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軍拼刺刀前為啥要「卸掉子彈」?十有八九你會猜錯

日軍拼刺刀前為啥要「卸掉子彈」?十有八九你會猜錯

原標題:日軍拼刺刀前為啥要「卸掉子彈」?十有八九你會猜錯


在前文中,春哥談了萬家嶺戰役中的中國「忠勇隊」,一把大刀令鬼子聞風喪膽的歷史,順著這個線索,我們今天來看看冷兵器——刀——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運用。



(配圖)


1.槍炮時代,為啥日本規定刺刀是最終的決勝?

一把大刀背肩上,奮勇殺敵舉刀一揮,似乎就把鬼子干倒了。


這樣的抗日給人帶來許多不解:鬼子武器那麼先進,人沒有衝到身邊,開槍就足以把人擊倒,刀這一古時代的冷兵器,在槍炮時代還有啥用?既然戰場上不能抵抗持槍的日軍,為啥還要背著它?沉甸甸的在戰場衝來衝去,不累贅嗎?



(大刀隊)


我們先來看2個案例:


1904年11月底,在日俄戰爭的旅順口東線松樹堡壘一戰中,日軍久攻不下,領軍少將中村覺就組織了一支3000人的敢死隊,晚上6點開始夜襲俄軍,要求「我們將以刺刀打擊敵人,不管敵人火力多猛,在敵陣地上立足未穩之時,誰也不準開槍」。


戰鬥打到次日凌晨,日軍以刺刀對抗機槍沖入俄軍,俄軍水兵也以白刃格鬥阻止,雙方傷亡過半。最後日軍敗陣。


第二個例子是3個月後。



(日軍刺刀)

1905年1月底,俄軍反攻黑溝台,日本第八師團面臨全軍覆沒,為拚死突圍,師團長「立見尚文」重組部隊,令全師團士兵一律使用刺刀,在其他師團的援助配合下進行白刃突擊。結果獲勝。


此後,日本陸軍修訂《步兵操典》就明確一個原則:決定戰鬥的最終勝負方式,「是刺刀突擊」。?


可見,冷兵器「刀」,在炮火時代的戰場上不但不可或缺,而且是在緊要關頭決定勝負的重要方式。


比起槍,用刀制敵,不用靜止瞄準,夜裡瞅個大概就能中傷敵方,出手快、狠,殺氣逼人,這是槍沒有的優勢。而且在近身肉搏中,除了手槍,刀和匕首是必備武器。



(鬼子訓練)


可見,戰場上武器不能一概而論,原子彈轟炸機坦克機關槍手雷和步槍,各有各的用途。該用槍時,刀別腰間,該用刀時,槍亦作刀,該出刀時不出刀,只有被別人「刀」。


.2.中國人戰場拿刀抗日,刀能擋槍?


刀在日軍中備受重視,一是戰場經驗總結,二是本身有武士道用刀彰顯勇氣的傳統。


日軍刺刀是刀槍合一的「高科技」通用型武器,其短刀平時佩在腰間,需要時當場卡在槍膛前方,就變成了刺刀。

我們在電視電影中常見中國人抗日也用刀,但這種刀是中國傳統武器的大刀。相比日軍先進的刺刀,又短又重又笨,讓人不禁生問:中國大刀能拼過鬼子的刺刀嗎?



(影視劇中的拼刺刀)


這就要從中國士兵用大刀的源頭說起了。


眾所周知,日本二戰前的國力遠勝中國,中國造槍抗日需要鋼鐵、技術和財政,當時兵工署所轄的全國兵工廠生產的槍械不足,而且「軍事工業落後,不能支持戰爭消耗」。?


九一八事變後,原西北軍改編的29軍矢志抗日,宋哲元提出「槍口不對內」,誓與日軍血拚到底,但上面不支持,自身部隊又非黃埔嫡系,武器都不配,如何抗日?


他們就想出辦法,就地取材,架鐵爐練大刀,請鐵匠為士兵每人打造得心應手的大刀,槍不是不夠嗎,我自己打刀給士兵發,「每人至少保證一把」。?



