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藏地田野筆記:格咱的衣食住行

藏地田野筆記:格咱的衣食住行


藏地,高原,常常惹人遐想,久而久之,反成迷思。研究苗族的人類學家Louisa Schein曾用「內部東方主義(internal
orientalism)」來討論漢族對少數民族的想像與建構,書中還描繪了一位到苗寨採風的畫家的懊惱,原因只在於「他們都不穿自己的民族服裝!」的確,身著盛裝,載歌載舞,一度成為公眾、媒體對少數民族的他者印象。初入藏地,我們多少未能免俗,還是不由自主地將青稞、氂牛、白塔、瑪尼堆,以及穿著民族服飾的藏民聯繫在一起。不過,在格咱生活一段時間後,刻板印象漸漸消除,他們平時的確沒有穿自己的民族服裝。

道理其實很簡單,傳統藏族身著長袍,足履革靴,腰寬袖長,襟肥無扣,這都與藏族過去的游牧生活息息相關,長袍寬大,日可穿著,夜可當被。而海拔高低、風沙大小、氣候冷暖以及農牧生產,均會影響到各地藏袍的質地和形式。如今藏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平時穿著藏袍,日常勞作極不方便,加之外來因素的影響,格咱藏民平時大多穿著現代服裝,西裝、夾克、襯衫、T恤、長褲,如此而已,尤其是年輕人,穿著頗為時尚,透著時代氣息,平常村中只有老年女性還喜歡穿著藏服,一是習慣使然,二是時常轉山轉經的緣故。

但藏裝卻是家家戶戶必備之物,格咱傳統藏裝,男子內著棉布或白色綢緞鑲錦齊腰短衫,外穿布、毛呢、氆氌、綢緞等製作的「楚巴」,下身穿著白藏綢襠褲,配銀刀、錢包等飾品,頭戴狐披帽,腳穿長統藏靴。女子則穿著毛布雙襟連衣裙,裙口以紅、黃、綠三色呢子鑲邊,下身穿百褶裙,頸佩珊瑚、綠松石、珍珠、瑪瑙項鏈,腰戴「恰瑪」,由五塊寬兩寸,長五寸,刻有精美圖案的條狀銀版組成,背面有穿扣,用絲絨帶串聯起來繫於腰間,銀塊正面有弔扣,可垂掛銀鈴、吉祥結以及鑲嵌珠寶的飾品,走路、跳舞時,悅耳動聽,楚楚可人。

藏地田野筆記:格咱的衣食住行

同學們試穿格咱藏服。

藏袍頗為講究,衣著層次重疊,色彩繽紛,配飾琳琅滿目,造價不菲。一套藏裝從三千元到幾萬,視質地和佩飾而定。一般人家,男子至少有一兩套藏服,女子則一般有五、六套,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時都會穿著,新婚夫婦則會穿著盛裝,在家中或去松贊林寺拍照留念。我們有幸在村民家試穿藏裝,雍容華麗,嘆為觀止。原以為是主人家結婚時置辦,大哥卻說不是,從前家裡窮,結婚時是借來的服裝,現在日子好過了,一定要好好備一套,算是了了當年的心愿,之後還可傳給子孫。從前格咱不少人家都會自己製作藏裝,編織牛毛毯,現在大多去集市購買,畢竟傳統工藝製作複雜,費時費力。田野期間,偶見幾戶人家仍在編織毛毯,還引入了很現代的十字綉法,毯上織有「囍」字圖案,但已不是生計、生活之需,不過是打發閑暇時間而已。

藏民好客,每次入戶,我們都會受到熱情招待,自然免不了酥油茶、糌粑等傳統藏式食物。酥油乃藏民生活必備之品,酥油茶壺、糌粑盒,製作精美,幾乎在每家每戶都能見到。格咱還有些人家在村裡飼養一、兩頭犏牛(數量多者則在牧場放養),產奶期每天都要擠奶,每三、四天就要製作一次酥油,製作時先將牛奶適度加熱,再逐步倒入牛奶分離機,利用旋轉的離心力,將牛奶和油脂分離出來,製作一餅酥油所需的油脂大概需要一小時左右,村民會在分離出來的脫脂牛奶中加入酸水,使之結塊,瀝水之後,放到火塘上方晾乾,即是藏民飲食中常見的奶渣,而分離出的脂肪則會在冷卻之後,再經過揉擠、拍打,脫水成型,酥油餅就製作完成。在沒有引入牛奶分離器之前,村民則是將牛奶倒入酥油桶,經過成百上千次上下攪動,方能使油脂凝結,頗費工夫,現基本已被分離器取代。

