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遇見非洲》| 解密非洲頭髮那些事兒

《遇見非洲》| 解密非洲頭髮那些事兒

原標題:《遇見非洲》| 解密非洲頭髮那些事兒


?


關注波布非洲公眾號


置頂/給「波布非洲」加上星標


每天第一時間看非洲的精彩

提到非洲,大眾的腦海中會浮現怎樣的辭彙?


疾病?炎熱?貧窮?動蕩?


這些同質化的刻板印象並非那片大陸的全貌。


所以我決定


踏入非洲的第一天起


換一個視角觀察非洲


換一種方式詮釋非洲


呈現一個更加真實的非洲


在《遇見非洲》這本書里


與你們分享那些我們不曾觸及、不曾想像到的故事。

接下來的每周五,


波布非洲將連載韓茜的《遇見非洲》一書,


讓我們跟隨她開啟一段別樣的非洲之旅,


感受另一個世界裡的人生百態。



03


探秘,你所不知的非洲


黑人頭髮那些事兒


點擊音頻收聽本期分享


說起非洲人的頭髮,你會怎麼形容?

遇到這個問題,在非洲工作生活過的我也會和你一樣一時語塞......


小辮子,爆炸頭,黑人超模的寸頭,這些大概是我能想到的形容黑人頭髮的所有辭藻。



全球主流審美對秀髮的定義中有溫婉的黝黑直發,也有魅惑的金色捲髮,而對於非洲發質和髮型,似乎找不到相對應的審美定義。


初到非洲時,探訪一個貧民窟小學,有一件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一群小女孩兒圍著我,用充滿好奇的眼神注視著我,有的羞澀地伸出小手,摸摸我的頭髮問:「這是你的真頭髮么?」


聽到這個問題時,我頗感詫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年紀輕輕怎麼會戴假髮?我當時並不知道,黑人女孩兒們又長又密的辮子就是由假頭髮編織而成,有關黑人頭髮的這個秘密,我在到達肯亞一年多之後才得以一探究竟。


與頭髮「抗爭」催生的產業


「我小時候常幻想擁有長長的頭髮,梳各種各樣漂亮的髮型,直到現在我也會這麼想,」我的肯亞同事伊萬這樣告訴我,「看到你的頭髮,我就會幻想如果我是你,我會梳什麼樣的髮型。」伊萬年紀跟我差不多,是個愛美的女孩兒,平日里我只注意到她的髮型在各種風格間不斷地切換,跟大多數肯亞女孩兒一樣,而我卻沒有留意到多變的髮型中隱藏的秘密。



內羅畢街頭的美髮屋廣告牌

很多非洲女性跟我聊天時都流露出對我頭髮的羨慕。一次我在東非大裂谷沿途的街邊小攤喝肯亞紅茶,老闆娘直勾勾盯著我的頭髮說:「能不能把你的頭髮剪下來給我?」她的發問讓我感到十分詫異。


這樣的尷尬情形並不罕見,我的女同事也有跟我一樣的經歷,一次她在開車,一個女交警攔住她,問道:「能不能把你的頭髮剪下來給我?」


這樣的發問會讓不了解情況的人感到匪夷所思,而真正了解到有關黑人頭髮的各種故事後,也就不感到費解了,說到這兒,首先要介紹一下黑人發質的獨特性。


在全世界各個人種中,黑人發質有著獨一無二的特徵,他們的發質非常粗糙,呈螺旋狀捲曲,濃密蓬鬆且易受損,更糟糕的是,許多黑人女性的頭髮無法長長,「長發及腰」對她們來講是遙不可及的夢。


一次與肯亞女同事露絲出差,正要洗澡的她邊跟我聊天邊用紗巾左一層右一層包裹自己的頭髮,最後再戴上浴帽。我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她說她一星期就洗一次頭髮,而且要去髮廊洗,自己洗的話頭髮會縮成一團,變得很奇怪,不得不去髮廊打理,「所以現在我絕對不能讓頭髮沾水,否則明天你就會看到災難!」



內羅畢街頭的假髮用品店


頭髮沾水會萎縮,難以想像,足見發質的特殊性給黑人女性帶來怎樣的困擾。發質上的不足讓非洲女人們從小就做著一個關於頭髮的夢,夢想著能夠擁有順直或捲曲的長頭髮,能夠像其他人種女性一樣長發飄飄。


然而惱人的發質並沒有抹殺掉頭髮在非洲歷史與文化中的作用。原始非洲部落里,頭髮並不只是身體的一部分,傳統部落文化中髮型定義著人們的年齡、宗教、民族、婚姻狀況以及財富和地位。