(配圖)


有刀如何用成為抗日第二問題。

為發揮刀最大作用,他們請北京武術高手,為軍隊士兵獨創了一套戰場殺敵的刀法,據說此刀法由晚清鏢局李曉臣大師結合「六合刀」「追魂劍」絕技創製,稱為「無極刀法」,可劈可刺,簡單實用。


其核心要領為「反手」,即與日軍刺刀相拼時,刀刃向內,舉刀用刀背擋住殺過來的刺刀,「一刀撩起,刀背磕開刺刀,同時刀鋒向前畫弧,正好砍對方腦袋。」?揮刀、擋刀、劈砍一個動作一氣呵成,鬼子來不及回防就腦袋搬家了。



(配圖)


這就是中國29軍「大刀隊」的厲害之處,後來被全國傳頌,「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


此刀法運用了中國武術,結合大刀本身厚重的特點,可謂揚長避短,專破日軍刺刀刀法。由於日軍依《步兵操典》訓練都是以刺刀對打刺刀,沒有想到以刺刀對大刀的破法,所以中國的大刀一度讓鬼子聞風喪膽,連睡覺「脖子上還要戴上一個自製的鐵護圈」。?


所以,電視上的武術抗日是有一定根據的,但不能誇張,再厲害的刀法,如前所述,如果該用槍時不用槍,僅憑大刀單純抗日,也是不可能的。



(配圖)


3.鬼子拼刺刀前真的要卸下子彈嗎?

關於日軍用刺刀另外還有一個誤傳,說日軍在拼刺刀前會先卸下自己的子彈。原因主要是怕槍走火。


此說依據是,日軍用的「三八大蓋」子彈速度高,貫穿力強,集體拼刺刀時容易走火誤傷同伴。所以《步兵操典》中有明文規定,拼刺刀前必須卸下子彈。



(三八大蓋)


這也有點臆想了。


首先,日軍掛刺刀用的38式步槍,包括之前的30式和後來的99式步槍,都是「旋轉後拉式槍機」設計,打一子彈旋轉後拉一次才能再打第二槍,想誤傷走火,機會不大。


其次,兵器研究家們發現,日軍所用的主要步槍38、30和99式,都有「完善的保險裝置」,而且拼刺刀時右手握的是槍托,手指不在扳機上。



(三八大蓋,一個帶防塵蓋,一個未帶)


最後,戰史研究者扒了扒所有日本陸軍《步兵操典》,從明治建軍到昭和投降,沒有「卸子彈」的規定,只是 1937版的《步兵操典草案》中有使槍處於「安全裝置」的提法。

而且,經過戰場檢驗,這一開啟安全保險裝置的做法,在1940年正式頒布的《步兵操典》刪除了。


那麼,連日軍都不存在的「拼刺刀前卸子彈」的說法,為何在中國抗日小說和電影中被當做了「正史」而源遠流長呢?



(配圖)


戰史專家解釋,這可能是因為日軍步槍保險裝置設在槍機上,開啟保險裝置這一動作,在遠處看來極像卸子彈?,從而造成誤讀,最後以訛傳訛,誇大了日軍武士道精神,說為了純粹拼刺刀而不要子彈,或為了防止走火而不帶子彈。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誤傳。


=====================


文獻參考:


?沈克尼《日軍拼刺刀時退子彈嗎?》(《中國國防報》2010 年5 月4 日第 018 版)


? 貟占軍《東北抗日聯軍武器主要來源探析》(《世紀橋》2012年09期 )


?孟紅《難忘的旋律之:〈大刀進行曲〉是因何催生出的?》(《黨史博採》2015年03期 )

?薩蘇《國破山河在》(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版)


? 侯傑,曾秋雲《喜峰口之役與大刀精神》(長城抗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8月)

?《白刃——刺刀史話》(《現代兵器》2008年02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春讀傳 的精彩文章:

龍生龍鳳生鳳,但晚清名臣張之洞的兒子為啥當了漢奸?
張學良後代回大陸,東北兩個地方最掛心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