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魅力的梵凈山,擁有悠久的佛教文化,肅穆而又神奇的文化色彩

魅力的梵凈山,擁有悠久的佛教文化,肅穆而又神奇的文化色彩

梵凈山地處於西南部,擁有著悠久而深遠的佛教歷史文化。梵凈山為彌勒道場,與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並稱佛教五大名山,「梵凈」二字即是從「梵天凈土」而來。可以說,正是佛教文化為蒼蒼茫茫的梵凈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

去梵凈山,除遊覽賞心悅目、神奇絕妙的大自然風光外,不可不用心感受一下佛教文化,拜拜佛祖、拜拜觀音、更要拜拜彌勒菩薩,因為梵凈山是彌勒菩薩的道場。

根據文獻記載,明朝萬曆以前,梵凈山被稱為「古佛道場」,聲名遠播。唐朝時期,梵凈山麓有天池、天慶二寺;宋元時期,山中有寺廟多座。明清時期,梵凈山寺廟成林,香火鼎盛,朝山信徒如雲流水涌,香客不僅來自雲、貴、川、湘,甚至有從贛、皖、浙不遠千里前來朝拜者。清光緒年間立《下茶殿碑》記述「數百年進香男婦,時往時來,若城市然」。每當農曆四月香會期,每天朝拜者數以千計,善男信女們各自成伍,各種香會旗號飛飛揚揚。

金頂位於全山的中心,海拔2493.8米,為山樑上拔地而起的獨峰,絕壁高百餘米,雄偉壯觀,為遊覽梵凈山的必到之處。登金頂需手攀鐵鏈,足踏懸崖絕壁上鑿出的階梯。立於山巔,放眼望去,千溝萬壑,伸向遠方;蔥蘢蒼翠,直達天際。金頂被金刀峽一分為二,東北峰有釋迦殿,面積31平方米;西南峰有彌勒殿,面積28.6平方米。

兩殿均建於明代。一線峽谷之上,有明代建(清代重建)長4米的天橋相連。由於峰巔風大,常瓦不能覆蓋,乃冶鐵以作瓦蓋之。殿內供銅鑄釋迦、彌勒各1尊(清末遺失,今重鑄)。清人曾這樣描述金頂:「金刀劈破佛分地,鐵索牽扶人上天;轉眼風雲相會處,平空移步作神仙。」

承恩寺(又名承恩殿,俗名上茶殿),明代稱「金頂正殿」,位於新老金頂之間鞍部。佔地面積1128平方米,始建於明萬曆初年,萬曆四十六年和清康熙十五年兩度重建。承恩寺分前後兩院,寺的左右與前面為石牆護圍,後為懸崖。山門為石質拱券門,門額陰刻「敕賜承恩寺」。鎮國寺,又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於明,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

護國寺位於梵凈山西北麓,距金頂約11公里。始建於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原名天池院,清初更名為護國寺,佔地2萬餘平方米。護國寺內題詠、楹聯頗多,尤以印江著名書法家嚴寅亮所書正殿長聯及匾額最為珍貴。太平寺位於梵凈山北麓排龍田,原名觀音閣,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年-1619年),清光緒三年(1877年)毀於戰火,光緒十二年重建,「文革」中被毀。1988年,在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的關心下重建。

梵凈山留存有許多與佛教相關的文物古迹。「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碑俗稱敕賜碑,位於金頂東北500米處的老金頂腳,立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文對梵凈山地形地貌、名勝風光、歷史沿革等都有記述,稱其為「天下眾名岳之宗」,而且「自開避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恆見月盛而日新。久已亘靈馳於兩京,傾動於十三布政,勞旌於撫按,頻顧於道府」等,是梵凈山的鎮山之寶。

茶殿碑,1979年發現於金頂左側古茶殿遺址內,系清同治光緒年間梵凈山隆參和尚的記功碑,對山水風光、名勝物產、寺廟興廢和紅號起義等均有記述,尤以對光緒年間以劉滿為首的哥老會起義余部進駐梵凈山的史實記載最詳,對研究清末政治社會經濟有重要史料價值。

行走在梵凈山,鬱鬱蔥蔥的林木山石間,紅牆黃瓦、摩崖石刻乃至一些古老廟宇的斷垣殘壁,無不透出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讓人塵心盡洗、流連忘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廖福夫 的精彩文章:

下雨天守在屏幕前觀賞花和植物的特寫更合適哦
因為愛情一直守護著桂花樹不願離去——桂花樹之戀

TAG:廖福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