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雖主秘妙之談,必兼門法之說」——《地藏經綸貫》參學(32)

「雖主秘妙之談,必兼門法之說」——《地藏經綸貫》參學(32)

「雖主秘妙之談,必兼門法之說」——《地藏經綸貫》參學(32)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

凈空法師 1998年宣講於新加坡凈宗學會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講經註疏,在未講經文之前一定先要將全經的大意,給聽眾做一個概略的介紹。這種介紹古人用的名詞很多,我們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講的「五重玄義」,賢首所說的「十門開啟」,都是經前的介紹,這也有稱之為綸貫。我們在此看到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諸位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椉」是古寫,現在不是這個寫法,就是大小乘的「乘」。他用的是綸貫,也是這個性質。我們仔細看綸貫的內容,它裡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義,而比五重玄義的內容更為豐富。



承前:

【例如維摩所說,方等初開,故荊溪作進退之釋,容與取門秘之談。】

『荊溪』,是天台宗祖師。『進退之釋』,就是淺深的解釋。我們講經典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以長講、可以短講,但是你自己不契入這個境界,你就沒有這個能力,入這個境界就有這個能力,所以講演是活潑的。講經不一定是在台上,注釋不一定是注釋全經,平常我們接觸人談話,記住都是講經,心裡念念幫助人覺悟,沒有廢話,釋迦牟尼佛一生一句廢話沒有。我們跟人通信往來寫信,寫信就是註解經,就是給經作注。我們要學經教就在生活當中學,日用平常跟人家接觸,言語的接觸,文字的接觸,你這樣學怎麼學不會?你進步當然快。如果說離了講台就不是講經,離了寫注就不是注經,你學教到哪一天才能學成就?一輩子都成就不了。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裡面,修學跟生活融成一片,功夫哪有不得力?我們在經學上看,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個個都是一片,功夫成片,成片就是跟生活融成一片,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

什麼叫佛法?覺法,佛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他多快樂!他們過的是覺正凈的生活,我們不會,不會就過迷邪染的生活,迷邪染就太苦了,覺正凈是真樂。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話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的。無論我們在這個世間是什麼身分,是什麼地位,是從事某一行業,是過得怎樣的生活,《華嚴經》給我們顯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過的是覺悟的生活,統統享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帝王過的是大自在、大圓滿,乞丐也是過的大自在、大圓滿,沒有差別。迷了差別就大了,帝王大富大貴,乞丐貧窮下賤,那就不一樣。悟了是一樣,為什麼?悟了都過覺正凈的生活。覺正凈是平等的生活,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快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不思議。大乘經上講「平等真法界」,我們要曉得,一真就是平等,不平等怎麼能成為一?一是什麼?一是心一。心怎麼會一?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一了,才起心動念就落二、三。這是佛法給我們講的總原則、總綱領,我們掌握到這個原則綱領,掌握到這個方向目標,我們的修學就不會走錯路,不會走冤枉路。忘失這個目標,你就免不了走上歧途,免不了要走很多的冤枉路,吃盡了苦頭,你才能把方向摸到。

下面說:

【今地藏亦然。雖主秘妙之談,必兼門法之說。】

地藏菩薩,當然他入這個境界。經典是大圓滿的境界,我們展開經文,在第一品裡面就看到佛放光,佛放大光明雲,第一句「大圓滿光明雲」,這一句就把一切法統統含攝,那才圓滿,這正是「妙達於方」。十二句光明雲顯示出大圓滿,大經裡面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大圓滿是一,說成十二句是多。我們初學的人不知道什麼叫大圓滿,從十二句合起來看,意思能看到一點了。《地藏經》義理、境界深廣無盡,字字句句都是稱性之談,但是經文並不深,我們看起來好像看故事、看小說,並不難理解,那正是前面所講的法門,所講的方便。是以很淺顯的言說,表達甚深無盡的義理,這是顯示出這部經的大用。所以這個地方說得很好:

【三釋咸具。庶括一經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於塵點劫前,現身教化。隨機巧逗,法用偏宜。】

天台家解釋方便三個意思,本經完全具足。『庶括一經大意』,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總括、總包這一部經的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於塵點劫前,現身教化。隨機巧逗,法用偏宜。』法是法門,方是方便,這是最淺的。他運用得很恰當,『宜』是恰當。

