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在歐洲的古老大學裡,一個人動輒就可能靠在一面五六百年以上的牆上。更別提那些地因為歷史悠久而成為地標性的代表景觀,在人們的認同中發揮為極為重要而敏感的作用。如北京紫禁城、印度泰姬陵、英國大本鐘……這些風景的圖像、照片、標記到處流傳,標註和傳達著民族的認同與自豪感。

大到國家如此,小到人們在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土地上,又何嘗不是這般呢?在徽州鄉間,隨處可見的青石路,它們既是對外旅遊的一張徽州名片,更是這片土地的地域圖騰。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漫長的歷史中都只是白駒過隙,但這些跨越千百年的一塊塊青石板,卻超越我們的生命,超越個人的命運,成為人間徽州永遠存在的象徵。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 被翻新的舊青石板巷道

古時名揚四海的徽商,便是沿著那些鋪在鄉野和驛道上的青石板,走出深街老巷,走向外面廣闊的天地。那些青石板鋪成的老路上,人們不時還能辨析刻錄在上面的字跡,其中有些遠至康熙乾隆,有些近至同治光緒,講述著徽州先民的生生死死。尤其在五六月的煙雨江南,它們泛著醉人的光澤,集結生成徽州家園往事的歲月痕迹。

這些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一條條青石板路,既見證了古人的生活足跡,也是見證古徽州交通史的實物,具備極高的觀賞價值和人文價值。不少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隱藏在深山老林,其中有的已經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浙源「吳楚分源」碑所在的浙嶺古驛道。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 青石板上字跡清晰能辨

它們沒有被歷史的風雨侵蝕,卻在今天遭遇著岌岌可危的境地。

一部分是被粗心損毀,如清一色青石板鋪就,全長25公里,沿途有台階、古橋、古亭等建築的休婺古道,在15年就被一家林業企業的施工破壞,挖掘機把青石板撬翻毀棄或扔棄到山石堆里。

另外一些則是藉以新農村建設的名義,許諾更好的旅遊環境,把原始古樸的青石板路撬毀,鋪上現代化的瓷磚乃至水泥。殊不知,重建的建築往往都有一種庸俗和造假的氣質,只是拙劣的複製品,反而敗壞了外地遊客心中期望的徽州願景,也銷蝕了鄉民們的生活記憶。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 古村落被廢棄的旗杆墩

梁漱溟先生認為「鄉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傳承從更深層次上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的古村落,保存著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卻因留有眾多傳統建築遺迹,包含了豐富的傳統生活方式,成為新型的活文物。代表著徽州地理基因的一條條青石板路,正猶如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成為徽州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

而伴隨著「農業現代化、鄉村城鎮化、郊區城鎮化」的多重挑戰和衝擊,不斷遭受建設性、開發性、旅遊性破壞的又何止是青石板路呢?在小編前往參觀的婺源某知名古村落,我們見到了被隨處廢棄在街角的旗杆墩、石碑,散落在草叢的木雕、磚雕,令人惋惜痛心。

旗杆墩在古代社會,只要經過科舉應試獲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門前陳放,上面通常會刻有諸如「例受州司」「辛酉科」等具體的功名信息,以激勵後人求學上進。而流露著數百年徽風皖韻的婺源三雕,有的能體味明代建築疏朗淡雅的韻味,有的能觀賞清代建築精美繁複的特色,體認著婺源人崇文尚雅的風貌。而它們被廢棄,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鄉民們以前為了爭相建造現代小洋樓,拆除地基上的徽州老宅造成的。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 隨處散落的石碑和磚雕

如果這一切被放任著走向毀滅,意味著什麼呢?

曾經讀到過一位老婦人經歷的悲痛,目睹鎮上的古橋被炮火炸毀:「我是在橋上第一次與心愛的人接吻,我甚至現在還記得當時群星燦爛、月光皎潔的情景。我還記得將石子投向橋下清澈的河水裡。現在這些都被抹去了。」

這些封塵的歷史遺存,往往攜帶了大量真實的歷史信息,是古村歷史文化價值的主要載體。如果失去了這些真實的載體,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尤其當旅遊業成為地方的支柱產業時,對它們的破壞,無異於為自己戴上鐐銬,參與對自己的行刑。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 遭人為破壞的徽州木雕

今天,在城市化的狂飆突進中,文物古迹被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普查顯示,我國目前依舊保存與自然相融合的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築、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5000個銳減到2011年的2000餘個。現在這個數字則一定更讓人心痛。當老街被填平、古村被拆除,一個歷史階段的文化記憶,也許就慢慢被湮沒在揚起的塵土中,目睹這些,許多人都可能曾經歷過那位老婦人的扼腕與傷痛之情。

中國人的記憶很長,長到人人都可以講述盤古開天地和女媧補天的故事,可以隨口吟誦出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和《論語》。但中國人的記憶也很短,短到我們對一百年內發生的許多事情一無所知,對上一輩人生活過的鄉村面貌也知之甚少。正因如此,我們更有責任記住和保護那些鮮活真切的歷史遺迹與民間文物,一旦被破壞,基本難以挽回——再浪漫的風,也無法把落花吹成花蕾。

消失的青石板,尋不回的故鄉路

◎文章版權歸『在婺源公眾號』所有,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