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有哪些大家不說,但需要知道的社會規則

有哪些大家不說,但需要知道的社會規則

為人處世都講究方法和技巧,改變一些思路,身為一個社會人,都必須對一些社會規則做到心知肚明。了解這3個社會規則,掌握人性,會讓我們少走彎路。

韓寒在電影《後會無期》的海報標語里說: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扎心了,身處社會這個大染缸,大多數人活得很累。

有時我們也想與世無爭,平平淡淡過一生,跟志趣不同的人保持「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距離。

可人是社會性動物,人人都無法離群索居,終其一生,我們都得與他人相處。

你可以對別人不管不問,但你無法保證別人不找你麻煩;你對別人友善,但不一定都能被理解。

人際關係是最複雜、最微妙的。因為人心很複雜,讓人捉摸不透。

我們之所以活得累,往往是因為不知道一些社會規則。

有句話說的好: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

不了解社會規則,不得要領往往南轅北轍,借力合力則遊刃有餘。

下面三條大家不說,但需要知道的規則,了解後能讓你少踩一些坑。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將被邊緣化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沒有Ta地球都無法運轉。

表現在:耍大牌,一言不合就翻臉,置別人的需要於度外,不關心他人痛癢。他們心中充滿了自我,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殊不知,這樣做,只會讓自己邊緣化,讓自己困於人生最大的陷阱。

作家劉墉曾講過一個故事,提醒人們引以為戒。

管理公司財務的虎妞,因寫錯一筆賬,讓薛經理大為光火。

虎妞心裡受不得委屈,摔門走人,她決定請「病」假一個月,給薛經理一點顏色看看。

虎妞這一走,公司里頓時炸開了鍋,尤其薛經理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薛經理又是登門道歉,又是派人打電話請她,她就是無動於衷。

公司里一群人六神無主,薛經理被虎妞拿捏著,臉都綠了。

薛經理急中生智,他發了指示下去,要負責的同事打一封通函給所有客戶,先降價,然後按統一價,無折扣。

他吩咐手下發票一律照實開,又叫幾個組長建立新流程,分層負責。再由公司會計師調出資料,重新造冊。

很快,公司里一系列難題迎刃而解,還因統一售價增加了不少客戶。

故事的結局想必大家已經猜到了,虎妞原以為自己是公司的中心,無她不可,可事實是:她在公司已被邊緣化。

為什麼?

排斥心理:你離開,給我們造成問題,以為我們死定了,我們偏沒死,還活得好好的,比以前更好,你以為非你不可嗎?

虎妞抓著公司的大小事務,的確不可或缺,當她不來時,公司混亂情有可原。

問題是,混亂不會一直下去,「窮則變,變則通」,大家會在無路可走時,另闢蹊徑。

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大家也並沒有非你不可。

這個社會規則大家為什麼不跟你說?

不跟你共事的人不會說,因為你跟人家非親非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人之常情。

上司不會說,當他發現一個員工自以為了不起,他會檢討,是不是該讓你換個位子了,否則指不定以後你會得寸進尺,一發不可收拾,給他捅婁子、使絆子。

同事不會說,代班的人會學習你的工作,他精通你的業務後,你走了,他正好取而代之你。

警記一點:你不是不可替代,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地球離開誰都照常運轉。否則你會邊緣化,最終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透明人。

每個成熟的人都要了解一個社會規則:

這個世界並不是不能沒有我,這個世界可以沒有我,懂得適可而止,有自知之明,才能存長久之道。

無底線付出

只會讓別人覺得理所當然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有時候你越是對一個人好,別人越不把你當回事?

看過一個故事。

有個富人每天給門外一個乞丐10元錢,日復一日乞丐已經習慣每天從富人那拿到10元錢。

一段時間後,10元變成了5元,再後來變成了2元。

有一天乞丐問他:「你怎麼給我的錢越來越少了。」

富人告訴乞丐:「以前我是單身,所以給你10塊;後來我有老婆了,就只能給你5元;再後來我有兒子了,只能給你2塊了。」

乞丐聽了勃然大怒,給了富人一個耳光,說:「你怎麼拿我的錢養你的老婆孩子呢?」

這個乞丐就是我們身邊很多人的縮影。

當你無底線付出,義無反顧對一個人好時,他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享受的心安理得。