15世紀中葉,非洲奴隸首次被帶到西方「新世界」,黑人奴隸不同的髮型代表著不同的工種。在田間地頭幹活的奴隸要把頭髮用布遮起來,而在奴隸主家當傭人的黑人則需要佩戴假髮。

當時白人對黑人奴隸的歧視與踐踏徹底摧毀了他們對自身外貌特徵的認同感與自信心,迫使他們向白皮膚、長頭髮、苗條身材的審美取向靠近。這一點在黑人女性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對於她們來講,改變身份與命運難於登天,但改變自己的頭髮,擁有像白人那樣的飄逸長發似乎有方可尋,也能帶來些許的心理安慰。


於是,黑人女性開始了與難纏發質的鬥爭。20世紀初,美髮產品製造商薩拉·布里德洛夫,最富有的非洲裔美國女性之一,發明了一種熱力梳,它成為黑人婦女的福音並被迅速推廣開來。經過這種梳子打理的頭髮雖然能夠變直變柔順,但在遇到潮濕空氣後便會恢復原狀。


直到20世紀60年代,喬治·約翰發明了化學直發劑,這個問題才得到解決。這種直發劑可以使頭髮在兩到三個月內保持順直,時至今日,80%左右的非洲女性仍在使用化學製劑順直頭髮。


20世紀80年代,興起於那個時代的編髮、接發技藝掀起了黑人美髮行業的一場革命,為黑人女性創造了多樣的髮型選擇,使她們的頭髮不但可以變長還可以變幻顏色,這同時也把她們對頭髮的審美標準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五名美髮師共同為一位客人編髮


如今非洲各國大大小小的髮廊仍在使用編髮和接法技藝,非洲女性對美麗秀髮的追求推動著髮型創意不斷推陳出新,也催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帶動了一整條美髮產業鏈。


全球市場信息調研公司歐睿國際對非洲大陸美髮市場的調研報告顯示,2014年在西非國家奈及利亞,美髮產品消費超過4400萬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1%;在南非,2014年人們對頭髮的「投資」比上年增長了7%;而在東部非洲的肯亞,2014年人們在頭髮上的花費超過1000萬美元,美髮沙龍營業額增長了8%;再到北非阿爾及利亞,美髮產業的年增長率亦為8%。


非洲美髮產業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許多國際品牌都在拓展非洲市場。非洲市場對假髮的需求也促使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國家大批量生產假髮產品銷往非洲。在非洲本土,美髮行業更是給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


肯亞首都內羅畢的肯亞塔市場,這裡聚集了100多家髮廊和美髮產品店,可以說是內羅畢的「美髮超級市場」。每家髮廊僱傭6~8名髮型師,基本都為女性。


肯亞塔市場門口等待顧客的美髮店老闆娘們


圖中這些女人都是店老闆,坐在市場門口招攬顧客,她們告訴我肯亞塔市場是內羅畢女性最鍾愛的地方,不同年齡和職業的女性都會到這裡做頭髮。但激烈的競爭也讓她們的生意不太好做,節假日一天十來個客人,平均每人花費2500~4500肯先令(約合人民幣150~270元),平日里每天不過四五個客人。雖說競爭激烈,但一個肯亞塔市場也養活了近千名以美髮為生的當地人。


「鉛筆測試」——種族隔離之罪


當我開始用心了解關於黑人頭髮的那些事兒時,對於大街小巷各式各樣的非洲髮型我便不再僅僅抱以欣賞的態度,而是用一顆觀察者的心去探尋這些形形色色的髮型背後隱藏的故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了解到一個概念——「鉛筆測試」,這是黑人頭髮的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則。「鉛筆測試」起源於南非,是種族隔離時代的特有產物。我在南非旅遊時與我的導遊,54歲的南非女人吉蓮聊起這個話題,她說:「你無法想像當時的瘋狂和愚蠢!



種族隔離時期,南非的人口登記法要求根據外貌特徵和社會經濟地位劃分人的種族,「鉛筆測試」是官方採用的一種簡單易行卻並不科學的劃分方式。測試的方法是將鉛筆放置在一個人的發間,如果鉛筆自然滑落,這個人「通過測試」,被劃歸為白人,若是鉛筆卡在頭髮里,這個人「測試失敗」,被劃歸為有色人。


在當時的南非社會,白人掌控著社會經濟的優勢資源,有色人比黑人享有的權利稍多一些,也就是說黑人處於社會的最底層。這樣階梯式的種族劃分讓黑人群體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爭取一些利益,他們想出一個辦法,申請二次「鉛筆測試」,在測試中搖搖頭,如果鉛筆落地,就算「通過」,可以變成有色人。


