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北上廣深,誰滿足了你對便利店的終極幻想?

北上廣深,誰滿足了你對便利店的終極幻想?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DT財經」(ID:DTcaijing),作者:王越,36氪經授權發布。


在哪座城市能隨時找到一家便利店?

生活在魔都的DT君,曾經認真的思考過一個問題:如果非要離開上海,最想帶走什麼?

答案是:便利店。

與三線城市九、十點鐘就會關門的小賣鋪不同,一線城市便利店為很多人提供著「保姆級」的服務。寒冷的冬夜可以吃到熱乎乎的關東煮,炎熱的夏天可以買到爽口的冰激凌,不滅的燈光,迎接著早起的上班族,等待晚歸的夜行人。

便利店的發展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便利度和生活舒適度。

如何評價一個城市的便利店發展水平?「走南闖北」的DT君覺得,第一位的當然是密度。密度越高,就意味著你能夠更快的找到一家便利店,體會到距離上的便利。

雖然同為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便利店密度卻存在巨大的差異。

DT君獲取了高德地圖POI數據中含便利店屬性的數據,並做了人工篩查處理。數據顯示,廣州的便利店數量最多,有37274家,深圳緊隨其後有35799家,上海有22959家,北京更為遜色,僅19800家。在此基礎上,DT君結合各城市統計局公布的城市面積,計算出每座城市便利店的密度;並通過常住人口數量,補充了飽和度,作為另一項參考。

結果可以說是既有「情理之中「,也有」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是,帝都再次遭受到來自南方城市的「群嘲」,各項數據都墊底。千人擁有量0.91家,每平方公里也僅有1.21家。

令DT君意外的是,倍享「便利店優越感」的魔都,竟然與廣深的差異如此巨大!二者千人擁有量均接近魔都的三倍,而深圳的每平方公里便利店數量更是達到驚人的17.92家。正如在它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每年統計並發布的「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中的表現一樣,連續奪得冠軍。說深圳是中國最便利的城市,一點也不為過。

密度上的差異表現在空間分布上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可以說是非常明顯了!

北京和上海在便利店的分布密度上,都出現了單一中心的特點。北京以東四環附近為核心,向周圍遞減;上海則是以人民廣場附近的大世界站為「制高點」,向外輻射。不同的是,從顏色上看,上海「制高點」的密度要遠高於北京。除此之外,上海川沙、奉賢地區的表現也比北京的昌平更好,甚至比海淀、望京的表現都更為優異。

反觀廣深,便利店的分布可以說沒有什麼中心可言,幾乎全城「一片大好」。廣州以越秀公園為核心,呈「T」字形向南、北和東側延伸,即便到了遠離主城區的番禺和新塘鎮,便利店密度依然不減;深圳也是一樣,不僅福田、南山和羅湖幾個關內的區域「紅到發紫」,關外的幾個區便利店密度也遠超北上。

在哪座城市能擺脫「小賣鋪」的糾纏?

按業界慣例,便利店可以分為品牌連鎖便利店和非品牌連鎖便利店兩類。如果想讓一座城市裡的居民產生「便利店優越感」的話,十有八九要來自於品牌連鎖便利店。

千萬不要小看二者之間的差距,回憶一下街邊「小賣鋪」和「夫妻店」的面貌,再對比一下身邊的羅森、全家、7-Eleven就可以知道,品牌連鎖便利店不僅有著統一的店面裝修,還有更為精緻的選品,以及能夠保證質量的統一貨物配送。另外,更為重要的就是,它們大多會提供全年無休的24小時服務,為城市裡的人們提供了時間上的便利。

四座城市,生活在哪裡更容易享受到品牌連鎖便利店的服務呢?

細心的小夥伴可能已經注意到,前文「北上廣深便利店圖鑑」里,DT君已經為大家計算出了品牌連鎖便利店在所有便利店中的佔比。廣州的佔比為16.7%,深圳是19.2%,北京則依舊墊底,僅有11.8%,密度上輸給廣深的魔都,以24.7%的「成績」揚眉吐氣了一把。

不過,當我們把兩種便利店的分布投射到地圖上時,發現佔比並不能說明一切。

深圳的品牌連鎖便利店和非連鎖覆蓋範圍幾乎沒有差異,廣州的差別也相對較小,上海與北京的則相對明顯,有很多連鎖便利店未能覆蓋的區域。 

在各個便利店品牌混戰多年後,為什麼北京上海依舊會有大量盲區呢?

