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社員為何如此金貴?
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發起創建,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吳昌碩作品
在創社初的九年中,四位創社人丁仁、王禔、葉銘、吳隱互相謙讓,誰也不肯出任社長,而直到1913年才推舉吳昌碩出任社長。而吳昌碩去世之後,社長一職又曾空缺長達20年;馬衡、張宗祥任後也均有較長時間的社長位置空缺。而在啟功去世後,又空缺了六年。
西泠印社社長,必須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標杆人物,他需要同時具備學術能力、人格魅力與社會影響力,這令大家對社長寄予了太多期望。
誠如魏皓奔所言:「西泠印社歷史上內部也有流派,也有門戶之見,但對於社長人選,大家的意見很統一,他必須是頂尖人物。」
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朴初、啟功、饒宗頤這幾位大師級重量級人物先後擔任西泠印社社長。無一不是登高一呼、應者雲集。
自成立起,精英雲集,李叔同、黃賓虹、馬一浮、豐子愷、吳湖帆、商承祚等均為西泠印社社員,楊守敬、盛宣懷、康有為等為贊助社員,可謂是大家雲集。
歷史上的西泠印社
加入西泠印社意味著擁有和國際接軌的機會,自我知名度得到巨大提升,作品也將有機會出現在國內外各大拍賣現場,「名譽」和「身家」雙豐收。
西泠印社一直有著極為嚴格的吸納社員制度,可謂是寧缺毋濫。
社長人選甚至在100年內空缺了60年之久,百年社團只推舉出7位社長。
西泠印社的影響力和入社的嚴格程度是成正比的,「詩、書、畫、印」全,是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立社宗旨的西泠印社人才選拔的標杆——而這一標杆有多高,不妨看看在西泠上一個百年里吸收的社員人數:404。
西泠印社75周年紀念活動時部分老社員合影
前排右起:
程十發、錢君匋、謝稚柳、沙孟海、王個簃、朱復戡
正是西泠印社這塊金子招牌,其影響力,以及在書畫界和篆刻屆無可匹敵的權威性,給社員的作品的「身價」鍍金。
陳振濂老師說過:為什麼西泠印社成員現在都能靠自己的專業吃飯,因為他們是藝術界沉澱過後的精英,經得起時間考驗,博得大家認可喜歡。
高式熊作品
余正作品
圖文轉自網路,欲善樓書院重新編輯整理。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