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劉海全面屏到底何去何從?這四種方案將會讓劉海屏徹底消失

劉海全面屏到底何去何從?這四種方案將會讓劉海屏徹底消失

對於劉不劉海這個問題,自打蘋果推出iPhone X 後爭論就沒消停過。這場爭論從年初進行到年尾,然而真正讓這場戰鬥變得白熱化的,還是在今年 6月份推出的 vivo NEX 和OPPO Find X。這兩款手機的出現讓全行業和消費者第一次看到了完成度如此之高的非劉海全面屏手機。

截止到目前,非劉海的全面屏手機解決方案目前有4種,對於這4種方案,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做個盤點。

方案一:vivo NEX

vivo NEX 的全面屏官方稱之為「零界全面屏」。

其正面為一塊 6.59 英寸大小的 Super AMOLED屏幕,解析度達到FHD+級別,支持DCI-P3色域,vivo NEX 正面沒有任何開孔和劉海,距離感測器被集成在頂部極細的邊框當中,而光感和指紋感測器則直接隱藏在屏幕面板的下方。

vivo NEX 前置相機則被巧妙隱藏在可升降結構中,在開啟前置相機時會自動升起,並伴之以機械模塊升降的聲音,十分具有趣味性。不僅如此,vivo NEX 連聽筒開孔都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具備發聲能力的屏幕。

硬體方面,vivo NEX 搭載驍龍845處理器,內置Adreno 630顯示晶元, 擁有前置800萬像素攝像頭,後置主攝像頭雙核1200萬像素+副攝像頭500萬像素,單位像素尺寸達1.4μm, f/1.8超大光圈,4軸OIS光學防抖+EIS防抖,全面照顧影音遊戲拍照攝影不同愛好用戶的需求。

方案二:OPPO Find X

想要實現真正的全面屏最難安置與取捨的就是前置攝像頭,OPPO Find X 提供了另外一種方案,一種更加激進的方法——把整個前後攝像頭的結構機械化。

OPPO 稱這種結構為「雙軌潛望結構」,其採用馬達+螺紋絲桿的機械運動,實現了整個前後攝像頭結構的升降。當打開攝像功能的時候,整塊攝像頭就會自動快速升起,當不在拍照畫面的時候攝像頭又會緩緩下降。在攝像頭模塊的正面,安放有前置攝像頭,紅外線和距離雙感測器和 3D結構光識別的部件。

所以,從外觀上看,OPPO Find X 是一款正反面機身沒有一個開孔的、一體化極高的手機,沒有劉海或者上下對稱全面屏,外觀辨識度相當高。

另外,OPPO Find X 是首款搭載了 3D結構光技術安卓手機,其最高 50W 的充電功率也開了業界先河。在去掉劉海之外,OPPO Find X 在性能上還能與所有主流旗艦媲美,無疑是給劉海屏當道的手機市場上了一課。

方案三:榮耀 Magic 2

除了 vivo NEX 和 OPPO Find X,最近出現了第三種解決方案。

時隔兩年之後榮耀推出的榮耀 Magic 2 上個月底在德國IFA展上首次亮相,榮耀 Magic 2 採用 Magic Slide 魔法全面屏,將前置攝像頭通過滑屏結構進行了隱藏。通過Magic Slide魔法全面屏+滑屏結構的組合設計,榮耀 Magic 2 機身正面屏佔比將接近 100%。

這點倒和 OPPO Find X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採用機械結構設計將前置攝像頭隱藏起來。不同的是,OPPO Find X 是電動元件控制升降,而榮耀 Magic 2 需要手動滑出才可以進行前置拍攝。

榮耀 Magic 2公布不久,小米總裁林斌在微博上自曝了一張小米 MIX 3的真機照,並配了「對不起,撞臉了」的文案。從爆料的圖片來看,小米 MIX 3 也採用了滑蓋式全面屏設計。

方案四:屏下感測器

現在可以實現將指紋識別模塊隱藏在屏幕下方,那距離感測器、紅外感測器、前置攝像頭這些元件能不能也像指紋識別那樣做到屏幕下方呢?這種技術路徑就是第四種全面屏方案。

這個技術是確實存在的。不僅存在,而且已經在大規模商業化的路上。

根據爆料者的消息,Samsung Display 和 LGD 已經完成了對 OLED 透明基底的改良,意味著採用三星和LG兩家OLED的廠商可以在屏幕下方塞入大量感測器,這其中就包括我們提到的前置攝像頭、距離感測器和光線感測器。

而且這項技術進展神速,據說三星已經申請了相關專利,同時已經在為 2019 年的 iPhone 研發屏幕。難道 iPhone 要親手終結由自己引起的劉海屏方案?

最後

以目前的技術,要實現一整塊屏幕都是顯示屏是不可能的,但這仍然不能阻擋手機廠商創新的熱情,未來還會出現什麼樣的全面屏解決方案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O數碼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那麼多人點贊 vivo X23?這款熱賣機型要不要入手
vivo又簽新偶像 蔡徐坤代言X23人氣爆棚

TAG:PO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