俗話說:斗米養恩,擔米養仇。

當人快被餓死時,你給他一斗米,救了他的命,他會感激你,可你一直給,他會怨你不能再多給點。

同時,你所給的,他都把它當成理所當然,覺得是你的義務。

有一個經濟學原理,叫做「邊際遞減效應」

指的是消費者在每次增加一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

好比你口渴了,喝第一杯水時,你會覺得很解渴,很爽;當你喝第二杯,第三杯,第五杯時,你的幸福感會越來越低。

還有好比你在辦公室給人泡茶,一開始別人感激你,接下來你每天給人泡茶,人家就會習以為常,甚至把這事當你份內的事。

當你有一天沒給他泡茶,他還會明裡暗裡抱怨指責你。

因為邊際遞減效益的存在,你的「好」會隨著次數的增加讓對方覺得越來越廉價,最終對方會給你一個低估值。

對一個人太好,人家只會覺得理所當然。

這條社會規則為什麼大家不會說?

一來人家可能根本不需要你的幫助,所以你的付出別人覺得毫無意義。

二來人人都是自私的,你對別人好,你太好說話,人家會把你的好當做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無需回報,自然也不會感恩你。

對別人太好,會委屈自己。除非你心甘情願,毫無怨言,可是人人都希望他人能肯定自己的價值。

不要對一個人太好,否則你會失去自我,他會覺得理所當然,你心裡會受傷。

無底線的付出是一種病態的討好,不計回報的付出,最後收穫的大多是寒心一場。

對一個人好要把握一定尺度,對他人好之前,要對自己更好一點,這是我們成熟人都要知道並遵循的第二條社會規則。

限制你的多半不是能力

而是你的心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些現象:

一個人從小到大學習成績不好,就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乾脆放棄嘗試好好學習;

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時四處碰壁,於是認定自己是個loser,開始自暴自棄;

大齡青年一次次相親失敗,就覺得自己註定單身一輩子,一蹶不振....

根據吸引力法則,所思及所得,你心裡想著「我不行」、「我不能」、「我不會」,那麼你得到的都是不理想的結果。

如果你覺得自己「我肯定考研失敗」、「我一次考試拿不到駕照」,結果真會如你所料。

反之,你心裡想著,「我能行」、「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儘管去做吧」、「多學習,多行動,多嘗試,我一定能成功」,那結局大多如你所願。

比如,巴爾扎克年輕時對阻止他學習文學的父親說「我會成為王者」,後來他果然成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

心理學上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你期待什麼,就會發生什麼。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一個實驗。

1968年,羅森塔爾帶著助手來到一所小學。

他們對一到六年級的所有學生進行了一次實驗,所有學生事先不知道自己成了研究對象。

羅森塔爾特意告訴老師,學生們接受的是「哈佛應變能力測驗」,得分高的學生髮展前景將會很好,老師們信以為真。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8個月後,當初那些被寫在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明顯進步,性格更活潑開朗,跟老師相處融洽,老師們紛紛讚歎心理學家評估精準。

這時羅森塔爾才告知,這只是普通測試,名單是隨機選出來的。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這是因為「期待效應」

老師通過預先期待,對那些得分高的孩子給予了更多關注和鼓勵,並對他們抱有很大希望,讓孩子們感受到這種信任和期待,激發他們的自信和學習熱情。

你對一些人賦予了強烈的期待,他們就會向著你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同樣,當你想要自我實現什麼時候,只要足夠強烈的期待,也會心想事成。

這叫「自我實現預言」,意思是如果我們預期某一件事將會在自己身上發生,那它真的會發生。

你覺得自己會失敗,你就會失敗;你覺得自己會成功,你就會成功。

就像一句歌詞:許多奇蹟,我們相信才會存在。

這個社會規則大家為什麼不說?

因為社會是一個江湖,你的失敗與他人無關。

我們要知道這樣一個社會規則:限制你的多半不是能力,而是你的心。換個思路,說不定你得到的是另一種人生。

為人處世都講究方法和技巧,改變一些思路,身為一個社會人,都必須對一些社會規則做到心知肚明。

了解這3個社會規則,掌握人性,會讓我們少走些彎路,生活如魚得水。

真正的高貴,不是優於別人,而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賣文為生,打賞隨意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梁家輝:你不欺我少年窮,我也不負你糟糠恩
工作是來做事的,不是來交友的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