得小說授權之前就擅自寫好了劇本,最後是拿著劇本闖進了版權辦公室。




而如今看來,他確實是改編詹姆斯?鮑德溫最為合適的人選之一,在首映禮上,甚至有一位演員說:「我覺得是鮑德溫在冥冥之中選中了他。」







《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出版於1974年,是鮑德溫的晚期作品。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剛訂婚的黑人小情侶,男孩被白人警察誣告強姦,而女孩則在男孩入獄後,發現自己已經懷孕。身懷六甲的她不得不四處奔走、尋找證據,來證明丈夫的清白。




這個故事本身倒沒什麼特點,但敘事的手法卻製造了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




整部電影都在兩條敘事線之間遊走:這對情侶痛苦的現在 - 他們甜蜜的過往。








觀眾很快就可以把握到影片的真正重點:如果說「現在」多少還遵循了平鋪直敘的線性敘事的規律;穿插在其中「回憶」就顯得更加碎片化,它們由許多個細節、許多件小事交織而成。但這才是影片真正的華彩部分。




我們首先會被這對情侶之間洶湧而直接的愛意而擊中。導演傳情達意的能力,比起《月光男孩》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客氣地說,基本上看了二十分鐘之後,你就會非常渴望談戀愛了。難怪之前也看到有影評人說這部電影有一個「《愛樂之城》式的開頭」。




而如果說在《月光男孩》中你會看到年度最令人怦然心動的吻,那麼在這部《比利街》里,你一定會看到最為溫柔的初夜。




羞澀的女孩緩慢地展開自己的身體,如同一朵吐蕊的花。










隨著越來越多的細節展露、使得整部影片越來越豐富,你不僅會更加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綿綿愛意,也會逐漸了解他們的家庭、他們所在的社區,以及——那些最終使他們陷入了悲劇的制度的壁壘。




可以說,正因為全片這種溫柔的、娓娓道來的氛圍,才更能讓人感受到悲傷、感到憤怒,甚至於無助。




導演非常技巧性地調動了觀眾的情緒,而其中最直觀的、也最違背原著本意的一點的是,他選擇了一對外形非常討喜的男女主角。




在原著中,男主角芬尼長得非常難看,「皮膚像皺巴巴的土豆皮,還有一雙中國人的賊眉鼠眼」,只有女友才能欣賞這副尊容。




但新人男演員史蒂芬·詹姆士今年才不到25歲,身形挺拔,高大、紳士、帥氣。







女主角蒂什同樣如此,從一個笨拙的傻姑娘,變成了說話輕聲細語、容易害羞的漂亮女孩。




扮演蒂什的KiKi Layne是一位徹頭徹尾的新人,這甚至是她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她是從300多位試鏡者中脫穎而出,拿到了這個角色。







原作者鮑德溫刻意寫出了兩個很難看的主角,以示他對「黑人芭比娃娃」式常規審美的反對;但詹金斯又完全反其道而行之,選了兩個黑人中的俊男美女,來使觀眾可以第一時間對他們產生共情。




不得不說,這一招簡單粗暴,但卻行之有效。




早在《月光男孩》的時候,就能感覺到巴里·詹金斯的鏡頭非常有魔力,他好像就是能把黑人拍得非常好看。




而在這樣一部設定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電影中,整體風格就顯得更加復古和精緻。




顏色的運用就非常考究,影片大量使用了正綠色或者薑黃色、古銅色這幾種顏色,來製造出強烈的對比,以突出黑皮膚的光澤,讓你覺得他們的身體也在熠熠生輝。








光影的技巧也比比皆是,比如下面這場戲,在片中就被拍得非常美,也非常有東方韻味:男主角的整張臉都被籠罩在黑暗中,只有輪廓上有光。繚繞著他的煙霧在空氣中慢慢散開。







導演非常擅長運用強烈的對比。拍天台戲的時候,整個畫面都非常明亮,幾乎要灼瞎人的眼睛,但只有男女主角的身影時常處在黑暗中。這一場戲出現在影片的中後段,暗示了他們危機重重的未來。







而在落雨的街頭,昏黃的街燈又營造出一種曖昧又溫情脈脈的氛圍。黃色的燈、紅色的傘,和遠處的一抹綠,使得整個畫面充滿流轉的情意。







當然,也少不了《月光男孩》中標誌性的、極富感染力的大特寫。兩位主角看似在看著彼此,但通過凝視鏡頭,也微妙地與觀眾產生共情。








影片另一個無可比擬的加分項,則來自Nicholas Britell的配樂。




幾乎所有人都在盛讚這位之前也和導演合作過《月光男孩》的作曲家。看過電影我也是念念不忘了好幾天,迫切希望影片可以立刻出原聲帶。




相比於《月光男孩》,這部電影的配樂其實要更加飽滿和深情。




它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是代替了對白:你常常會發現男女主角是沉默的,他們對視的眼神,和鋪滿整個畫面的大提琴樂,已經說出了一切。




看到有外媒評論提到說想到《花樣年華》的配樂,確實也有一種異曲同工的、爵士的慵懶和曖昧;但情感上還有更有衝擊力。







毫無疑問,這部新作在很多地方和《月光男孩》都是相似的。影片延續了導演一貫細膩而含蓄的風格,繼續啟用充滿靈氣的新人演員,講述的也依然是黑人的故事。




但最大的不同在於,這部新作是非常政治的。




《月光男孩》講述的就是一個被邊緣化的男孩的故事,只是他的身上恰好被貼上了黑人和同性戀的標籤,但影片最終要探討的只是他的成長和自我認同。







但《假若比爾街能夠講話》中,這對情侶的故事是具有普適性的。導演想講述的,不僅僅只是一對黑人情侶的悲劇,他試圖講述的是所有黑人的悲劇。




就好像片名中的這條「比利街」,它其實是美國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的一條街,是黑人文化和爵士樂發源地;但男女主角卻住在紐約的黑人區。







「比利街」只是他們的精神象徵,一切都是隱喻。




但這個隱喻,又被拍得如此細膩和纏綿悱惻,以至於讓我覺得,導演就是希望所有的觀眾都可以在觀影的兩小時里對黑人的生活感同身受,他希望觀眾可以「變成一名黑人」。




毫無疑問,他做到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桃桃淘電影 的精彩文章:

《愛情公寓》搞成這樣,基本是自己作的。
又一年多倫多,結束了。

TAG:桃桃淘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