【顯實時臻,權門可入。發菩提心於賴耶識內,點如來藏於無明心中,斯正妙達於方,即是法華真秘。】

地藏菩薩教化我們,終極的目標也是幫助我們成佛。底下這兩句話重要:『發菩提心於賴耶識內,點如來藏於無明心中,斯正妙達於方,即是法華真秘。』菩薩教我們發菩提心,菩薩給我們說如來藏,從哪裡說?就在妄心裡頭講,真心裡頭沒話好說。我們今天發菩提心,還是用識心去發,離開心意識,我們就沒著落了。我們無量劫來心意識作主,今天學佛還依靠心意識。無量劫來我們心意識在迷、不覺,希望今天這心意識能覺而不迷。我們在菩薩階位來看,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用天台來說,天台別教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用阿賴耶識,登地才破一分無明,見一分真性。我們凡夫學佛,沒有辦法離心意識,心意識用得正就跟佛知佛見相應,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沒有明心見性,要靠佛的指引,就要依靠佛法,經教就像燈塔一樣,它給我們指點方向,我們循著這個方向去走,就能夠走到真實,達到我們的目的地。又告訴我們真在哪裡?如來藏是真,真在妄中,真妄不二。覺悟,妄就是真,迷了,真在妄中。《地藏經》如是,《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乃至於《無量壽經》,所有一切大乘經何嘗不如是?都可以說「妙達於方」。他用的方法很巧妙,今天的問題,我們要能體會得到。下面這一段所說,正是我們要發心學習的:

【又復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這正是無上菩提心。『毛』,是講我們身上正報的汗毛,『渧』,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一粒沙、一微塵,這都是形容比喻小事,世間人往往疏忽,沒有關心到,菩薩連極微細的小事都不放過、都不疏忽,念念都是要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大利』就是開悟。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菩薩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小事有沒有注意到?這小事指的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可不可以做世間人的好榜樣?就是這個意思。不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這是世間法,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的這是佛法;不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是迷邪染法,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是覺正凈法。極微小的事情,我們拿毛巾擦個臉,擦完之後疊得整整齊齊、方方正正,放在這個地方,不是用完之後,隨隨便便的放在這裡,這是迷,這就是「一毛一渧,一沙一塵」。菩薩不是的,菩薩要做好樣子給人看,不是為自己做的,為眾生做的。日常生活當中,極微小的地方,你說沒人看到,沒人看到有鬼神看到,鬼神也要度他,鬼神也是眾生。念念有度眾生的心,念念有度眾生的表現,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這是學作菩薩、學作佛。這是本經上說的,他這裡對比,《法華經》講:

【舉手低頭,聚沙為塔,咸開小善,成佛奚差。】

『小善』不異大善,小大不二,怎麼能夠疏忽?經上這些話,都是講我們日常生活行為。所以我們要想想,我們每到一個地方與人相聚,為什麼得不到別人尊重,得不到別人的歡喜?到最後逼得走投無路。不可以怪別人,一定要回過頭來認真反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真正改過自新,你前途才一片光明,你得到廣大群眾的愛戴,然後你才能教化他。你得不到別人尊敬,就是佛來了也沒用處,他不尊敬你,他根本就不聽你的,也不理會你這一套,你對他就無可奈何,你度不了他。所以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學著包容,要學真誠,要學慈悲,要有方便,更要有耐心,到佛菩薩那個境界,則不舍一人。

所以教育,教育的成就是把壞人變成好人,把惡人變成善人,把凡人變成聖人,這個教育成就。不是說這個人不可教了,開除掉他,這不行,這教育不成功,世間教育跟佛法教育差別在此。我們看儒書,孔老夫子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就不想教他,就不教了。但是佛法就不一樣,「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所以佛陀的慈悲超過孔老夫子,佛陀的智慧、善巧方便也超過孔老夫子。我們對孔老夫子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但是他的教學還是有界限;換句話說,他對於學生他還是有條件。佛沒有條件、沒有界限,我們看佛陀的弟子,再笨的人佛也收,佛有方法,像周利槃陀伽完全沒有記憶力的人,沒有一個人不嫌棄他,佛還是收他,這很不容易。

我們自己要曉得,我們今天接觸大眾,沒有能力幫助人,自己要覺悟。為什麼?我們自己德行不夠,智慧不夠,善巧方便不夠,不能教化眾生,回過頭來要獨善其身,修自己,這是智慧的抉擇。不能說不能成就人,自己也毀掉,那就錯了。古德所謂不能兼善天下,你就應該懂得獨善其身。我沒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我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我要成就自己,我到極樂世界有了大成就,然後再來不遲;我與這一切眾生都有緣,回過頭來再度眾生,不能自暴自棄。不能說他不能成就,我這個時間精力也就這麼糟蹋掉,我也沒有成就,那就錯了。有緣就要幫助眾生,行菩薩道,沒有緣就一定要懂得獨善其身。在我們凈宗獨善其身,就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這是真善。