可以想像,拙劣的「鉛筆測試」曾經犯下多少「冤假錯案」,帶來多少不公與屈辱,吉蓮給我講了一個很極端的例子。這個故事發生在1966年,一個名叫桑德拉的女孩兒,是兩個白人的後代,她在11歲時接受了鉛筆測試,卻沒有通過,於是在她的出生證上,桑德拉被劃歸為有色人,所有白人學校都拒絕接收她,她和家人都被趕出了白人社區。為了證明女兒的血統,桑德拉的父親做了親子鑒定,官方卻始終堅持「原判」,沒有對桑德拉進行新的身份劃分。


鏡子里聊天談笑的非洲女孩兒們


1994年南非種族隔離時代結束,「鉛筆測試」也退出了歷史舞台,然而它在南非文化中留下的印記卻並沒有被抹去。如今在南非的許多博物館裡都可以找到對「鉛筆測試」的介紹,吉蓮告訴我「鉛筆測試」給後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留下深刻的歷史烙印,令許多「有色」或「黑色」的南非女性至今仍然不願坦然接受自己的頭髮,吉蓮說只有那些自由、勇敢、有思想的女性才願意大大方方地面對自己的頭髮。


在今天的南非,種族隔離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不同人種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卻並沒有消失,種族觀念依然投射在南非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著這個國家的發展與穩定。2015年聖誕節期間,一則南非社會新聞引起不小的風波,事情的緣由是南非一酒店管理員禁止一個黑人男孩兒在泳池游泳,聲稱白人客人不願與他共用一個泳池。一石激起千層浪,此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長達數月的論戰,並讓南非社會對種族歧視與種族平等問題進行了新一輪的思考。


「鉛筆測試」可以說是南非種族隔離的一個歷史縮影,也是黑人頭髮那些事兒中最痛楚的一段過往。然而往昔歲月並不似過眼雲煙,逝去並不意味著消散,頭髮帶給黑人女性的困擾在今天依然存在。黑人女性打理頭髮很麻煩,必須去理髮店,設身處地地想,如果頭髮變成一種負擔,一個煩惱,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對自己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會受到怎樣的衝擊?


美國黑人女作家阿瑪·卡里卡里於2014年出版了一部名為《Sunne的禮物》的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叫Sunne的黑人女孩,有著古怪捲曲的頭髮,而她的姐妹們卻擁有順滑的長髮和各自的超能力,於是她成了姐妹們的笑柄。Sunne一直厭惡自己的頭髮,一門心思想要擺脫命運的不公,而經過一番痛苦掙扎後,Sunne最終發現美麗有著不同的版本,她歷經千辛萬苦想要擺脫的頭髮其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當她真正接受了自己並不再為周圍的非議和嘲笑而苦惱時,她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超能力。


黑人頭髮的故事背後飽含著歷史的變遷,訴說著命運的無奈。殖民、奴役、種族隔離,這些寫滿血淚史的語彙都銘刻著黑人與他們的頭髮做「鬥爭」的心酸過往,那是他們與命運的搏鬥,對不公的反擊。


回歸自然——髮型與悅己


與眾不同必定引來關注甚至是非議,我想這就是主流價值觀給黑人頭髮下的魔咒。就像《Sunne的禮物》中所說的那樣,無論是黑人自身還是全世界其他族群的人們,我們都需要一種超能力,這種超能力可以讓我們摒棄偏見,跨越地域,融通種族,擁抱五彩繽紛的美。


讓人欣喜的是,隨著對黑人頭髮那些事兒的深入探尋,我發現今天的黑人女性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擺脫與自己頭髮的對抗狀態,黑人頭髮的故事正在經歷著一個新的歷史變遷。

新千年伊始,一場擁抱自然發質的運動開始在美國黑人婦女中興起,她們意識到化學製劑對頭髮和頭皮的傷害,厭倦了用假髮掩飾自己,開始推崇自然的髮型,大膽地保留並展現她們的非洲發質。



這場從思想延伸到行為的運動也從美國延展到法國最後到達非洲。黑人婦女們不再屈從於主流審美對秀髮的定義,與非洲血統及由之帶來的非洲發質握手言和。


一次我在內羅畢街邊的飲料店巧遇了一對梳著自然髮型的母女。母親卡洛爾,43歲,帶著她的兩個女兒。卡洛爾事業有成,不但是公司的部門主管,還是市場管理學博士。


我注意到卡洛爾和小女兒都梳著自然的非洲髮型,蜷曲的黑髮修剪得很短,母女倆還系著用同樣的藍色非洲花布製成的髮帶,仔細打量,應該是母親用做衣服的邊角料打造出的DIY髮飾,溫情又時尚。我被這樣的髮型和別出心載的髮飾所吸引,於是便想跟卡洛爾聊聊頭髮那些事兒。



