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君子不器:所謂大器 就是器量大 見識遠

君子不器:所謂大器 就是器量大 見識遠

孔子認為學習目的是為了發現自己,完善自己,使得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人才。

故而他主張:「君子不應該像器皿一般,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孔子所處的時代,知識範圍窄且不容易獲得,孔子認為對於知識應該無所不通。

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在孔子的時代實現要「博學多能」的人才培養目標並非不可能,反而在今天的時代,通過四年的大學教育塑造出一個博學多能的人卻很難,因為學科知識體系的細分,專業化的教育使得「博學」變得尤為困難。

因為大多數人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畢業後找個好工作。為了促進學生就業,學校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培養,而非更為全面的人格塑造。

走出學校的年輕人,對自己的認知不夠清晰,對自身所處的現實環境缺乏感知力。剛畢業的大學生出來找工作時,往往不知所措。

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的成年人,在經歷了與流俗融合、與生活的瑣碎和解之後,依靠自己多年的經驗與常識繼續生活著,對於「職業、生活方式」類的問題不願意、也沒有精力去思考。

因為,越是深入地思考越可能會引發精神上的危機,熟悉的觀念世界會因此轟然倒塌,把自己置於一片廢墟之上,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傳習錄》中,陸澄問:「孔門的弟子各談志向,子路、冉有想從政,公西華想從事禮樂教化,多少有點實際用處。等到曾皙來說,卻跟玩耍似的,但聖人卻偏偏讚許他,這是何意?」

陽明先生說:「其他三人的志向多少都有些主觀和絕對,而有了這兩種心態的影響就會偏執於一個方面,能做這件事就未必能做那件事。

曾皙的志向卻沒有主觀和絕對的意思,這就是在其位而謀其政,不做超出自己分內的事,身處荒蠻之地便做身處荒蠻之地該做的事,身處患難之時便做身處患難時該做的事,無論何種情況都能恰當自處。

其他三人是孔子所說的具有某種才能的人,而曾點便有點不拘泥於某種特定才能的意思。不過其餘三人的才能也各有過人之處,並非當今許多只會空談卻無實幹的人,所以孔子也都認可他們。」

今天,我們要了解一個不曾相識的人時,會首先問:「他/她是做什麼的?」其實是在詢問對方的職業。因為,職業已經成了我們判斷一個人的身份的一種方式。

它就像套在個人身上的一件外衣,藉此,我們可以大致地知道對方的經濟狀況、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可能會有的性格特徵。從職業上來說,子路想成為一個大夫,冉有想成為一個宰臣。公西華想成為一個司儀。

而曾點,想做一個無業游民。要是曾點生活在當今的時代,會不會患上一種身份的焦慮症呢?不可否認,日常同事間的聊天中提到的辭職、裁員、晉陞、退休等消息;報紙上刊登的知名人士簡介及友人更巨大的成功都會帶來我們關於職業、關於身份的焦慮。

選擇一種大眾認可的生活方式,跟隨著大多數人的生活軌跡規劃自己的生活,比如在哪一個年齡段成家、在何種時候買房、在哪一年有自己的車以及多少歲實現財務自由等等,這會給人帶來安全感與認同感,同時也會產生一種比較的心理:

別人可以擁有,為什麼我就不能有呢?這種心理過度了地話就會帶來焦慮。

曾點選擇了一種悠閑、愉悅的生活方式,而其他三子,選擇的可能是一種更中規中矩、更有規律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間,可以比較嗎?有所謂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嗎?

陳嘉映先生說得極為恰當:洞明自己行在何處,渾然一體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從而能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洞察自己,知道自己目前正在過一種怎樣的生活,選擇符合自己天性的生活。這就是良好的生活方式。

孔子希望君子是大器的人。現代社會以訓練人的技能為教育的目標,即使有成就者,也是各式各樣的專家。工具式的人,當然不可能器大。所謂大器,就是器量大、器識遠。

他能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主觀並且擁有選擇的能力。造就這樣的人當然需要多方面的精神教養。其中有一項,就是對歷史文明有一定的學養。

王國維認為,從古器的理解與觀賞訓練入手,也是培養人的修養的重要途徑,如此熏陶,人定然不俗。以識雅器而有雅量,無論古今,都是君子的品格所在。一個優雅的社會,由此而有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首都房貴 租大不易:「北漂」的白居易和我們
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經典賦予我前行的力量

TAG:騰訊儒學 |