在從前,道場大概都設有下院。古時候道場建立在深山裡面,下院也是道場,設立在都市裡面,是接引眾生的;山上是自己修行的,山下都市是報答眾生的。我們修行受在家同修們的供養,對他不能沒有回饋,所以也派人到市區裡面給他們講經說法,教導他們修行,但自己一定住在深山裡面。

這段的意思就是小善不可以不做,極小的善都不疏忽,莫以小善而不為。小惡都要戒除,積小惡就成大惡,我們今天是正好顛倒,以為小惡無所謂,可以造作,小善無所謂,何必去做它。我們是小善而不為,小惡是照做,所以道業不能成就,不能進步,原因就在於此。古時候人,他對小惡、小善很重視,小惡不做,小善肯做,所以人家成功是怎麼成功的,我們要多想想。

底下再說到本經:

【況乃天宮集眾,及所合分身,數逾恆沙。文殊罔測。已成佛道者,何殊樹下分身。】

這是在本經我們看到的。忉利天宮集眾,我們見到無量無邊分身地藏菩薩,在佛前面分身合成一身。分身是化身,任何一尊佛菩薩,化身都是無量無數的,《梵網經》說:「世尊是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的應化身沒有一定形相,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講的三十二應,他與十方世界,十方裡面還有三世,三世裡面又有十方,重重無盡,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要曉得,佛菩薩沒有身相,沒有身相才能現一切不同的身相;佛菩薩沒有法好說,無法可說才能夠應機說法,有法就很難契機。

下面說明,這是地藏菩薩慈悲,地藏菩薩的學生,作佛的不知道有多少了,他老人家還作菩薩。

【尚住菩薩者,宛似地中湧出。】

『地中湧出』是《法華經》上的公案,顯示出菩薩大慈大悲。其實在這種境界裡頭,我們凡夫分別有佛、有菩薩、有眾生,在他們裡面完全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無佛、無眾生,那是他們境界。大師在此給我們解釋,我們畢竟是凡夫,我們還有妄想,所以這些話是對我們說的。底下幾句話,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大士出假利生,以發菩提心為因,無緣大悲為根,無得方便為究竟利生。】

這是我們一定要效法學習。『出假利生』,當然那是說他,我們哪有這種功夫?對我們身分要怎麼說?我們能夠捨己為人。菩薩能夠出假利生,我們能夠捨己為人,不要把自己的利益過分看重。

凈空法師:譬如現在也有一些法師說,等我修行證果,我明心見性了,我才出來弘法利生。那你好了,你這一生不能明心見性,這世間沒說法的。我們也沒有明心見性,好了,佛法在這個世界上馬上就斷掉。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來講經說法,也沒有人敢出來講經說法,維持佛法慧命怎麼辦?所以李老師那時候教我們,我們哪有資格學講經,哪有資格弘法?沒有開悟,還是煩惱的凡夫,但是不做,佛法就斷了。李老師教給我,有機緣我們一定要做,怎麼作法?知道多少說多少。孔老夫子教我們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知道一句講一句,不知道的不要說,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那就犯大過失,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學講經,自己沒有開悟,怎麼講法?講古人的註解,他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我們只要註解沒有講錯,他注錯了他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我們依照他的註解講,沒有自己的意思,你就不犯過失,加自己的意思往往就有過失,你就要負責任,那個事情就很麻煩了。什麼時候才可以用自己意思?自己悟入了,我們講開悟,圓融貫通了。你橫說豎說、淺說深說,說得自在,行!沒有到這個程度,完全依靠古人。我們初學講經,依靠古人的能力都沒有,要依靠老師,完全覆講老師的,錯了,老師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初學用這個方法,先學老師的是第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根基扎穩了再學古人的,然後才從古人註疏裡頭脫離,自己真正入境界,這都叫方便門。我們用老師的,這是最初方便;再用古大德的,從最初方便進入方便;最後完全不依照任何人的註解,直接依釋迦牟尼佛的經文,那叫真實方便。脫離真實方便,你自己就成佛了。菩薩還要依佛經,所以是圓滿菩提之後,證得圓教究竟圓滿佛,完全脫離經典,你所講的就是經。所以我們必須要懂得,怎麼樣依靠,怎麼樣才是往上提升,這對自己修學就有利了。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能得未來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地藏經》大意(23)
中秋特致:《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參學中秋特別版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