藏地田野筆記:格咱的衣食住行

村民製作酥油(左為脫脂牛奶,右為分離出的油脂)。

酥油茶的製作也在「與時俱進」,大多村民家開始用食品處理機製作酥油茶,將煮好的茶水(一般為下關沱茶)、酥油以及少許鹽一併倒入處理機,攪拌之後即可分飲。老人們還是習慣用茶桶打酥油茶,都說打出來的酥油茶更好喝。此話頗有道理,食品處理機攪拌均勻,打出的酥油茶味道同一,但手打的酥油茶,卻融合了不同人的感覺與經驗,喝起來層次豐富,味道多樣。當然,人多時,大家也都接受使用飲食處理機製作酥油茶,畢竟方便、快捷許多。作為格咱極為常見的日常飲食,酥油茶蘊含著藏民的情感,「每次外出回家,最想喝上一碗酥油茶」,「很多人認為我們藏族身上有股味道,不好聞,他們不知道,那是酥油的味道,香得很!」老村長一邊為我們打酥油茶,一邊說道。

如今,村民逐漸從牧場遷徙、定居至海拔較低的壩區,仍在高原草壩放牧的人家越來越少,且多為老人,村中使用的酥油,已無法自給自足,需要向牧場或外界購買,我們在藏民家還發現被他們稱之為「漢族酥油」的黃油,產於深圳,其成分含有不少食品添加劑。每天早上起來,老人們依舊習慣吃糌粑、喝酥油茶,但年輕一代卻不大喜歡,尤其是小孩子,他們更喜歡喝旺仔牛奶以及各式各樣的飲料。一次去藏民家拜訪,大人不在,一位十多歲的小孩「照例」為我們打酥油茶,動作不大熟練,甚至有點漫不經心,坦白講,那是我喝過的最難喝的酥油茶,水溫不夠,茶沒有泡開,油水分離,口感極差。同樣在格咱,我也喝過至今為止最好喝的酥油茶,出自一位藏族老伯之手,用的是氂牛酥油,香純可口,回味無窮,依稀透出歲月流轉的脈脈溫情。

藏地田野筆記:格咱的衣食住行

傳統藏餐(酥油茶、酥油煎奶渣、琵琶肉、糌粑花、青稞餅、水汽粑粑)。

由於生活環境與生計方式的改變,青稞、土豆、酥油、糌粑、牛羊肉,不再是格咱藏民的日常主食,更多時候成了節慶、待客時體現民族文化的象徵,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外來的大米、麵粉、蔬菜以及生鮮,烹飪則以煮、炒為主,口味簡單,而青稞卻成了喂牛的飼料。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當地藏民就開始用土豆與保山、大理等地換大米,有段時間,五斤土豆才能換得一斤大米,大米自然也成為當時的稀罕之物。而隨著松茸市場的蓬勃發展,格咱村民獲利頗豐,從而能夠在市場自由購買各類食品,格咱地處高原,勞作體力消耗大,藏民們平日一天四餐,農忙時一天六餐,而隨著外出打工,採摘松茸,以及從事農牧業人口的減少,平時逐漸改為一日三餐,松茸季節則調整為一日兩餐。時移事易,環境在變,季節在變,飲食的節奏也隨之轉變。

變化也反映在居住空間中,藏房大多為磚木結構,用材考究,尤其以中柱為最,一般以兩人合抱為標準。近年來,國家連續出台保護山林水土的一系列規定,村民新建房屋需要木材時,需要向林業管理部門申請,經過調查核定,符合建房標準後才能獲批伐木指標。但這並沒有影響到藏民建房的熱情,房屋的大小,中柱的粗細,內飾的精美程度,依舊是村民判斷家庭財富的標準。格咱藏房多以三楹或四楹兩層土牆、磚牆木結構為主,外窗以斗拱作檐,土牆多以白色粉飾,樓房前檐雙層斗拱,並嵌有獸像雕刻,房內多為木飾,如雕刻著藏八寶圖案(寶傘、金魚、寶瓶、妙蓮、右旋白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的扇子門等,大多為劍川木匠所做。雖為民房,卻是財富的象徵,氣勢宏大,蔚為壯觀。