這或許可以從城市布局的層面給出一些解釋。

此前聯商網的研究顯示,品牌連鎖便利店在提供著比「夫妻店」更高服務水平的同時,成本也相應有所提高。這就為市場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它們需要更加穩定的客源。

如果一家便利店開在純辦公區域,多是白領在上班時間光顧;而住宅區的便利店,白天客流量較少,多在晚上下班後會迎來高峰。除非「半天」的客源非常充足,否則便不足以支撐品牌連鎖便利店的經營,更不足以支撐24小時營業。

品牌連鎖便利店的布局與一座城市的居住、辦公空間分布有著密切的聯繫。

結合此前DT君對各個城市的研究來看,深圳和廣州的職住空間分布比較均勻,所以連鎖品牌便利店在大部分地方都能找到生存空間。

上海職住功能平衡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內環以內,除了嘉定、松江等新城區之外,越往城市邊緣,越偏向於單一的居住功能,可能正因如此,「郊區」的品牌便利店分布相對稀疏。

北京的居住、辦公空間相對來說就更割裂一些,辦公區集中在三環內的部分區域,以及海淀中關村、望京等地,大規模的居民區分布在三環外,因此,即便是在品牌便利店相對集中的區域,很多也只能做「半天生意」。北京還存在大量「睡城」,例如五環外的天通苑,煙酒店和小街鋪依舊是最普遍的消費場所。

這就意味著,在廣州和深圳,你在大部分區域都可以找到一家品牌連鎖便利店;而在北京和上海,在相對遠郊的很多地方,可能依舊不能完全擺脫「小賣鋪」的「糾纏」(當然,如果結合密度來看的話,在北京可能哪裡都擺脫不了)。


哪座城市能提供更優質的便利店服務?

《中國新聞周刊》曾有一篇描述在帝都尋找便利店的文章,DT君摘錄其中非常有意思的幾段,供大家體會一下帝都人民的「艱辛」:

千辛萬苦抵達了便利店,抬頭一看,是好鄰居……這種感覺就像是母胎單身28年終於收到告白,對方卻是尼古拉斯·趙四。紅白相間的店頭格外樸素,慘白又暗淡的光把它照得像一家煙酒小賣部。

這裡沒有店員小哥哥或小姐姐明亮的笑容,只有大媽大爺從眼鏡片上向你射來的犀利目光。

當上海廣州的朋友熱烈討論羅森新出的甜點蛋糕,7-Eleven關東煮的湯汁最濃,車仔面拌上沙茶醬有多香,全家又出了什麼網紅零食時,北京的朋友默默退群了。

不僅道破了帝都便利店的匱乏,更生動地說明了,即便都是連鎖,不同品牌之間,在門面面貌、商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等方面也會存在巨大的差異。

正如文中提到的好鄰居和羅森、7-Eleven、全家的對比一樣,業內普遍認為,這種明顯的差異不僅存在於北京,而是存在於各個城市中,本土品牌和「舶來」品牌之間。一篇分析文章也認為:

大多數本土便利店只是『形似而神不似』,學到了外資品牌外在的皮囊,卻沒有學到其真正的內核。與外資品牌相比,這些本土品牌更像是傳統雜貨店的升級。雖然兩者都開放加盟,但外資企業對加盟的要求更加嚴格,且供貨渠道統一,物流冷鏈保障強大。而這些本土品牌管理鬆散,加盟要求低,店主經營的自由度很高,標準化程度低,店與店之間的陳設、風格可能完全不同。

並非文章的作者崇洋媚外,同為便利店,外資品牌在無疑為顧客提供了更優質的商品與服務。那麼,在北上廣深,哪座城市的外資便利店佔比更高呢?

從四座城市的品牌的分布情況上看,以全家、羅森和7-Eleven三家為主的外資品牌便利店,在上海佔比超過30%,再次彰顯了它「精緻小資」與「國際化」的特質。

相比之下,數量和密度佔據優勢的深圳,則主要是本土便利店的天下,外資便利店佔比僅有3.5%左右。美宜佳、喜洋洋等「國產」連鎖品牌佔據了絕大多數,外資品牌僅有7-11進入了佔比TOP10,且僅位列第8。

廣州與深圳的情況相似,國產品牌佔比較小。不同的是,除了廣東人口中的「7仔」——7-11之外,全家也位列TOP10當中,二者加總,佔比約在10%左右。

北京由於總量少,外資便利店的表現還不錯,7-11僅次於「石油系」的易捷便利店和本土品牌全時,位列第三,佔比也達到了10%左右。

對比來看,魔都在「優質」這個終極需求上,可謂「再下一城」。

得提及的是,雖然帝都「便利店大業」起步晚,但在近幾年的大浪潮中,北京很多新興便利店品牌起步就搭上了互聯網、無人貨架等概念,店鋪彷彿直接進入「2.0版本」,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回看四座城市的特徵,你可能已經發現,便利店對於一座城市來說,不僅是商業發展的表現,同時也是一座城市氣質的外在表達。

追求效率的深圳,為人們提供了觸手可及的便利店;標榜精緻、國際化的上海,提供了更多的「舶來品」;廣州就像它現在在一線城市中的處境一樣,哪裡都不差,但哪一項都不突出;而對於北京,人們可能只能期待,未來這座城市會更加便捷而富有親和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新加坡的這家新晉「獨角獸」公司沒有本土客戶
劉強東:奉勸後面的獨角獸們,向雷軍學習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