卡洛爾母女


「我喜歡自然的頭髮,舒服自在,只有這樣的髮型才能讓我真正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卡洛爾這樣說,她告訴我她現在很少到美髮屋編髮或接發。


與卡洛爾聊天最大的收穫是了解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通過髮型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


卡洛爾告訴我,編著小辮子的女人往往比較溫和易相處,屬於甜美可愛型;喜歡接發的女人往往善於交際,懂得運用智慧找到捷徑,實現自己的目標,也能如魚得水地遊走在各個社會群體中,屬於百變交際花型;而留著自然短髮的女人則坦率、自信、專註,她們工作效率高,為人爽朗,清楚自己要什麼,並執著不懈地追求,屬於幹練洒脫型。

「非洲女性受得教育越多,眼界越開闊,就越能接受自己的頭髮。」卡洛爾這樣說。職場上的成功給了她充分的自信,不需要擔憂別人如何通過外表來評判自己,「我手下的女員工看到我的髮型也在改變著她們的髮型選擇,作為領導,我的做法會影響公司的企業文化。」


卡洛爾說她想以身作則,帶動公司里的年輕女性大膽地接受自己、認同自己,自信地展示非洲美。


在殖民時期,非洲人的發質髮型曾經制約著他們的職業發展,因為白人看不慣他們的頭髮,所以對在工作場合中,黑人留怎樣的髮型有著嚴格的要求。而如今肯亞的職場環境與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相比有了很大不同,非洲發質髮型不再是職場人士的困擾。1963年肯亞取得獨立後,本國人逐步取代殖民者,開始掌握政治經濟等各個社會領域,在自己的地盤兒大大方方地做自己也逐漸成為主流。


然而在外來人口和移民較多的國家,社會對黑人發質的不理解、不認同仍在給黑人女性帶來職業和生活上的困擾。美國《赫芬頓郵報》曾報道,一個居住在紐約的名叫蒂凡尼的27歲黑人女孩身患癌症,卻因留著非洲髮型而被解僱,《赫芬頓郵報》稱這樣的案例在美國並非個例,黑人學生、軍人、重體力勞動者常因他們的髮型受到歧視和不公正待遇。


不可否認的是,今天的非洲仍然有不少女性認為她們的非洲發質不漂亮,會讓她們錯失晉陞機會,錯過美好姻緣;究其原因,不過是主流審美仍舊對非洲發質存有偏見。值得慶幸的是,和卡洛爾一樣,越來越多精英黑人女性開始倡導自然髮型,成為擁抱自然發質運動的意見和行為領袖。


非盟委員會主席祖馬、肯亞第一夫人瑪格麗特?肯亞塔都留著幹練的自然髮型。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肯亞演員露皮塔?尼永奧曾在接受BBC採訪時說,「當我停止用化學製劑順直我的頭髮,將它們全部剃掉後,長出來的新頭髮並不像我想像的那麼糟。」


卡洛爾在意識到接納自己本來的面貌對樹立自信的重要意義後,她開始有意識地讓兩個女兒保留自然的頭髮,讓她們從小開始學會悅己,「我發現留短髮的時候她們都表現得更自信洒脫,而給她們編上小辮兒,她們就會去模仿電視上的明星,變得不像自己。」


我問卡洛爾8歲的小女兒阿利安喜歡留什麼樣的頭髮,她不假思索地說,「就像現在這樣。」我追問她想不想要又長又直的頭髮,她搖搖頭告訴我,「我自己的頭髮就很美。」


黑人女性和她們頭髮的故事,也許要從阿利安這一代開始展開全新的篇章了。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遇見非洲》| 在這片熱土與陽光撞個滿懷


探秘,你所不知的非洲:


作者簡介



一個駐外記者的心靈之鑒


鏡頭與筆尖下的那片熱土



踏上陽光與玫瑰之地,


探秘/遊歷/相遇


尋訪之間,遇見自己,遇見你...


本次連載為選刊,想要了解更多鏡頭與筆尖下的精彩故事,可以跟隨《遇見非洲》一起,去遇見一個積極、細膩、有溫度的非洲。


目前,本書在京東、噹噹等平台有售。


《遇見非洲》的外部購買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波布非洲 的精彩文章:

《非洲十年》| 歐洲到非洲,排斥和歧視打不倒這位白人新娘
扔掉萬年衝鋒衣,時髦又實用的遊獵LOOK了解一下

TAG:波布非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