藏地田野筆記:格咱的衣食住行

格咱藏房。

傳統藏房下層一般圈養牲畜,樓上則為客廳、火塘、經堂及卧室。初入民宅,藏民一般都會帶我們參觀二樓的廳房與經堂,並告訴我們火塘周圍落座的長幼尊卑,男女階序,每天如何到經堂供水、燃燈、禮佛,什麼地方,何種器物,又是為僧侶專門準備。可是,在我們去過的多數人家,二樓並非家人常住之處,火塘里沒有生火,看上去冷冷清清,四圍的桌椅,有的還用塑料布罩住防塵。如今,格咱藏房大多人畜分離,不少人家將一樓隔成若干房間,用於平素起居生活,或是在藏房庭院兩側另建新房居住,而一樓設有火塘的房間,則成了村民活動最多的地方,會客、吃飯、休息,都在此進行。「平常家裡人少,我們都不住上面的,只有逢年過節,家裡來人時,才在二樓生火,有人說藏族家的房子是建給別人看的,也不是沒有道理。」

藏地田野筆記:格咱的衣食住行

藏房裡的火塘。

家中的裝飾也更加多樣,不少家庭在庭院中建了涼亭,放有茶台,甚至用普洱、鐵觀音來招待我們。液化氣罐以及廚房電器的引入,則改變著藏民傳統的烹飪方式,火塘漸漸轉為燒水、加熱,以及冬日取暖,圍爐暢談之地。現今格咱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藏房庭院上加裝玻璃房,據說中甸附近最早興起,逐漸傳到格咱,大家紛紛效仿,除去冬日抗風禦寒,大抵還增添了幾分時尚的因素。可是,格咱鄉民世居於此,緣何最近幾年才開始想到防寒保暖?藏民原有的高脂肪、高澱粉的飲食結構,有益於強身抗寒,實在是人與物種、生態環境的協同選擇,現在大量外來飲食的介入,打破了人與自然原有的關係,格咱年輕一代的藏民,皮膚白皙,身材體格較之祖輩、父輩略顯弱小……但願,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遐想。

藏地田野筆記:格咱的衣食住行

藏房庭院玻璃屋下的茶台。

一次,在藏民家聊天,相談甚歡,我們玩笑說把一位女生嫁到格咱,主人家很高興,同時說道,「好啊,先讓她背上一百斤青稞,到外面走上幾圈,看看她有沒有力氣幹活。」此言不虛,田野開始時很多同學躍躍欲試,想隨村民上山采松茸,我只問了村民一句,「從山底到山頂,你們大概要走多長時間?」「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吧,如果只是爬山的話」,一位年輕小伙答道。一時之間,沒人再敢接話。村裡張大媽也說過去都是靠肩挑背馱把生活物資一點一點從村裡帶到山上牧場,「那時年輕,不覺得累」。的確,藏民對於空間的觀念,源於他們對生活的感知,用腳丈量,用身體驗,真實,樸素,自然而然。

近年來,隨著格咱礦業、松茸等副業的興起,道路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人力、畜力以及馬幫運輸,漸漸成為歷史。如今的格咱,幾乎家家都有汽車,通常還有兩到三輛,四驅的皮卡或越野車用于山路爬坡,轎車和麵包車則用於進城購物,不少人家還有重型卡車,用於拉礦運貨。祖輩們趕馬、牧牛、放羊的生活,離他們越來越遠,年輕人更加嚮往城市生活,不願去牧場,不願擠奶、栽種、織毯,不願被土地束縛。村民卓瑪感慨,「以前生活靠農,地是越多越好,現在多了很多生計,地越少越幸福。」流動的時代,人不斷地走出去,物不斷地湧進來,道路與網路,在往來虛實之間,連接著小地方與大世界,傳統與現代,時而交織,時而平行,蘊含著藏民的記憶與生活,牽連著過去與未來。

格咱的衣食住行,平平淡淡間,一切都在轉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俄小姐姐顏值逆天 被稱為「俄羅斯張柏芝」
LG V40 ThinQ現身GeekBench:6GB運存+驍龍845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